陳 瑞
試析文化綜藝節目的品質躍升與藝術創新策略
陳 瑞
2016年起傳統電視媒體綜藝節目版塊呈現類型化創新,回歸“慢綜藝”,一批優質文化綜藝節目重拾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倡導綜藝節目的“工匠精神”,在娛樂中實現綜藝節目文化升級。文章闡述了泛娛樂綜藝生態下傳統文化回歸及品質躍升的重要性,分析了文化綜藝類節目的流行原因及創新方向,進而展示出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合適的呈現模式。
文化綜藝節目;優秀傳統文化;工匠精神;品質躍升;藝術創新
文化綜藝節目有別于純娛樂綜藝節目的區隔點在于,文化綜藝將綜藝娛樂與國學人文相融合,將電視產業多元化與多媒體產業平臺相貫通,實現電視綜藝節目從“有意思”到“有意義”的文化升級;其中尤以《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最為搶眼。《朗讀者》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相結合,由嘉賓深情朗讀曾經感動過自己甚至改變過自己的文字。無論是展示生命或生活的不易,還是體現細節的美好,《朗讀者》成功觸及了觀眾內心柔軟之處,播出后各方好評不斷,首播24小時內豆瓣評分高達9.4分。近來“刷過屏”的文化綜藝節目除了《朗讀者》之外,《中國詩詞大會》掀起的“詩詞熱”也依然在延續。臺網兩端同播的《見字如面》至今仍在微信朋友圈熱議。國內綜藝節目如今已不再只突出娛樂性,開始有意識地融入文化元素,在娛樂中實現文化升級。[1]文化綜藝節目的逆襲凸顯了綜藝節目在創作初衷上的轉變:由重趣味轉向重深度。
文化綜藝節目堅守綜藝節目文化品質,致力于傳遞有價值的優質內容,成功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冷知識”轉化成廣受公眾關注的“熱話題”,較好地實現了收視率與傳播力的共贏,在綜藝節目的文化屬性、情感元素、互動技法、工匠基因四方面做出了有效的突破及探索。
(一)優秀國學文化的回歸
尼爾·波茲曼認為:“電視節目的泛娛樂化使受眾在娛樂的同時喪失著自己的精神、信仰和靈魂。娛樂節目如一味追求娛樂性,忽視節目文化品位及審美價值,受眾在感官體驗之后易出現精神虛無感。”[2]《漢字英雄》聽寫漢字、《成語英雄》你畫我猜、《朗讀者》美文重讀,文化綜藝在“泛娛樂化”、“淺層化”、“碎片化”的背景下,汲取深厚的民族文化營養并予以電視化的呈現,喚醒年輕觀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滿足觀眾積極健康的精神需求,實現綜藝節目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三者的有機統一。
《見字如面》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最真情的溝通方式——信件——做載體,讓觀眾“在書信中與文化重逢”。欄目組注重書信的多樣性及文化內涵,聯合數十位文化名人及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館及檔案館,跨越古今遴選了包括始自戰國時代的第一封私人家書,歷經魏晉唐宋、晚清、民初、直至現代的近百封信件,使節目成為觀眾了解和探尋歷史真相的一條溫情通道。《光明日報》特別點評:“這些被公開的信件,也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每一封書信都是一個歷史節點,都封存著一個鮮活的時代場景。觀眾聽到的不僅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師情懷……”
《中國詩詞大會》的題目多來自中小學課本,觀眾耳熟能詳,10道題目形式各異,難度層層遞進,節目的懸疑感和趣味性由此而生。第4期節目中,選手林於明用粵語朗誦了《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主持人董卿用上海話詮釋了該詩的別樣韻味,隨后全國不同地域的選手分別用自家方言演繹了韓愈的這首七言絕句,組成了“天南地北中國人,共誦一首中國詩”的大國氣韻。這是中國古詩詞的一次新穎呈現。古漢語之雅馴、文化之寬廣、情感之豐厚,在節目不疾不徐的節奏中逐漸呈現,不僅豐富了觀眾的文化視野,而且以獨特的創新方式完成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向度。
