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菁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100)
淺析關閉演唱技法的理論及實踐
楊 菁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100)
關閉唱法是聲樂演唱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演唱技法,能夠有效的解決呼吸、共鳴、控制等演唱問題。在本文中將結合沈湘教授的關閉唱法的理念,結合中外各大演唱名家的演唱技巧,對關閉唱法進行簡要的分析和論述。
關閉唱法;聲樂;演唱;控制;呼吸
根據沈湘教授的教法,關閉唱法的呼吸分為兩個同時進行著的過程,他稱之為“兩頭吸氣”:一頭是以聲門為界,氣向上吸用來擴張鼻咽腔;另一頭是向下要在腰腹之間找到深吸氣的感覺。而且“兩頭吸氣”還要配合“胸口嘆”,就是從胸口“垂直向下嘆氣”。乍一聽不是很矛盾嗎?其實不然,沈湘教授是在傳授美聲歌唱呼吸的活法。人在自然吸氣時,是用肋間外肌、胸大肌、胸鎖乳突肌、背肌等向下、向外擴張胸腔,使得膈肌下沉,這樣肺泡內氣壓低于大氣壓,空氣就可以流入肺泡內;而在呼氣時,上述肌肉共同向內向上收縮,膈肌上浮,擠壓使得肺泡內氣壓高于大氣壓,空氣流出肺泡。而在美聲唱法這種特殊呼吸過程中,加入了腰方肌等腰腹部肌肉群、臀大肌、腿部肌肉等相關肌群的合力,能夠使得吸入的氣能夠動態保持在腰腹部,在此形成一個蓄氣區。這個蓄氣區就相當于帕瓦羅蒂等人所說的在腰腹部造就的“氣球”。這“氣球”般的蓄氣區并非靜止僵死的,而是動態的,作為整個歌唱過程的氣源來提供動態循環的氣息支持。
從生理角度講,就是要在運用自然呼吸(當然是大力度的)利用肋間外肌、胸大肌、胸鎖乳突肌、背肌等向下壓迫膈肌的同時,還要利用特殊呼吸時腰方肌等腰腹部肌肉群、臀大肌、腿部肌肉等相關肌群向上的合力來向上支撐膈肌,使得氣體在腰腹部形成上下對抗之力。在對抗中形成動態穩定的蓄氣區,就類似搬抬重物一樣在腰腹部憋上一口氣。由于人總是要呼氣的,如果向上的對抗力稍微大一點兒,就能夠比較容易地與自然呼吸的呼氣動作形成合力,造就一道縱貫胸腹腔的強力氣柱。這道氣柱可以直達聲門,并在聲門以下引發胸腔共鳴、聲門以上引發鼻咽腔、口腔乃至頭腔的共鳴。而腰腹部的蓄氣區則動態地不斷向這道氣柱提供氣息補充,就像蘇伊士、巴拿馬這些運河上總要有湖泊作為水柜來動態調節運河水量一樣。從胸口“垂直向下嘆氣”,就是為了自上而下加強自然呼吸的吸氣過程,與腰腹、腿部肌肉向上的特殊呼吸的反向力形成動態而相對穩定的對抗態勢,保證蓄氣區的動態充實。至此,我們已經解釋了“兩頭吸氣”中向下的一頭以及“胸口嘆”的原理,那么向上的另一頭呢?這一頭就是要沖擊聲帶造就鼻咽腔共鳴了。然而我們要注意,這道氣柱是如此的強力,如果不對聲帶聲門以及鼻咽喉共鳴腔加以調節的話,又怎能在“混聲區”順利地遞增假聲呢?因為假聲是聲帶邊緣部分偏振形成的。
至于為什么要采取“o、u”關閉的方法呢?筆者認為是基于以下兩條原因:其一,采用“o、u”關閉就弱化了純母音的發音,容易令聲音變輕、音色變暗,有利于糾正此時歌手唱真聲本嗓的慣性,從而令聲帶順利地轉入一種偏振狀態;其二,“o、u”關閉可以改善喉腔和鼻咽腔的共鳴腔體形狀。根據美國聲學家巴索羅繆、范納德等人展開歌唱生理實驗研究大量X光片的結果:美聲歌唱有顯著的高低兩音共振峰。其中高音共振峰為2600-3200赫茲之間(男2600-2800赫茲,女3000-3200赫茲);低音共振峰為500赫茲左右的范圍。如果要獲得高頻共振峰,那么歌手就應該縮小喉腔與咽腔的接口,這時使得喉腔自成為一個共鳴腔來營造初始的2600-3200赫茲高頻共振峰;如果要獲得低頻共振峰,則歌手應擴大咽腔的底部。這兩個要求,則可以通過放低喉頭來同時得到。故而X光片的研究結果表明:所有優秀歌唱家無論是演唱高低音,其喉頭總是放低的,喉口總是縮小的,咽腔底部總是擴展的。這就是為何所有的美聲唱法流派都要求保持喉頭松弛放低的原因。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咽腔。咽腔可以說是喉腔共鳴二傳手,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聲樂生理學的研究表明,聲帶發出的元音只是喉元音(基音),并不具有豐富的共鳴音色。它經過長達17-20厘米的喉咽腔共鳴管道的多次、復雜的共鳴共振之后,才轉變成了耳朵所聽到的真實元音。到這里,就可以看出“o、u”關閉的原理了。當發“a”這樣口型較寬的母音時,咽腔的上部也是開放的,在喉頭保持松弛放低狀態的情況下,這就造成了咽腔共鳴管道兩端擴張,其結果就是容易導致喉元音經多次共鳴之后變得很不凝聚,轉向口腔的方向傳輸;那么,這時就有必要去采取口型稍窄一些的母音去加以調劑。如果從表面來看是調劑音色,其實質是調節咽共鳴腔的形狀,使咽腔上端的開口處相應地收窄,使得咽部的共鳴更為凝聚,方向性更強。這個方向是指向哪里呢?就是頭腔,就是把咽部的共鳴音分流出相當的部分向上傳輸到鼻竇腔來激發頭聲。
用沈湘教授的話來說,就是在咽腔這個小空腔里“集中成點狀”的共鳴(也就是共鳴變得凝聚)。這個點狀的共鳴分流成兩個“反射點”,其一在“上口蓋中間”,其二在“眉心”。也就是一部分咽腔共鳴音分流到上腭中間再次形成集中共鳴,另一部分咽腔共鳴音分流到鼻竇腔(尤其是額竇)再次形成集中共鳴。兩個共鳴反射點交相輝映,就能發出輝煌而富有穿透力的頭聲(假聲)了。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o、u”關閉只是一種調節鼻咽共鳴腔的具體方法。如果是“i、e”這樣的窄元音呢?相應地也可以視情況而加入寬元音的成分或發聲傾向,把咽腔上部稍稍往寬里調節,以防止共鳴悶在咽腔里既不能充分反射到口腔也不能充分反射到頭腔。這也就是美聲界常說的“寬母音窄唱,窄母音寬唱”的道理所在了。無論是“寬母音窄唱”還是“窄母音寬唱”,其要領和實質都是調節咽共鳴腔開口為適中的狀態,使口腔和頭腔兩處都能形成有效的共鳴反射點。以上為筆者對關閉唱法的一些淺薄理解,希望能夠在將來教學和演唱實踐中能夠不斷的深入和實踐,對這種唱法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應用。■
楊菁(1982-),女,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