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士革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對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而言,美術基礎教學具有奠定基礎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不僅能夠加強學生的造型能力,樹立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通過對美學原理的體悟和了解,進而裨益于設計的創造性思維,也能培養出具有較強藝術審美而非“素材庫搬運工”式的設計專業人才。但仔細審視中國高校設計類專業的基礎教學,大部分尚在沿用陳舊的教學模式,鮮有創新的教學方法和能夠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最致命的軟肋還在于專業基礎教學和后期的專業課程教學無論在內容、方式上都缺少銜接,呈現出脫節的趨勢。
作為設計類專業的基礎教學,其課程設計和安排與美術類專業的大一、大二的基礎課程相比,無論從課時安排、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都大相徑庭。本人通過實地考察,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并結合自己多年的基礎教學經驗,對設計類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關于基礎教學的課程設計和安排,以及基礎教學和后期的專業課程教學的銜接仍存在諸多問題,在此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一些拙見。
英國教育家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先生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及: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1]。同時還指出,學生在第三階段教育(我國的初高中階段)中,一直專注于完成自己的學業課程,重點是在智體美方面的培養;而到了第四階段(我國的大學階段),學生不能耗費時間用以往的方式重溫舊的功課,而是應當“站起來并放眼環顧四周”,成為真正的認知者和求知者。絕大多數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基礎的造型能力,步入高校后,在基礎課程安排上仍舊安排最基本的造型基礎課程,這對學生來說是誤人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主要是對藝術設計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及對本專業技能的熟識和掌握。在初期階段,也就是在大一階段,鞏固和加強學生的基礎造型功底,懂得造型的形式語言,對自身的審美意識和能力進行強化。本專業主要要求學生對空間、結構等三維形態的認知,懂得用具象和抽象的形態去繪制,用藝術語言表達設計性的思維和創意以及材料學的掌握。這與傳統的藝術造型類專業對學生在過硬的造型功底、豐富的繪畫技巧和表現手法的掌握等方面要求則大相徑庭。不同的專業,在基礎教學方針綱領的制定上,應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相適應,步調相一致。
在現代信息高度發達的現代,各行業、各領域海量的學識在網絡上都可以被搜索到。試想,如果有人自學能力出眾,且有較強的自我規劃能力,通過現代的網絡課程學習,完全可以達到幾個學科的學位標準。所以,當教師在課堂上繼續傳授傳統的基礎知識(如石膏、靜物、結構素描),或者教授的知識在網絡上可以找到,這樣的教學方式怎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現高效率的課堂呢?因此,傳統的“師徒制”的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教育要求,教師的知識層面和架構需要不斷拓展、更新,才能滿足新時代的教學需求,滿足學生寬泛的求知面。我們可以通過自我學習,相互學習,教師集體備課,積極參與相關專業、行業的項目實踐等方法來拓寬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層面,在不斷積累自己教育實踐經驗的同時,盡可能放開眼界,了解和關注更多的、更新的、更廣的學科知識。
大學初期的基礎教育,無論是哪個學科、哪個專業,在這一環節都非常注重“人的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這一基礎素質,并不是一味地盡信于師、盡信于書、盡信于“度娘”(百度搜索),而是鍛煉學生對現實社會的事物、形態的觀察力和領悟力,勇于挑戰,敢于懷疑陳舊的、迂腐的東西。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來獲得更多的東西。這也是當代大學實踐性課程教學之所以火熱開展的原因。
在實踐性教學環節中,課程設計者和教師應當找準專業基礎教學方向和定位,使其在有限的學時(貫穿大一整學期,約合400學時)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基本造型能力,樹立審美意識,提高審美能力,而關鍵在于利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活躍的師生互動、有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這種教學狀態遠非天天拿著點名冊、抓考勤可以得來的。通過實踐教學中相關專業知識的提前介入與以后專業課程有所銜接,從而使得學生在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快速地進入狀態,而不是一臉懵懂,這也是我們這個專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目前,我國藝術設計類高校的基礎教學模式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延續蘇聯傳統素描色彩教學,主要應用于藝術造型類專業的基礎教學;二是德國“包豪斯學院”的設計教學體系,主要應用于設計類專業的基礎教學。這兩種模式至今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可以看出各大高校的設計教育現狀,許多仍然存在“重傳統輕實踐”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明顯不夠,兩者缺少穿插與融合。繪畫基礎課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沒有拉開距離,仍然按照繪畫基礎課的教學模式來運轉,這使得大一設計基礎課與環藝專業課教學嚴重脫節,沒有銜接起來。
例如,基礎教學課程中的《美術寫生》課程(基本上所有藝術設計類專業都需要開展的一門基礎課程),一些院校還存在諸多問題:教學大綱不完善,主旨不明確,課程教材不統一等。課程教研組甚至不進行課前指導與溝通,擔任此課程的教師各教各的,各自為政,依照自己的喜好進行教學,讓設計類的學生用國畫、油畫等技法進行風景寫生,這些都有違該課程的教學初衷。《美術寫生》課程是藝術設計等專業的一門實踐很強的專業技法理論必修課程,通過該課程技法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寫生實踐,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從風景寫生中獲得建筑、景觀、單體元素的繪制能力與收集設計創作素材的能力,為今后從事環藝專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在寫生風景點的選擇上,盡量選擇以人文、建筑為主要景點而非以自然風光為主的環境,在寫生作品風格上盡量采用針管筆、鋼筆、簽字筆等主要工具的建筑速寫。同時,教師在輔導過程中可適當教授一些設計手繪表現的技巧和手法,如用筆方式、手繪語言等,讓該課程為學生手繪效果圖、圖形創意等即將開展的專業課程打下基礎和起到鋪墊作用。
本文僅針對上述問題,通過本人在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實踐進行一些探討,希望這些拙見能夠為高校設計類專業基礎教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帶來一絲清風,以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