(二)寓教于樂寓教于情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指出:“人之所以為人,不止因為他有情感思想,尤在他能以語言文字表現情感思想”。“慢綜藝”獨具深沉雋永的特質,傳達出安靜、嚴肅與誠懇的態度,與“快時代”人們的“慢情感”需求高度契合。
《朗讀者》將文學切入人生,讓兩者進行一場暖心的圍爐夜話。演員張國立朗讀曹禺先生寫給他的回信,曹禺曾親自為張國立頒發“中國戲劇梅花獎”獎杯,并為他題寫條幅“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斯琴高娃朗讀完《寫給母親》后,誠意提醒觀眾:“如果你們的爹娘還健在的話,從現在做起不晚,好好地愛他們,好好地伺候他們,好好地哄哄他們,別太多地犟嘴;真的,不然的話后悔來不及。”
節目嘉賓不僅有發音字正腔圓的明星藝人,更有底層勞苦的普通百姓,他們用自身的生活認知解讀文化。有一期節目的嘉賓是一對來自成都的夫妻,婚后26年一直保持著為對方朗讀情詩的習慣,妻子某次偶然帶著期許地說:“何時我能有自己的花園呢?”丈夫砸鍋賣鐵為她開墾打造了1200畝的鮮花山谷。這對鮮花山谷夫婦,丈夫的普通話不夠標準,帶著明顯的南方口音,妻子的朗讀也毫無抑揚頓挫之感,但在相視一笑、相擁一抱里,觀眾讀懂了詩人朱生豪情詩里所寫的“醒來甚覺愛你”,更向往夫妻心中的那一片鮮花山谷。節目跳出聲音標準,把嘉賓人物的故事閱歷放到與文字同樣的高度,讓社會各個維度的人群都來分享那些打動他們的文字,比藝術性的演講更能傳遞人間真情。如果朗讀是美文重溫,《朗讀者》間隙穿插人物訪談則是從人性角度闡揚美文意蘊,美文與朗讀者的情感完美串聯,兩者“互文”、“互證”。優秀文化綜藝節目宣揚人性光芒、秉持審美品格、用無數真情故事拓展生命的寬度與深度,真正做到“寓教于心”,體現“樂看”與“宣教”的融匯平衡。
(三)全民參與多向互動
詹姆斯·W·凱瑞曾以傳播的儀式觀和與其對立的傳遞觀將傳播分為兩類,凱瑞以儀式隱喻傳播,為了區別過于功利化的傳遞觀,強調參與在傳播中的重要性。[3]這與新媒體傳播形勢下,傳播由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理念轉變有相似之處。《中國詩詞大會》改變以往電視人文節目的單向傳播格局,強調全民性參與,吸引更廣泛受眾有效參與節目。
《中國詩詞大會》百人團來自全國各地,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歲兒童;既有大學教師,也有普通農民,更有在中國學習工作的外國人;有把陸游、蘇軾當偶像的“00后”才女,也有用詩詞慰藉心靈的抗癌農民,更有只讀過4年書,卻利用修車間隙寫下一千多首詩詞的農民詩人。這些熱愛詩詞的平凡的人增強了節目的親和力,極大激發了觀眾的參與度與關注度。為實現全民參與的目的,題目答題難度并非高不可攀,更多設計易混淆字詞、易記錯典故,如《還珠格格》中出現多次的“山無棱,天地合”一句,“棱”應讀“陵”而非“棱”,由大眾糾錯,使節目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得以提升。編排上,節目利用春節這一中國家庭團圓的重要時機契合闔家觀看的家庭電視屬性,借助傳統節日彰顯詩詞主題文化,做到最廣范圍的互動收看。
(四)凝聚匠心追求完美
電視作為直觀的視聽媒介,聲畫是電視造型語言的基本元素,唯有視聽語言、舞美設計等多方面均與節目定位風格契合,方能營造最大程度地調動節目氛圍,助力節目效果。在大批綜藝節目以熱鬧歡騰博取收視率時,文化綜藝卻以內斂豐盈贏得口碑,不討巧設計,也不過度設計,體現了優質節目的“工匠精神”;無論舞美視聽包裝,還是嘉賓匠心點評,均詮釋了節目追求創新、追求完美的文化自信。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將趣味、知識、故事藝術性地融入電視敘事結構,詮釋了文化傳承與技術呈現的完美結合。3600平方米的演播大廳內搭建別具一格的水舞臺,舞臺背景塑造成梯田造型,營造真實感很強的山水田園意境。包括舞臺一側的巨大詩詞卷軸,紅色祥云的圖案背景,選手答題臺上的木質卷軸等細節都契合意境。除靜態意境及氛圍營造外,動態效果也不乏創新。百人團答題,主屏幕出現龍頭船上萬箭齊發的效果,一旦答錯,盾牌會被諸葛擊碎,配合音效,營造出戰場激烈廝殺的氛圍,渲染了比賽的競技效果;“看圖猜詩詞”環節用沙畫出題,制造新鮮感;主持人及點評專家以陳述語態、交流語態、吟誦語態進行語言解構。節目中,無論主持人還是嘉賓,都著淡妝,以自然美打動人心,同時告別綜藝的喧囂標簽,沉穩耐心地呈現節目內容和美學效果,讓國學文化更為醇厚悠長。這一貌似大道至簡的表達背后,是一絲不茍的電視工匠精神的體現。
