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 璐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伴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高校已經重視并逐步加強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使學生們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還要具備較為全面的人格﹑素養和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素質。在高校專業教學中素質教育是一個過程,音樂學院大學生在長久的專業技巧學習中,通過嚴格的音樂學習能夠提升個人的自我認識。這其中室內樂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類型,以其獨特的合作形式展現出來的豐富性﹑協作性﹑創新性,對學生們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實現教育本質的功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高校音樂專業室內樂課程為研究對象,對室內樂教學的意義展開探討,并對室內樂課程教學模式﹑實踐形式﹑改革創新等方面提出積極對策。
室內樂,起源于西方,最初是在皇宮內室﹑貴族家庭里演奏或演唱的世俗音樂。后來隨著市民文化的進步,到了十八世紀后期,室內樂已不再局限于宮廷和貴族家庭,而是逐漸開放,面向更廣泛的欣賞群體,演出的場地也擴展到了音樂廳。本著客觀要求的需要,室內樂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創作形式等也得到了相應的擴展。主要的體裁形式有重奏(唱)曲﹑獨奏(唱)曲﹑及小型器樂演奏曲等。室內樂區別于大型管弦交響樂,室內樂更注重感情的細膩﹑含蓄,更加注重發揮每一件樂器的技巧和表情,從作品到表演,對各個聲部的樂器在組合﹑聲部配合等方面也更加的細致講究。這就要求演奏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演奏技巧﹑演奏者之間要默契配合,同時對欣賞者也提出了一定的鑒賞力要求—能“深入”音樂的傾聽,產生共鳴。這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實現室內樂的高雅品味。
通常情況下,音樂專業的學生所接觸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獨奏的形式,學習的方式局限于一個人的反復練習與揣摩,這樣的訓練和學習模式常導致學生不愿意與別人合作,“唯我獨尊”,這對將來走向社會﹑走入集體非常不利。室內樂課程首先就是要注重合作,大量的豐富的作品與合練,需要在集體的氛圍中去進行,客觀上促進了學生們的集體意識與合作意識,在思想高度集中﹑意識方向高度統一的情況下共同研究﹑共同協作,團隊精神必然會得到加強。同時還有助于加強學生綜合演奏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克服演奏隨意﹑主觀的不良習慣,還有利于提升節奏訓練﹑速度保持﹑聽覺配合等等方面的能力。
室內樂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全面認知能力,音樂作品浩如煙海,但室內樂作品獨具特色,不僅僅在于音樂作品的內容,還包括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這些都是獨奏作品所不具備的。室內樂以其別具一格的魅力,包容的參與度和高雅的藝術品味,能夠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擴充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增強自身對音樂形象的認知和感受能力,提升對音樂內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音樂專業的學生們學習過程中有一項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藝術實踐。在舞臺上人人都會緊張,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怯場心理,特別是剛入學缺乏舞臺經驗的新學生更是如此。而室內樂音樂的合作形式可以讓學生們一定程度上減輕這種情緒負擔,與其他人一起登臺,感受到伙伴的陪伴,更好的投入到演奏狀態之中,更多的去體驗和享受舞臺表演的收獲感。同時,室內樂的多聲部性和協作配合,還能夠提升每個人的“主人翁”意識,每個人都是集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驗到合作之中的“不可或缺”“依賴感”,增強彼此間的相互信任,更有利于學生樹立堅定的自信心。
音樂表演需要表達與分享,音樂某種意義上能夠傳達出人與人之間用語言無法替代的溝通力量。走出琴房﹑走上舞臺;走出自我欣賞,走進觀眾視聽,是音樂表演的歸宿。從教學意義上講,培養全方面人才就要使學生不僅僅會演奏獨奏作品,具備獨奏能力,更要具備全面綜合的能力。如今社會競爭激烈,對音樂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流行樂壇需要作曲演唱合一的人才,傳媒界需要采編播合一的人才,音樂方面也需要更全面﹑更強大﹑更具基礎知識與演奏技能﹑舞臺經驗與實踐能力全方位的人才。室內樂教學在某種意義上能夠將音樂理論與實踐緊密的結合,讓學生更多一些舞臺實踐的機會,走出課堂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從而培養和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室內樂教育發展比較緩慢。由于起點低,步伐慢,在國際范圍內我們的室內樂演奏水平和研究成果都稍遜一籌。除國家重點音樂學院﹑知名師范院校有專門的室內樂學科和室內樂課以外,部分師范院校的室內樂課程才剛剛設置。回看我們內蒙古自治區范圍內,開設室內樂課程,具備合格優秀的師資人才的高校也是鳳毛麟角。從音樂發展的歷程和實際人才培養的需求來看,室內樂課程建設﹑室內樂學科發展已經到了必然且十分迫切的需求階段。上世紀九十年代,內蒙古自治區音協首辦專業的室內樂大賽,迄今二十余年,已舉辦了五屆(四年一屆),參賽形式包括獨唱(奏)﹑合唱﹑重奏﹑室內樂合作諸形式。該項重要賽事鼓勵室內樂新作品的創作,促進室內樂演奏人才的培養,提升地方室內樂音樂的發展,極大地體現了社會對室內樂音樂人才的需求。高校培養音樂人才目標的方向必須從社會需求出發。通過對已開設室內樂課程的高校調研發現,確實存在課程設置方面不夠完善﹑不夠系統的現狀。
