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0)
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人們在追求傳統的聲樂歌唱形式時,發現長期運用這種演唱形式大眾麻木和不感興趣了。這種藝術欣賞與審美價值的追求代表了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這就迫使我國民族聲樂開始思考如何創新與轉型發展。音樂作為溝通藝術和情感的紐帶,一直是大眾所喜愛的演唱形式,很多時候民族音樂代表了一種情感﹑一種文化。民族聲樂是音樂的一種內在形式,隨著發展中開始出現多元化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在表達傳統和現代中都代表著音樂藝術的不斷發展,所以人普遍認為民族聲樂也是中國音樂文化的基石,因此眾多藝術家在不斷研究與創新中形成了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方向。
我國民族聲樂的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時至今日民族聲樂已經成為音樂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族聲樂也開始變得多元化和個性化了,其中大量的音樂技巧和演唱形式都發生了改變。早在春秋時期《楚辭》《詩經》《酒歌》等就收集了大量的民歌素材,到了漢朝,相和大曲﹑相和歌逐漸普及流傳。隨著經濟政治的快速發展,盛唐時期的民族聲樂得到了重大演變,這個時期的“唐代大曲”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了民族聲樂的藝術魅力,其中“梨園”以戲子班的形式出現,給唐代聲樂演奏帶來系統化的教學場所,且這種發展勢頭一直持續到了宋元時期。到了明清民族聲樂主要是以地方的戲曲為主,對于戲曲來說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戲曲,例如京劇﹑昆曲等劇種,有的地區也把少數民族的民歌稱為民族聲樂。清代的音樂發展為民族聲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民族聲樂開始變得更加富有藝術性和多元性。民國時期國內處于軍閥割據的局勢,此時的聲樂突破了傳統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開始與西方的美聲﹑歌劇等形式進行結合,此時的聲樂主要分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以美聲為演唱方式的美聲風格,二是以地方特色為主的地域性的民歌,三是以抗日為前提的抗日救國歌曲。雖然此時的民族聲樂發展的比較豐富,但是并沒有形成統一完整的一套體系。改革開放后,國家開始重視對民族音樂的發展,一方面組織人員在民間進行傳統音樂的收集工作,另一方面開始組建國家級的聲樂團體,同時大膽吸收國外的音樂演唱方式和音樂風格,在唱法中借鑒﹑融合西方的美聲風格,此時也把音樂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類,在這個時期培養了大量優秀的音樂演唱人才,為民族聲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代音樂發展變得更加多元化,對于聲樂藝術來說也是一樣的,隨著西方音樂藝術流入中國的類型﹑風格和唱法的繁多,中國的民族聲樂也開始進入創新與發展時期,這時期的民族聲樂開始吸收世界多樣化的風格,打破了傳統的民族聲樂模式敢于接受新鮮的東西,例如美聲可以分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不同的音域,這些聲域的不同其實是值得民族聲樂去學習的,另外流行唱法的簡單易懂也是民族聲樂要去借鑒的地方,最后,對于在不斷發展中的民族聲樂來說,保住自身的傳統藝術精髓是最重要的,簡單來說就是要保留傳統的特點,不能因為變化而丟掉了傳統特點。對于民族聲樂來說,最為有效的便是去吸收國內外優秀的演唱風格,大膽借鑒西方美聲的唱法技巧,嘗試把美聲技巧應用于民族聲樂的理論中形成演唱形式上的中西融合。
中國不但地域遼闊人口居多,還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不同的民族在音樂文化﹑唱法技巧﹑情感表達上都是不同的。例如在不同的民族中可以產生出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這也是我國民族聲樂種類繁多發展復雜的原因。我國民族聲樂的雛形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產生的,以吆喝﹑吶喊為主要形式,節奏單一﹑唱法質樸,主要以表現愛情和勞動為主。隨著民族音樂的不斷發展,各大高校紛紛成立音樂系,使得民族聲樂體系也逐步正規化﹑規范化。民族聲樂的發展離不開表演者的辛勤付出,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風格都和表演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很多時候不同地域的風格也會影響到聲樂表演的魅力。例如一部好的作品對于表演者的要求一定是非常嚴格的,它要求表演者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可以融合不同的聲樂風格,這樣一來表演出的作品自然顯得內容豐富。表演者最初表現形式僅僅是發出聲音,隨著人們審美要求逐步提高,表演者逐漸從聲音的平鋪直敘到有技巧性轉換,由平直到抑揚婉轉,由自我抒發到迎合大眾等。一部好的作品如果表演者自身的條件達不到,那么是對作品的不尊重,因此,表演者的自身藝術修養不僅僅表現在唱功,其舞臺形象﹑肢體語言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對于民族聲樂來說要想走多元化的發展道路,那么表演者首先是要具有多元化的能力,要有藝術的綜合素質要敢于去嘗試新鮮的東西,還要保留下傳統藝術的精神,這就對表演者有了很大的挑戰性。
隨著中國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民族聲樂在堅持走傳統道路的基礎上也在發生著變化,這種變化的內涵主要來自對西方音樂元素的不斷吸收與融合,當然隨著這種融合的開始一場沒有硝煙的改革道路也就出現在民族聲樂的面前。此時眾多藝術家紛紛開始打破常規以全新的姿態去迎接新時期的到來, 結合中西聲樂文化的精髓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的聲樂作品,這也充分體現出現民族聲樂要想發展只有不斷地去創新與傳承,也許只有在創新中發展,在創新中傳承才能迎來更好的未來。現階段我國的民族聲樂是走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是在前輩們的基礎上進行探索與創新的,因此在現代的多元化的國際發展情形下,對于民族聲樂來說是最好的發展契機,要不斷地去吸收西方音樂文化的精髓,在繼承傳統民族聲樂的前提下進行融合﹑改進和創新。當前時期民族聲樂要想傳承發展下去就更不能故步自封﹑閉門造車,也不能直接拋棄傳統文化,需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多元化的文化進行吸收,把民族音樂的多元化發展到極致。民族聲樂是中國音樂藝術的瑰寶,它并不次于京劇﹑書法等藝術,它也是幾千年歷史文化下的產物。因此對于現代的我們來說要不斷完善民族聲樂的藝術形式,多多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讓我國民族藝術的風格變得更加多樣化﹑民族化。民族聲樂在經過不斷探索和舞臺實踐下,最終形成民族聲樂多元化的發展道理,也為現代音樂的發展帶來更為廣闊的前景。
[1]王江.淺析民族聲樂教學的多元化發展[J].藝術科技,2013(02).
[2]梁麗.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美學風格探索[J].大眾文藝,2013(15).
[3]黎啟蓉.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J].學周刊,2017(13).
[4]馬笛.淺析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民族聲樂教育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1).
[5] 姚小蘭.試論當今中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6]辜小飛.民族聲樂教學的多樣化探討[J].北方音樂,2016(01).
[7]劉洋洋.新時期民族聲樂教學的多樣化探討[J].戲劇之家,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