文化綜藝節目被觀眾專家譽為“一股文化清流”,重拾觀眾久違的古典詩意之美,展現文明、傳承文化。在節目類型化創新的同時,需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重視藝術創新,完成類型跨越,創造更多優質綜藝頭部資源。
(一)多元傳承國學文化
拉斯韋爾在1948年提出的大眾傳播三個功能中強調了大眾傳播的文化傳承功能,即通過大眾傳播,傳統的社會文化得以傳承。[4]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其明確提出了“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深入闡發文化精髓”、“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等多項重要任務。
中國國學文化悠久綿長,文化種類豐富多彩,漢字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語言文化、藝術文化等均可在文化綜藝節目中表現傳承;京劇、皮影、武術、書法、昆曲、蘇繡,各種精粹皆可故事化表達。除卻書信、古詩詞外,媒體工作者還應思考,如何讓傳統文化的回歸更全面多樣,如何使傳統文化熱不僅停留于熒屏,如何持續引領傳統文化熱,而不僅是“火一陣子”,如何讓傳統文化價值觀更深入人心?文化綜藝節目可利用當下家長重視孩子國學教育這一熱點,從娃娃抓起,使傳統文化輻射家庭,帶動全家老小重愛紙墨書香,通過學識與智力競賽等形式,暢游國學故事世界,感受國粹的美妙之處。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人的棲居本質上是詩意的,也許我們完全非詩意地棲居著。只有當我們保持著對詩意的關注,我們方可期待,非詩意棲居的一個轉折是否和何時在我們這里出現。”魯迅先生曾說過:“要改變精神,首推文藝。”《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電視節目成功地進行了創意盤活、詩意傳播,讓觀眾感受自然的真、讀懂人情的善、體味藝術的美,通過輕松幽默、寓教于樂、深入淺出的方式讓傳統文化雅俗共賞,真正向全社會展示和傳承傳統文化。節目成功的原因在于選題上的創新和內容上對文化和娛樂的結合。[5]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增設“飛花令”環節,選手由字背詩,你來我往,大有“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的風雅,在游戲中考察選手觀眾的國學底蘊與機智,使節目有妙趣、有雅致,更有沖突、有智慧。節目采用H5形式送出私人定制的2017年個人詩句,吸引千萬觀眾參與詩詞挑戰,互動峰值屢次爆表。有意思的游戲,有意義的娛樂,在不影響敘事節奏的前提下,將知識點進行創意凸顯。“輕”是綜藝節目的標簽,在“輕”中保持健康品位,在健康中植入歷史人文元素,是文化綜藝節目的自覺,是從“有意思”到“有意義”的文化升級。
(二)媒介融合促營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習近平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見字如面》由實力文化、黑龍江衛視、環球網、騰訊視頻等多家單位聯合出品,團隊極具多媒運營經驗。基于黑龍江衛視釋放量有限,團隊增大移動端投放,注重資源二次開發,利用新媒體差異化傳播實現價值增值,增強創新主動性;電視屏端播出外,單封(組)通信的單曲版在網絡視頻、微信、微博等跨媒平臺播出;觀眾可通過咪咕閱讀等手機應用程序,語音搜索欄目微信公眾號——“在此見字如面”,該公眾號介紹中國書信文化、刊登書信原文、揭示書信背景故事,粉絲與日俱增。《見字如面》第一季12期節目播畢,網絡總點擊量超過2億,創造了網絡單期視頻節目點擊量之最。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沖在《朗讀者》登臺朗讀后,《紅與黑》等譯作立即登上各大圖書網站熱搜榜;浙江省杭州市圖書館門前的“朗讀亭”讀者排起長隊;許多觀眾在社交媒體自發推廣,稱其“如一縷清風,拂過我們希望親近文化的心”。
