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振
遼寧省營口市站前區人民檢察院,遼寧 營口 115000
某大型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單位行賄案分析
彭 振
遼寧省營口市站前區人民檢察院,遼寧 營口 115000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單位行賄現象愈加突出,不但成為腐敗的重要源頭,嚴重的破壞了國家工作人員職務活動的廉潔性,而且也造成了其他嚴重的社會經濟危害。打擊單位行賄犯罪,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亦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單位行賄案;明星企業;單位利益
行賄單位: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股份制民營企業,單位行賄行為人:某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甲某。受賄人:原某化工集團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乙某,系國有企業領導干部。
甲某,該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及法人代表,有著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又是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重重光環下的甲某成為了同行業中的佼佼者。作為企業帶頭人,本應在同行業中起到行業模范帶頭作用,但該企業卻在一次招投標過程中走上了一條犯罪的道路。
2011年年初,該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甲某開始參與某集團某地化肥公司的離心壓縮機的投標工作。該集團的招標辦并不具體負責招標事宜,由該集團委托一個該集團外的其他招標公司負責具體的招標事宜,招標公司將結果匯報給該集團的招標辦,該集團的招標辦將結果向該集團的領導匯報,由該集團領導上會研究確定。
在該集團招標之前,甲某事先同該機械有限公司的領導班子成員集體研究,為了該企業在招標過程中能夠成功中標,決定向時任某集團董事、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乙某行賄。甲某來到乙某的辦公室,向其說明來意,請于乙某幫忙,希望其下的該有限公司能夠成功中標,并承諾事成之后有酬謝,乙某當時承諾一定在招標過程中給于甲某的企業幫忙。于甲某利用職權,使后期甲某的機械有限公司的離心壓縮機順利的進入乙某集團新疆某化肥有限公司的離心壓縮機招標范圍,并最終中標。事后,甲某給乙某送了20萬元錢作為酬謝。
(一)明星企業,搭建高平臺進入市場競爭
本案中,作為當地龍頭企業,該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憑借其多年經營具有很大的企業規模,在全國開展了很多業務渠道,在同行業中擁有很強的企業競爭優勢。企業市場看好,自然擁有很高的貿易平臺,當參與了與乙某所在集團的新疆某公司離心壓縮機的投標工作時,為了能優于其他企業競爭中標,在招標過程中利用非法手段優于其他企業中標,侵害了國家經濟管理的正常活動。
(二)利欲熏心,排除其他競爭對手,為企業利益走上錯誤違法之路
回顧本案,為了企業利益,甲某及其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做出錯誤決定,代表企業向國企干部乙某行賄二十萬元,使自己的企業成功中標,贏得非法利益。從客觀上損害了其他投標企業的商業機遇和預期利益,更大程度上的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
(三)單位行賄犯罪的特殊主體,為單位利益成為自然人規避法律的借口
本案中,根據甲某本人起初的供述不難看出,他辯稱的行為動機是為了企業的利益,并不是為個人,該行賄行為頂多屬于違法行為,不構成犯罪。
單位行賄罪雖然主體是單位,但做出犯罪行為的自然人也同樣構成犯罪,在刑罰上也要處罰直接責任人,責任人要負法律責任。
(四)非公領域的經營者法律觀念淡薄
經過與涉案嫌疑人甲某的溝通交流,發現此類經營者對我國《刑法》第八章規定的職務犯罪罪名認識不清、理解不深,這正是造成一些經營者為了企業疏通關系、走捷徑而違法犯罪的主要因素。而且,有些企業為了爭取商業機會、順利中標等,對相關的國家工作人員一一予以賄賂拉攏,腐化了國家工作人員。在甲某之前的供述中,他以為事先沒有給乙某任何好處,只是事成之后為表示感謝而向乙某提供20萬元錢,不構成行賄行為。
根據刑法理論研究,賄賂類案件并不一定要求必須事先給予受賄主體財物,只要事先允諾并在事成之后給予財物作為酬謝即可。受賄主體事先承諾,并在事后利用職權為其謀取不正當利益,即使事前未收到財物,也會涉嫌構成犯罪,甲某法律觀念淡薄,昭然若揭。
(五)造成市場主體誤入歧途,也存在外部的社會大環境的因素
針對本案特點,結合其他單位行賄犯罪的共性,筆者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1.進一步完善犯罪預防機制。在企業建立犯罪預防和法治宣傳常設機構,拓寬和完善法律監督渠道,定期在企業開展預防犯罪講座和宣傳活動,增強工作透明度,做好預防措施。
2.建立長期有效的法律監督機制。拓寬和暢通監督渠道,力求實現企業單位內部的監督,加強互相監督。建立內部糾查制度,不定期的檢查等方法,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3.增強法律意識,增設企業法律顧問。在查辦這起單位行賄案件過程中發現,本案中甲某所在的該公司沒有聘請法律顧問,這也是導致企業法律意識淡薄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維護經濟運行秩序、抵制單位行賄罪的發生勢在必行。通過犯罪情景預防,轉變固有的犯罪預防思路,以良好的商業氛圍和有序的競爭環境擠壓賄賂犯罪的生存空間,充分發揮市場環境的作用,降低犯罪發生的機率,營造“沒有行賄,就沒有受賄”的良好社會大發展局面,促進社會管理創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1]肖揚.賄賂犯罪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2]丁瑞.行賄罪若干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7.
D920.5;D924.392
A
2095-4379-(2017)35-0127-01
彭振(1988-),男,畢業于沈陽師范大學,任職于遼寧省營口市站前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