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琴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衢州 321004)
浙江省樂器產業集群研究
袁文琴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 衢州 321004)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樂器產業開始起步。經過30多年的摸索和發展,全國八大樂器產業集群中,浙江省占了兩個,分別是中泰鄉竹笛產業群和洛舍鎮鋼琴產業集群。本文在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和學理分析的基礎上,對浙江的這兩大樂器產業集群區的演變過程、變遷因素和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
樂器產業;演變;因素;產業集群
(一)中泰鄉竹笛產業集群演變過程
明代洪武年間,銅嶺橋山上的苦竹制成的笛子被當作供奉朝廷的御笛。元、明、清歷代宮廷都曾派樂匠到中泰伐竹制笛。康熙52年,蘇州“周溪蘭”樂店制笛師錢金達、張玉和咸豐10年,蘇州織造局笛師李喜均受朝廷差遣赴余杭采竹制笛。近代以來,苦竹材料廣泛用于制作笛簫笙管等民族樂器。20世紀70年代開始,上海和蘇州樂器廠家開始大量使用中泰苦竹材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制笛師均要去全國各地采集制笛原料,大家都一致認為中泰銅嶺橋苦竹最適宜做笛簫。
最優制笛的竹子應在冬季采集,且時間為3年左右最宜。1984年,上海民族樂器廠制笛師周林生只身赴中泰銅嶺橋村選竹制笛。在山上尋覓被大雪披蓋的竹子時,不慎跌入山崖。幸得村長董仲彬的相救,被董仲彬背回家里養傷。當地村民得知上海客人受傷一事,紛紛前來看望。康復后的周林生主動請纓,傳制笛技術給村民,帶領當地百姓發展竹笛產業。在1985年,成立了第一家制笛廠——銅嶺橋工藝竹笛廠,第一家笛簫社——“靈聲”笛簫社。
1987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到中泰鄉銅嶺橋開辦聯營廠,并派來了應萬銀、古金康等四位制笛師指導。1992年,17位當地青年赴上海學習。1996年,學習歸來的制笛骨干帶頭辦起了10余家笛簫加工廠。如今,已有制笛企業近130家,從業人員約1500余人,“洞霄宮”、“竹韻”和“靈聲”等一批知名品牌相繼涌現。
(二)洛舍鎮鋼琴產業集群演變過程
洛舍鎮的鋼琴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資本、人才流通與否成為當時頗有爭議的問題。改革開放掀起了一股創新的新風氣,浙江人有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成為市場經濟前期躍躍欲試的人。
1984年,供職于鄉鎮企業的王惠林赴上海出差。在憑票購物的年代里,在上海購置鋼琴是一票難求,并且一般家庭難以承受高昂的費用。王惠林察覺到市場的需求,決定大干一場。但生產一架高質量、高品質的鋼琴,要經歷上千道大大小小的工序,一般要經過8個月時間才能完成。缺乏技術和生產設備的保障,農民造鋼琴無疑是紙上談兵。王惠林靠朋友介紹認識了上海鋼琴廠何水潮等人,1985年1月四位助理工程師便壯著膽子坐上了開往德清的汽車。當天,便簽定了聘用合同,并提供了優厚的薪資保障。從3月份開始,《經濟參考報》頭條和《解放日報》等報刊便接連刊登了關于人才流通危機的討論,浙江陷入了輿論的頂峰,讓剛剛起步的鄉鎮企業舉步維艱。4月,《浙江日報》就此事件分別寫了3份內參上報黨中央國務院。4月19日,分別由時任國家科委副主任的滕藤和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報告中指出:“人才流動利大于弊,應該堅持”和“提倡人才流動,方向是正確的”才將波動三個多月的挖人事件平息。
1985年10月,洛舍鎮造出了第一架“伯牙牌”鋼琴,湖州鋼琴廠也掛牌成立。1994年,因企業體制轉型,湖州鋼琴廠解散。湖州鋼琴廠技術人員紛紛自立門戶,裂變出了幾十家鋼琴企業。目前,洛舍鎮有在冊鋼琴企業46家,其中22家生產整琴,24家生產鋼琴配件。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一)因地制宜,取材便利
中泰現有苦竹28000畝,以其竹節長、竹身圓而適合做笛簫,為竹笛產業發展奠定了原料基礎。洛舍鎮也是重要的木材原地,為鋼琴琴板、琴鍵等的制作提供了原料。