具有去中心化、多向交互式傳播特性的互聯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能量嵌入當代社會文化體系,“以用戶為中心”、“關注用戶體驗”、“重視長尾草根用戶”、“快速開發、多次迭代”、“大數據決策”等互聯網思維也不斷滲入電視綜藝節目的創作領域。[6]“融媒時代”擁有優質文化綜藝節目的電視媒體。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應趁勢全網ID融合,利用互聯網電視推進等契機,進一步豐富商業模式,完善與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的鏈接,將UGC(用戶生產內容)發揮極致,著力推進獨立IP開發,完善“Super IP”戰略,增加產品品類庫,積極涉足書籍、歌曲、綜藝等全娛樂內容版塊,打通直播、VR/AR、周邊等全產業鏈條,促進節目增值建設;通過粉絲經濟贏得觀眾影響力與品牌號召力,獲得優質流量入口,實現注意力經濟的變現;借力產業鏈上下游優質資源,通過互聯網及現代傳播手段實現“垂直整合的閉環生態鏈”,運用豐富的版權運作方式創造商業價值及該價值的多次變現,下好IP這盤大棋。
(三)導引年輕受眾的青春化表達
我國的電視媒體是黨和國家的喉舌,需樹立弘揚主旋律與倡導節目多樣性相結合的文藝觀。融媒時代的“90后”、“00后”成為綜藝收視主流,消費力強,擁有網絡話語權,是優質IP的發動機。電視媒體應密切關注主流受眾的需求特征,理性分析虛擬網感、實踐網感,在臺網聯動的大趨勢下,帶頭做好優秀內容與綜藝“網感”的兼容與平衡。在走向題材輕巧、風格輕松的同時,不放棄對擁有高度人文思想、時代厚重、現實反思的內容品質的追求。
打造年輕化綜藝,首先需要團隊年齡結構的年輕化升級,不僅追求年輕的思維和觀點,更注重電視表現手段的年輕化呈現。《見字如面》不僅力邀歸亞蕾、張國立、張涵予等老戲骨為其站臺,還誠意邀請王耀慶、林更新等80、90后年輕觀眾熱捧的知名年輕演員擔任信使傾情誦讀。王耀慶演繹黃永玉寫給曹禺的書信中那份“心在樹上,等你來摘”的赤誠呼之欲出,讓年輕受眾激動難忘。由于這份跨年齡的誠摯情感,無數年輕人在朋友圈轉發書信,呼吁友人一起搜尋更多“見字如晤”的書信,一起重溫韓愈的“致友人書”、蕭紅寫給弟弟《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流連尺素寸心所承載的時光,“打撈”優秀傳統文化。
年輕觀眾收看文化綜藝時,推崇創新審美,喜歡極致化表達,也希望有代入參與感,希望節目組建立互動討論的輿論場。如何洞察90后新大眾,增加體驗式跨屏互動,將代入感最大化,研究年輕受眾的消費需求,努力彌補文化綜藝與年輕觀眾溝通的短板,是媒體人需要持續思考的方向。文化綜藝節目需根據年輕受眾的觀看屬性及媒體不同介質的屬性,打造特色各異的推廣模式,如增加彈幕、投票、評論等的適時引入,力邀“言值官”坐鎮點評,報紙雜志配合文字競猜,移動社交媒體增加節目同名小游戲等。優秀文化綜藝傳遞的精神氣質既要“萌”、也要“燃”,倡導“青春、遠方、正能量”,喚醒年輕一代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知與認同,讓國學“有雙青春的翅膀”。
優質文化綜藝節目堅持正能量綜藝內核、開放性生態理念和多元化題材布局,讓觀眾重拾內心深處的文化渴望,搭建自己“心中的朗讀亭”。不同形式的原創文化綜藝節目的頻繁上檔給予國內電視界積極的啟示:致力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彰顯文化自尊、自覺、自信的文化綜藝節目,以慢歸一,正逐漸釋放示范效應,使文化從屏幕延續至生活,幫助受眾由文化自信轉化為文化自覺。文化綜藝節目彰顯了電視媒體的高遠情懷和善美追求,在創新拓展上需更加重視融媒張力與形態重塑,重視社會效果,提高文化品質,張揚節目個性,激發受眾共鳴,在“公共流行中獲得現實生命力”,真正實現文化綜藝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
[1]尹鴻文.綜藝節目應在健康娛樂中實現文化升級[J].中國廣播,2016(3):90.
[2][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2.
[3][美]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7.
[4][美]詹姆斯·W·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7-11.
[5]梁春竹,楊翥鵬.淺論文化綜藝類節目的新突破[J].西部廣播電視,2014(23):86.
[6]馮宗澤.網絡時代綜藝節目創作思路轉型[J].現代傳播,2014(6):79-82.
[責任編輯:高辛凡]
陳瑞,女,編輯。(浙江廣播電視集團 電視教育科技頻道,浙江 杭州,310005)
G222.3
:A
:1008-6552(2017)03-00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