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靜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編舞思想淺析
任雅靜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舞蹈是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動、最深刻表達人們內心情感的方式。通過編舞對于舞蹈有深層次的認識,本文試從舞蹈主題動作的重復性、行為動作的重要性、人物情感的表達和人物關系的塑造四方面進行淺析。
主題動作;行為動作;人物情感;人物關系
生活如同一本百科全書般包羅萬象,只要我們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奧秘,處處都會有驚喜與刺激。而藝術來源于生活,題材選擇也是出于生活,舞蹈當然也不例外。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人追尋著老一輩人傳承下來的藝術,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吸取前人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槽粕,與時俱進,才有今天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舞蹈是一種美的藝術,它是一種伴隨著有規律的節奏、音樂而產生的藝術形式,是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動、最深刻的表達出人們內心情感的方式。通過編舞,對于舞蹈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語言是有聲的,由眾多語調等方式相結合。而動作,也就是肢體語言,是無聲的,只能通過編導對動作進行編排、組織、重復、節奏等有規率或無規率的融會貫通而形成。舞蹈藝術中,人物塑造及人物刻畫都是以動作來展示,觀者和舞者的交流也是通過基礎語境進行,所以要求舞蹈動作具有典型性,也就是所謂的主題動作。
舞蹈的主題動作不僅要準確地表達舞蹈思想及內涵,還能緊緊圍繞舞蹈主題,進行充分的刻畫,升華劇情,才讓觀者身臨其境來理解舞蹈的思想。將舞蹈主題動作不斷重復,目的就在于突出舞蹈演員內心心路變化過程,這一變化過程不但將舞蹈所要展現出的主題表現出來,同時還能夠與觀眾進行一種無聲的交流,重復就是對于情感的反復強調,使得觀者與編者思想不斷沖撞,層層遞進、重復提升,所以說主題動作的重復是不容小覷的。美國現代舞先驅荷西?李蒙所創作的舞蹈《時光流逝》便是主題動作重復的杰出典范,舞蹈開始部分把主體材料展示出來之后,其余各段均以“變奏”的形式以同一動作作為基調發展變化,同一動作的不斷重現加深了對主題立意的烘托。古典現代舞名家查爾斯?韋德曼最杰出的主題重現式舞蹈《傳統》也是由一套極其夸張的固定動作貫穿來加深對主題的渲染,主題動作原封不動地重現,像是不斷地宣告“我要不顧一切維護傳統”這個主旨理念,使觀眾更深刻更直觀的對舞蹈所要表達的含義產生共鳴。
舞蹈的選材來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在此基礎上把它們藝術化,最終以舞蹈方式去呈現。行為動作是舞蹈化中的生活,是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下形成的典型性動作,一般情況下都帶有相應的內涵性,它是可以通過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后總結出的認識,也可以在相關事物的實踐中得出。一個作品中,行為動作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舞蹈的深層含義,也為后續的情節發展做承接。行為動作在表現情緒上可以增加情感的延續,突出人物之間的性格特點,區分人物關系是行為動作的重要性體現,它既能提升作品的清晰度,也能為作品亮明中心思想。
小到獨舞,大到舞劇,豐富多樣的舞蹈作品都會有明顯的特點動作,這些具有特點的動作不但能夠在不同的情節環境中體現,而且也在不同音樂中體現,它們起到了表現情感、渲染氣氛的作用。生活中情感的的表現是一種最本真的流露。
一個好的舞蹈作品就好比在拍一部精彩的電影,而拍電影的前期準備是很多的,舞蹈也是一樣。我們首先要確定自己的想法,確定好自己表達的方向。好的題材無論對于舞者還是觀者都是極有吸引力的,我們人類的生活本身是豐富且多姿多彩,我們的創作必須有一條獨特的思路和理念,不一樣的想法才會有不一樣的創作靈感。
情感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是我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個部分。詮釋一個人在情感表現中的缺失和表達傾訴中存在的一定局限性,人物情感更加凸顯和豐滿,也使得作品更加突出。在所有舞蹈動作的設計創作以及表演過程中(包括一切高難度技巧),都不是單純地炫耀舞者的技巧,而更多的是“與志迂化,容不虛生”,隨著舞蹈內容的變化、刻畫內心感情的需要而變換動作,設計舞容舞態。設計情感是舞蹈設計的靈魂和生命,胡爾巖認為,舞蹈創作必須要遵循探索心理結構的表現手法,要抓住人物心理活動的主線進行編舞,從人物內心活動中尋找可舞性,把心理活動舞蹈化,而在舞者表演過程中,要表現出內心深處的情感,只有在舞蹈表演中全身心融入才能使作品有血有肉,使其更加生動。用心在舞蹈,才能讓觀眾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內涵,用肢體語言直截了當的將編導想要抒發的情感呈現在觀眾面前。人物關系和人物內心的矛盾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戲劇沖突,雖然它的表現更加困難,但是戲劇沖突明顯的舞蹈作品卻更容易引起觀眾的青睞。
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有自己的意義,蜜蜂傳播花粉,花兒才會開花;蚯蚓在地下蠕動,土質才會舒松;柳條開出新芽,預示著春天來臨。好的舞蹈形式也需要自己所要表達的獨特意義才會讓好的藝術內容更加豐富,更加讓觀眾喜愛。
舞蹈是一門形式感很重的人體美學藝術,意境是編創者借以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也是舞蹈的生命力所在,意由形顯、形由意托。而對于觀眾來說,對觀照對象的理解是意境生成的先決條件,在審美現實中,觀眾能否與舞者甚至是創作者產生共鳴,體驗到舞者真實想表達的含義,體驗到某種愉悅和享受,往往取決于對于動作性質和人物關系的把握,如果沒有準確的動作語言來表現人物關系,意境的體會和理解就必將受到阻礙,或者說,如果沒有準確的動作語言和確定的人物關系,無法另觀眾直觀而準確的把握情節脈絡,創造意境就顯得毫無意義。塑造人物關系需要對舞蹈編創主題具有明確的思路,需要舞蹈作品角色進行分析,這就需要在編創舞蹈之初對舞蹈中人物關系塑造具有明確的主題和思想路線做出準確判斷。只有人物關系明確、梳理出清晰思路,才會使觀眾一目了然。
[1]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
[2]多利絲?韓芙莉 著,郭明達 江東 譯.舞蹈創作藝術[M].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1990.
[3]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何群.舞蹈意境的生成與人物關系的確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