(二)偶然事件的生發,時代商機的展露
1984年制笛師周林生在中泰銅嶺橋村的意外摔跤和當地村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周林生用自己的制笛技術報答村民,開啟了當地制笛致富的大門。19世紀80年代,國家還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上海鋼琴廠所產鋼琴數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王惠林這樣的國企領頭人感受到了市場的需求,以及一大批農民企業家也走在市場前列,大顯身手。
(三)農民企業家的共同愿景和敢闖敢拼的精神
苦竹筍味苦不能食,苦竹只能制作扁擔等農具,經濟價值不能很好發揮出來。周林生的提議,正好契合當地村民的愿想。洛舍鎮農民高薪聘請上海造琴專家,到簡單的鋼琴裝配銷售,再到獨立自主造琴,洛舍農民造鋼琴的故事被寫進了美國MBA教材。這些的成就,和農民企業家敢于創新、勤勞能干的品質相關。
(四)政府政策調整,對樂器產業發展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支持是樂器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動力。在政府的支持下,中泰鄉成立了中泰苦竹業協會。同時,舉辦全國性藝術夏令營活動及政府的一系列關于發展竹笛產業的規劃。
洛舍鎮鋼琴產業從起步開始,就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1985年4月,全國“挖人”事件的平息,標志著國家承認人才流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洛舍人民造鋼琴的人才和技術也在國家層面得到了承認。1994年,企業體制轉型,大量個體私營企業開始誕生,都與政府導向作用息息相關。現政府牽頭建立鋼琴博物館,帶領鋼琴企業遠赴德國參加樂器展,進杭舉辦鋼琴文化節等活動,都推動了當地鋼琴產業的發展。
(一)原料雖多,但可用原料供不應求
中泰鄉現有苦竹材蓄積量10萬噸,品種24種。但是,只有茂木苦竹和狹葉青苦竹適合制笛。且苦竹生長周期至少3年,竹子采伐后還要自然風干2年才能用。制笛原料品種少,生長周期長導致出現原料供給不足危機。
(二)大部分企業處于低端加工制造,缺乏高端核心技術支持
全世界每5根笛子中有4根產自中泰鄉。但是,這些竹笛均產自農民之手。在制笛70多道工藝中,全憑師傅經驗,大部分竹笛加工企業都是家庭作坊式,師傅也不全會演奏笛子。雖有定音器等工具測量音高標準,但純機械性的操作難以體現其所富有的藝術內涵。中泰鄉生產竹笛大部分企業都走中低端路線。
洛舍鎮有近一半企業生產鋼琴配件,生產鋼琴85%可以從本地獲得,但是這些都是以非核心的五金件為主。像核心部件,如擊弦機則采購自寧波東方琴業,琴弦則來自日本、德國等國家。
(三)行業組織構架不完善,存在惡性競爭壓力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樂器產業。但是,往往只掌握最基本的加工程序,產品生產效率和質量都有待提高,且專業的研究機構幾乎沒有。這些企業往往采用價格競爭的方式來提升自身競爭力,出現行業間惡性競爭。目前,雖然成立了行業協會,但企業間缺乏交流,往往碰到關于企業發展的敏感問題避而不談。
(四)企業規模參差不齊,缺乏品牌意識
中泰制笛企業大多以家庭作坊式存在,企業規模較小,制作竹笛有些甚至只是作為副業在經營。只有少部分企業品牌對外有影響,大部分缺乏品牌意識,使其沒有為長遠發展而考慮。洛舍鎮鋼琴產業中企業規模較小,一半以上以家庭作坊式存在。有的企業員工只有5-6人,普遍為20-30人,企業員工過百企業不到5家。家庭作坊式生產企業缺乏核心技術支持,產品質量難為保障,缺乏市場競爭力。一味打價格戰,只會降低產品附加值,導致企業競爭惡性循環。
(五)面臨招工難危機
隨著整個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相應的工資水平也在上漲。企業家雖然開出高于全國農民工平均工資水平的工資,但因整體經濟形勢的變化,導致大量勞動人員流失。■
[1] 俞國軍,高瑩麗,朱友華.浙江余杭中泰鄉竹笛產業區的變遷與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3.
[2] 俞國軍.馬歇爾式產業集群的合作行動研究--以浙江洛舍鋼琴產業集群為例[D].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