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民族音樂學視角下的高師視唱練耳教學改革研究*
王文君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在弘揚民族文化,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改革要注重民族音樂的融入,要正確樹立教師的民族音樂觀念,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與能動性,并且以訓練民族音樂特有的音感為基礎,培養學生民族音樂表達能力和聽覺能力。
民族音樂;視唱練耳;教學改革
我國高師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是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基礎,其要旨是通過讀譜訓練、視唱訓練、音樂聽覺訓練和音樂表達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和音樂聽覺的基本技能,提高音樂表達和感受能力,提升音樂的表現力和理解鑒賞能力。因此,視唱練耳的教學不僅是一種音樂基礎的技術訓練,也包含綜合音樂感的訓練。“隨著世界多元音樂文化教育意識的興起和發展,人們已深刻體會到對西方音樂的盲目推崇及對本民族音樂的固步自封所造成的種種弊端,尋求本民族文化資源,成為國家和民族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策略。”[1]因為視唱練耳的音樂文化屬性,使得其在教學中,應該注重民族音樂的接受與熏陶,通過視唱民族音樂的曲調,或以民族音樂素材來訓練音樂聽覺,讓學生掌握民族音樂的特征,形成民族音樂的感受習慣和審美能力,這正是當前高師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視唱練耳是音樂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它起源于歐洲。一般認為,法國音樂理論家圭多·阿雷蒂努斯大約于公元997年左右在意大利為教會的唱詩班開設的歌唱基礎訓練,是視唱練耳的萌芽。“他把六聲音階中的每一個音與特色的音節聯系起來,形成特定的音符名稱,這個體系就稱為唱名法,還建議用橫線來表示音高的原則。”[2]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1784年,巴黎成立“皇家歌唱學校”,出版了第一本關于視唱練耳的教材。至此,歐洲各大城市的音樂培訓機構,出版了大量視唱訓練的教材,視唱練耳作為一門學科也逐漸完善起來。20世紀初,在學校音樂教育中提倡“西學中用”,中國的音樂家留學歸來后,帶來了許多國外先進的文化教育理念,為近代中國的音樂教育體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專業音樂教育的課程體系中,視唱練耳是一門必修課程,它的基礎性作用使音樂學習者不可回避的需要對這門課程進行系統學習。從視唱練耳的教學體系構建,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等都是沿用西方的視唱練耳的學科教學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音樂界諸多前輩不斷呼吁和倡導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在此背景下,視唱練耳教學的開始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注重民族民間音樂的融入和民族音樂審美習慣的接觸與訓練,其中視唱環節的民族視唱曲譜比例加重,練耳環節中融入了民族調式旋律聽辨與聽記等內容。但是,在視唱練耳課程的設計環節中,關于民族音樂學習知識點的教學仍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這讓視唱練耳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更加凸顯。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也是異質的。縱觀目前國內相關專家學者關于視唱練耳教學研究的科研成果,一些學者在關注民族音樂視唱練耳的教學問題方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科研成果,提出了許多視唱練耳民族化的理論和方法。但這些方法和理論主要集中于技術層面的探討。以民族音樂學的視角審視高師視唱練耳的改革與發展,拓展教學與研究的內容與邊界,將有助于視唱練耳學科在我國的適應性發展,也有利于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首先,民族音樂學研究的范疇包括歷史、語言、地理等各種因素,從宏觀層面對中西兩種不同的樂音思維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進行梳理,通過解析兩者的碰撞與融合,可以從一個更寬廣的視角審視國內高師視唱練耳的發展方向。其次,以民族音樂學的角度對高師視唱練耳的調式調性、節奏特點、譜例選擇等方面予以觀照,讓視唱練耳教學成為了解、掌握不同特點樂音體系一門工具性學科。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視界,以民族音樂學的視角來觀照我國高師視唱練耳的課程改革,能為真正消解高師視唱練耳學科中文化矛盾與對立尋找最佳途徑。最后,民族音樂學通過田野考察,來獲取文化生態的研究材料。植根于西方教學體系的視唱練耳課程教學,在教學活動中有時會出現與民族音樂格格不入的情況,主要是源于其調式調性、旋法特點及其音樂表達習慣的大相徑庭。如何消融兩種文化生態的沖突和排異,將有助于建立中國音樂的樂音思維,為弘揚民族音樂奠定基礎。
(一)正確樹立教師的民族音樂觀念,充分發揮專業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與能動性