在我們的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中,大多時候都只是注重演奏技術的教學,而忽視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比如鋼琴學生會演奏較大規模的獨奏作品,卻試奏困難,伴奏能力低;聲樂學生能夠演唱具有高難度的歌劇詠嘆調,卻不會視譜即歌;器樂學生能夠把握一首獨立樂曲的音樂表現,卻難以與他人重奏協作。學生們對于作品的演唱(奏)技巧掌握熟練,卻對樂譜文本和音樂背后的音樂內涵及關乎的人文思想與精神了解甚少。只會奏,不會講;重技能,輕文化。
室內樂課程的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缺乏創新。以音樂學院開設室內樂課程的近幾年情況來看,實際教學流于形式,教學組織薄弱教學模式不夠規范,考核與評價標準也不夠嚴謹。教學計劃與教材使用不系統,教學內容方面隨意性比較大。教學創新不足,師資教研團隊的建設重視不足,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也很有限。
室內樂課程應該作為器樂主修專業學生的必修科目,目前以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專業的器樂主修方向為例,這門課從2008年開設至今,一直都是器樂主修專業學生們的選修科目。據調研,區內高校具備開設室內樂課程能力的專業更是寥寥無幾。室內樂課程無法廣泛開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首先就是師資隊伍的匱乏。從學院辦學的角度看,重視程度仍顯不足。建立規范科學的培養模式,強大的師資隊伍是一門學科建立并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室內樂課程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學校須積極考慮并采取相應的政策,引進先進的師資人才和優秀教師。可以采取“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對已具有一定基礎的師資團隊要積極扶持,支持進修﹑鼓勵實踐﹑推動實踐平臺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加強科研創新的能力,提升教學能動性,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和促進室內樂學科的發展。
室內樂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的合理制定是教學最本質的要求。教學計劃制定和實施,要從各專業具體情況出發,既保證合理性和科學性,也注重規范性與靈活性。比如課程的開課時間﹑課時周數﹑實踐課安排等要能保障良好的教學進度,實現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要從教學要求出發,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要學會合作,豐富學生知識面,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規范考核與素質評價的標準,從室內樂課程的教學目標出發,將課堂表現與考試考核制度相結合,建立科學靈活的考核與評價機制。比如課堂上教師布置演奏內容,隨堂考查試奏的環節;或考查近一個學習周期內所布置的作業,通過抽查片段的形式,根據表現和作業完成度來進行評價;或對集體活動中學生的主動性與合作能力進行評價。也可以采取學生們之間互評,通過交流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識,增進認識。在一系列的評價方式中確定相應的打分量化標準,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課堂出勤率與表現;期中觀摩﹑抽查考試;期終考核的方式。
室內樂音樂作品非常豐富,許多偉大作曲家的音樂遺產除了知名的獨奏作品﹑交響樂作品以外,還有很多具有較高音樂文獻價值的室內樂作品,這些優秀作品可以作為教材選用的經典曲目。但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從教學實際出發,選擇適合的曲目。所以,在教材方面,教師要甄別篩選,從學生實際能力出發,購置書籍﹑樂譜﹑音頻或視頻資料,注重教材研究,編著更有針對性的校本教材。教師授課方面,要注重提高其全面的音樂素養,除了技巧技能以外,更要注重音樂本體﹑曲式結構﹑音樂風格等內容,以及音樂表演與舞臺實踐方面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在理論上﹑思想上形成認識,讓學生們充分認識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領會到室內樂音樂的精髓,既不忽略每一件樂器的個性,又要使每個樂器的演奏呈現出整體的融合與和諧的效果。實踐方面,注重內容創新﹑合作形式創新。突破傳統經典的曲目,與傳統民樂器融合﹑與民族地區特色樂器融合﹑與其他表演藝術形式融合。尤其努力打造“教學研合一”的創新師資團隊,保證室內樂課程的科學系統﹑有效更新,與土本音樂人﹑創作者或其他專業方向演奏者研究合作,嘗試創新室內樂音樂合作的新形式。
綜上所述,室內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的豐富性,對于音樂專業全面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音樂修養﹑素質教育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今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室內樂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室內樂課教學組織上還不夠系統和完善,學生們對其還沒有建立起強烈的學習意識,學習作品的廣度和深度還有欠缺,實踐機會也比較少;另一方面高校音樂專業特別是器樂主修方向的教學一貫重視管弦樂團建設,重視與之對應的管弦樂排練課,但在龐大的群體中學生們由于聲部局限﹑技術局限﹑結構局限﹑教師注意力局限等因素,不乏存在著僥幸心理﹑存在“混”的情況,對于真正發揮提升學生的合作演奏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室內樂無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教學形式,讓室內樂在音樂教育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針對現狀,針對亟待解決的一些課題,在實際的室內樂教學與實踐探索中,仍需要加大教研創新,作為教學科研方向的重要課題,不斷深入地展開研究。
[1]孫鵬.對室內樂教學的一些思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9(03).
[2]趙芷藝.室內樂教學改革探析[J]中國校外教,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