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兵
宜昌市夷陵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宜昌 443100
淺析夷陵區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現狀及對策
趙 兵
宜昌市夷陵區人民檢察院,湖北 宜昌 443100
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是一項事關社會穩定的系統工程。安置幫教工作做的如何,刑滿釋放人員能否順利回歸社會,不僅關系一個家庭的幸福,更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讓刑滿釋放人員盡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減少重新違法犯罪,最大限度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是安置幫教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安置幫教工作的最終目標。
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困難對策
宜昌市夷陵區現有12個鄉鎮(街道)、1個經濟開發區和1個城鄉統籌發展試驗區,下轄196個村(社區),累計接收刑滿釋放人員1231人,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15個,其中區級1個。將社區服刑期滿解除三年期限內的人員列為安置幫教對象,現有安置幫教對象約600人。
(一)重探索,設立特殊人群關愛基金。多年來,夷陵區每年有近200多名社區矯正人員期滿轉教和刑滿釋放人員回歸社會,其中刑滿釋放“三無”人員約占15%左右。由于部分罪犯在監獄服刑時間長,刑滿釋放后一無生產資料,二無住房,三是親戚朋友不管,有的甚至生活無著落寧愿重新犯罪再次“進宮”,這給社會造成極不穩定因素,也給安置幫教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為解決這一難題,充分體現政府對刑滿釋放人員的關愛,夷陵區不斷加大銜接力度。基于上述情況,為解決刑滿釋放“三無”人員基本保障問題,設立特殊人群關愛基金,納入特殊疑難信訪問題專項預算基金中統籌解決,由區司法局會同有關部門監管使用”,夷陵區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建立了刑滿釋放“三無”人員關愛基金。
(二)促落實,著力幫扶困難人員。為加強特殊人群扶貧幫困,推進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健康有序發展,夷陵區政府每年從財政預算中拿出30萬元,設立了特殊人群關愛基金。其發放對象為刑滿釋放人員中無家可歸、無親可投、無業可就的“三無”人員和社區服刑人員中的困難人員;發放范圍及補助標準:一是無房可住或原有房屋已成危房確需新建房屋或維修房屋的,新建房屋按5000元至8000元標準給予補助,維修房屋按3000元至5000元標準給予補助;對病、殘或喪失勞動能力等特殊情況的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實行一事一議;二是無生產資料或就業途徑的,從出監所當月起按照城鎮人口每人每月360元,農村人口每人每月144元的標準發放過渡性生活補助,補助時間最長不超過六個月;三是無親可投且生活困難的,從出監所當月起參照當地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發放臨時性生活補助,補助時間最長不超過六個月;四是經區司法局介紹或協調推薦,企業安置當年回歸的刑滿釋放“三無”人員滿一年的,按3000元標準給予企業一次性安置補償費;五是因病住院或意外傷害造成生活特別困難的,給予一次性不超過1000元的生活困難補助;六是對特困刑滿釋放人員、社區服刑人員家屬走訪慰問,給予一次性300-500元慰問費。為規范基金管理,區司法局、區財政局印發了《夷陵區特殊人群關愛基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對關愛基金的使用原則、基金來源、支出范圍、發放時間、申報手續及程序、基金的分配和管理、使用審批程序等進行了嚴格規定。
(三)建基地,安置人員就業。夷陵區始終堅持“安其身、解其難、暖其心”的工作原則,竭力解決刑滿釋放人員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現實困難,積極幫助刑滿釋放人員多渠道就業。
(一)缺乏具體的安置政策。目前執行的政策主要是中辦發[2010]5號文件、鄂辦發[2010]45號文件精神,這些文件對安置幫教工作方向性、原則性作出了規定,在實際工作中有待制定操作性更強的細則。
(二)關愛基金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是使用的覆蓋面小。每年只能解決符合刑滿釋放“三無”人員條件的近10名;二是“三無”的標準難以把握。太嚴了解決的人員很少,太松了又防止“跟門進”;三是補助標準偏低。當時測算依據是2012年宜昌市公布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到現在已有四五年時間了,應按最新標準測算。
(三)少數地方存在身份歧視。目前,部分鄉鎮落實了臨時生活困難補助;有的還把刑滿釋放人員的新建、維修房屋納入農村危房改造進行幫扶;對符合低保條件的刑滿釋放人員納入低保,但有些鄉鎮由于對刑滿釋放人員的身份存在歧視,認為他們不具備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資格,因而被排斥在外。
