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玥
(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淺析膠州秧歌的多元藝術形態
劉 玥
(贛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位于東北三大秧歌之一的“膠州秧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它流行于山東膠州一帶,深受當地人們喜愛,是山東人引以為傲的藝術表現形式,膠州秧歌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與表現形式為觀眾帶來大氣、堅韌的藝術享受。本文主要通過對膠州秧歌藝術特點的分析進一步對它的多元藝術形態及其保護措施進行研究。
膠州秧歌;藝術特點;藝術形態;多元;保護
(一)膠州秧歌的舞蹈動律特點
膠州秧歌的舞蹈動律可概括為“擰、抻、扭、韌、碾”五大特色。“擰”主要指動作要以腰為中心,向外擰轉成“三道彎”的體態。“抻”突出表現的是給人以力的延伸感,使發起動作發揮到極致而動作形態保持瞬間持續的效果。“扭”主要體現在腰部,與“擰”不同的是其體現女子腰部線條婀娜柔和之美。“韌”主要承接在“擰”之后,擰步換腳迅速,擰步速度快而姿態形成卻緩慢有力,在此過程中向上推動扇子,把韌勁推向身體每一個部位,在視覺上給人們呈現出肢體在漸漸伸展現象,使其展現出神韻優雅之感。“碾”是通過膝蓋被推動,在腳部上進行用力旋轉,這一過程主要形成在重心移動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膠州秧歌舞蹈動率的特點與其他秧歌不同,其舞蹈特點主要突出表現了膠州女子婀娜嫵媚、優雅柔情的同時還體現出女子的堅韌意志,將外柔內剛的氣質表現的淋漓盡致,為此當地人們將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視為當地最著名的特色。
(二)膠州秧歌的服裝特點
膠州秧歌的服裝也非常有當地的特色,根據其飾演角色的不同決定所使用服裝的不同,膠州秧歌中主要包括六個角色,分別是翠花、小嫚、棒槌、扇女、膏藥客以及鼓子。翠花以潑辣、幽默的特點被大家喜愛,其服裝是:身著深藍色大衣、腰系繡花圍裙、腳穿帶綠穗的藍色圓頭鞋、頭扎繡花黑帶、簾上絹花一串、手持花綢兩條。小嫚扮演的是閨中少女,其主要的特征是嬌羞內斂、活潑俏麗。其服飾特點:身著紅色上衣、紅色褲子、腳著黃穗大紅圓頭鞋、手持香扇一柄,額前頭花兩串、腦后長辮兩條。棒槌主要體現其英俊、利落、矯健,其服裝特點:身著黑色繡花馬甲、黑布扣、黑鷹嘴長靴、頭戴黑色氈帽、手持兩柄利劍。扇女在膠州秧歌中常扮演少婦,主要在于體現少婦的溫柔賢惠、細膩多姿。其服飾特點:身著綠色繡花兜兜、粉紅色上衣、綠色外褲、帶綠穗粉紅圓頭鞋、頭戴紅色綢子頭花、手持粉紅扇子。膏藥客在膠州秧歌中充當主持人的角色,其特點在于伶牙俐齒、擅長即興發揮、具有較高的統籌能力。其服裝特點:手拿串鈴、身著清代衣裝。鼓子扮演小丑一角,富有幽默搞笑、夸張表現力。其服飾特點:白色上衣外帶黑對襟、胸前佩戴白云花、頭扎黑帶、額系英雄巾、白色水袖、鬢角插一紅絨球。通過不同人物角色扮演,設定相應的服裝,根據其體態表演刻畫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服裝在刻畫人物形象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膠州秧歌的音樂特點
膠州秧歌的音樂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舞蹈動作的形成主要依賴于音樂旋律與節奏的配合,才能賦予秧歌極強的表現力與豐富的創造力。膠州秧歌的音樂特點在于能夠表達人物情感變化、塑造人物音樂曲牌,在整個膠州秧歌中貫穿整個表演之中,體現了其節奏的力度性。小戲音樂是整個膠州秧歌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不同曲牌風格組成,這些曲牌能夠在特定的環境下與人物表演融合在一起,使人物性格在特定環境下得以充分表達。還有的曲牌能夠表達多種情緒,例如舞蹈《映山紅》前曲是悲傷壓抑的曲調,后曲就變成歡快激昂的腔調,在唱腔上處理的恰到好處。膠州秧歌音樂中會出現大量的附點音型,附點音型是處理表演力度和分配的重要條件,大量的附點音型會結合女性的“扭三步”出現并且連續運用,使動作和音樂的力度處理配合一致,使重力點充分地展開使力度具有強烈的延伸感。這種大量附點的配合豐富了膠州秧歌的底蘊。膠州的音樂還具有獨特、新穎的打擊節拍,配合著人物形象的表演,使膠州秧歌更具有情景模式的展開。膠州秧歌音樂富有獨特的想象力與極強的感染力,為膠州秧歌文化的不朽傳承畫上一筆濃烈的色彩。