在視唱練耳的課程教學中,專業教師首先要擺正民族音樂的位置,熟知相關民族音樂文化知識,提高民族音樂文化素質。注重在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內容,在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重視民族音樂教學,正確樹立視唱練耳教學的目的、價值與意義。依據民族音樂學的教學理念要求,借助多媒體、網絡視頻等不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感受和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特點,也可以通過實物體驗(特色鑼鼓、打擊樂器)等教學工具,學會聽辨、感受和運用民族特色的節奏形態,提升學生的民族音樂表現技能。在常規的課堂教學活動之外,教師還應該深入民間采風,親身體驗民間音樂的演奏和演唱特點,并對之進行認真地學習、分析與研究,在充分掌握的基礎上,有選擇的將之運用于課堂的教學之中。在教學中,教師要有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感“立足于傳統,樹立民族音樂的本位意識,力圖在對音樂作品的認知操作中培養高尚的民族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3]
(二)以訓練民族音樂特有的音感為基礎,培養學生演唱民族音樂的能力和對民族音樂的感知能力
時下,在我國的高師視唱練耳課程教學中,任然是西方的音樂體系及其訓練思維占主導地位,“而缺失中國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對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而言,不僅僅是極其不完善的,而且可能對中國音樂帶來負面影響”[4]在音樂教學中注重民族音樂文化的運用,傳承與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對于我國的音樂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且富有意義的事情。高師視唱練耳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視唱、聽覺分析與聽覺訓練三大部分。依據視唱練耳的學科性質和教學特點,在練耳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聽辨、模唱、聽寫等視唱練耳的訓練方式熟悉民族音樂的旋法特征、句法結構以及調式特色,在此基礎上逐漸感受民族音樂的表現特點、音樂風格、音樂文化內涵,以此開拓音樂學習的視野,培養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觀。在視唱訓練中,通過練習具有民族特色視唱作品,訓練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曲調、節拍節奏、音列、和弦及音調的感知能力與辨識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音樂的價值觀及審美觀念。
(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在我國迅猛發展,已輻射到各高校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之中。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有許多視唱練耳的網絡資源,也有相關人員研發了大量的視唱練耳教學軟件。合理運用這些網絡資源和教學軟件,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將是一種新的體驗和嘗試。軟件可以將不同民族的音調旋律、音程和弦、特殊節奏等內容以MIDI的技術進行針對性、對比性的視圖形式設計,以方便學生的學習和運用。同時,所制作的軟件不僅有聲音的訓練手段,更可以包含視頻和圖片資料,可以讓學生在進行視唱練耳訓練時從聽覺、視覺到感覺的全方位感受,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體驗與理性知識,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高師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一直依托于西方的教學體系。但是,中國音樂教育在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發展過程中必然走向民族化的道路,在視唱練耳的教學改革過程中也必然向民族化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國的高師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改革,不僅要涉及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更應該涉及教學內容。在融入民族音樂的教學與訓練過程中,發揮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母語音樂體系結構的要領表達系統,并最終服務于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1] 杜亞雄.中國傳統樂理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 閆震.論多元文化背景下視唱練耳學科的可持續性發展[J].當代音樂,2015,02.
[3] 管建華.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國際研討會紀要[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02:107.
[4] 葛卉.建立廣義的視唱練耳教學理念[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7,04:89.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中小學教師發展研究專項課題重點資助課題《湖南省農村小學音樂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XJK015AJSF002)
王文君(1979-),女,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