針對夷陵區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現狀,結合全區工作實際,在今后的工作中,筆者認為應該從強化管理職能、政策安置幫扶、專項基金管理等方面進行再探索、再創新。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的重要意義。一方面,安置幫教工作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工作大局,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要站在改革發展穩定的高度,認識到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在化解矛盾、關注民生、預防犯罪、平安和諧建設中的重大意義,要在制定政策和經費投入上向安置幫教工作傾斜,確保安置幫教工作能夠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安置幫教是一項預防性、基礎性工作,要消除“重打輕防”的思想,夯實工作基礎,明確工作目標,落實工作責任,要堅持不懈,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二)繼續實行“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安置政策。落實黨委政府主體責任,由司法行政機關牽頭,充分發揮村(居)委會自治組織作用,依靠基層,落實農村刑滿釋放人員釋放回家后的責任田、責任山和必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城鎮刑滿釋放人員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區位優勢、人脈優勢和政策優勢,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確保刑滿釋放人員有地方“安”,還要“安”得住。對外出流動務工的刑滿釋放人員,探索建立異地委托聯合幫教工作制度,努力做到常規管理與動態管理相結合,減少脫管漏管現象。對“見檔不見人”的幫教對象,要繼續深入街巷,進村入戶,調查了解其去向,做好跟蹤幫教工作。對全區所有刑滿釋放人員實行“一人一檔”,做到情況明,底數清。
(三)繼續實行特殊人群關愛基金。關愛基金是對刑滿釋放困難人群的“兜底”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切實把這一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這些特殊人群家中,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針對目前關愛基金方面存在的覆蓋面小、標準偏低且難于把握等問題,要加強與有關部門協調,根據情況適度增加幫扶數量,提高補助標準;在嚴格執行“三無”幫扶標準的前提下,可由當地司法行政部門牽頭,民政、村(居)共同審核。同時,要不斷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引導、動員國有企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私營企業主消除偏見,增強社會責任感,擇優接收部分表現好、有一技之長的刑滿釋放人員就業;除此之外,也可以號召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大力開展社會捐贈活動,共同彌補資金缺口。
(四)加大協調力度,齊抓共管,最大限度地減少重新違法犯罪。一是與公安部門協調,實現信息共享,強化管理。借助公安部門掌握到的刑滿釋放人員個人詳盡信息和在監區現實表現情況,對刑滿釋放人員進行風險再評估,對存在重新犯罪傾向、涉黑、涉邪、涉毒等刑滿釋放的重點人員,要求做到“五個清楚”:對他們的家庭住址、戶籍所在地、家庭情況、家屬接納情況和近期思想情況了解清楚,并根據掌握情況定期進行家訪和談話,確保對這類人員實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二是民政部門要對生活確有困難的刑滿釋放人員,享受低保和臨時救濟。三是人社部門要對刑滿釋放人員開展就業指導,對無職業技能的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為他們競爭上崗或自謀職業創造條件,同時建立就業信息指導“綠色走廊”,方便刑滿釋放人員了解就業信息。四是工商部門要鼓勵扶持刑滿釋放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為他們辦理各種營業手續提供方便。五是稅務部門要給予稅收、管理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1]胡淵.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的管理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2]吉林省司法廳安置幫教課題組.完善刑滿釋放人員服務與管理問題探究[J].中國司法,2014(7):46-50.
D926.7
A
2095-4379-(2017)35-0123-02
趙兵(1968-),男,漢族,湖北宜昌人,本科,宜昌市夷陵區人民檢察院,員額檢察官,法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