(一)膠州秧歌文化的多元性
山東齊魯文化大地滋生出來的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儒教為核心的封建社會,對婦女的一種殘酷的肉體上的束縛是纏足,然而正是這種束縛造就了膠州秧歌“三道彎”的獨特體態。除此外,膠州秧歌文化在結構上還與雜劇有關,占據了主要的歌舞、滑稽、對故事的展現三個要素,曲牌與劇本又有相似,膠州秧歌與雜劇不是間接融合的關系,而是文化現象的產物。膠州秧歌在歷史三百多年傳承過程中,除了具有多元化文化的性質,其多元化還主要體現在其秧歌具有歌舞兼備的特性。可以看出,在歷史的長河中膠州秧歌依然保持著文化的多元性。
(二)膠州秧歌生存空間的多樣性
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藝術本身的特性與內在規律決定了其發展前景,經歷了文化的沉積,膠州秧歌具備了深刻的文化底蘊,構成了膠州秧歌生存空間的多樣性的特點。膠州秧歌不是單純的歌唱和舞蹈,膠州秧歌通過自身的文化底蘊,加強了文化的交流,借鑒外來的文化,海上運輸文化促進了膠州秧歌的發展。隨著時代的變遷,膠州秧歌依然保持著原有的生存空間多樣性。
(三)膠州秧歌舞蹈動律的多元性
歷史文化以及風俗習慣的不同使每一種舞蹈的表現形式不同,膠州秧歌的舞蹈形式所表現出來的傳統藝術與民間藝術以及文化的相融合,加強了藝術魅力的持久度,這是一種具有靈魂的舞蹈,所以舞蹈者在表演時更應抓住舞蹈的靈魂,只有這樣才能將舞蹈與自身情感相融合,通過特定的條件、特定的場合,表演出最能抓住觀眾內心的舞蹈。通過胯部的扭動,將女子身形體態的婀娜嫵媚表現的淋漓盡致,深受觀眾喜愛。通過膠州秧歌舞蹈動作的表現可以充分體現出膠州秧歌舞蹈具有深層次的獨特性。
膠州秧歌是傳統的民間藝術,與其他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一樣,在向著多元化發展的過程中,同樣經歷過被邊緣化的困境,但膠州市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不斷重視膠州秧歌的保護與傳承發展。膠州秧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朝初期,在闖關東的過程中,膠州秧歌的雛形便應運而生,初期形成的是較為簡單的舞蹈動作,之后經過家鄉人民的代代相傳,逐漸演變成舞蹈式的秧歌。民國九年時期,以陳鑾增和劉彩為主要代表,將膠州秧歌分為南北兩路,廣受觀眾的好評,但在民國初年之后,將南北兩個派別的秧歌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形成一種全新派別的秧歌。解放以后,各地的秧歌開始盛行,為與其他地域的秧歌區別開來,將在膠州市郊范圍內活躍的秧歌統稱為“膠州大秧歌”。當時膠州縣的文化館舉辦過十幾期的膠州秧歌培訓班,將膠州秧歌的風格與特點發揚光大。建國初,專業的舞蹈工作者從傳統的民族秧歌表演中發現了女性舞蹈動作的獨特魅力,從中提煉出來,加以編排,使之成為了現代的舞蹈專業學校課程中的以女性舞蹈為主的膠州秧歌。1954年,膠州秧歌代表團代表膠州人民進京做文藝匯演,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國家領導人觀看演出,并接見了參演演員,與之合影留念。對于生活在當代的人們,不應該因為忙碌的生活,而丟失了民族文化的傳承,應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積極學習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膠州秧歌,培養其濃厚的興趣,將這只具有中國特色的膠州秧歌傳承發展下去。■
[1] 孟夢,趙宇.2013年度山東省舞蹈學研究述要[J].齊魯藝苑,2016, 01:56-65.
[2] 周星.秧歌舞/忠字舞/廣場舞——現代中國的大眾舞蹈[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5,02:5-20.
[3] 黃際影.膠州秧歌“三道彎”的審美嬗變分析[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01:74-77.
[4] 于蔚泉.齊魯地域文化與山東秧歌[J].戲劇叢刊,2011,05: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