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宇暉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淺談合唱指揮中樂譜解讀與肢體表達的關系
宗宇暉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本文將針對合唱指揮的樂譜分析與表演,圍繞樂譜文本的解讀方式與肢體在音樂表演中詮釋的關系展開,探究其中的原由與邏輯關系。作者將在音樂的表演理論、合唱指揮中的技術進行探討,嘗試從新的角度去思考指揮表演。
文本解讀;身體屬性;動力原理
表演者在音樂活動中作為欣賞環節與創作環節之間的橋梁,起著中介作用。表演者通過演繹把無聲的樂譜作品轉化為有聲的音樂形態,在這個過程中,拋開技術問題不說,表演者必須具備一定的作曲理論知識,這是表演的前提。對樂譜文本的分析解剖是嘗試去理解貼近作曲家的途徑之一,除了樂譜文本以外,還有技術理論文本及音樂史學文本。
首先,樂譜文本指由音符、標題、作者、音樂術語(包括風格術語、速度術語、力度術語、表情術語)、特殊記號等構成音樂作品的書面形式。大部分的內容都是作曲家準確地書寫在譜子上,我們只需要通過網絡或書籍查閱即可獲得這些信息。其次,技術理論文本,主要由我們普遍稱為“作曲理論的四大件”構成---包括和聲學、復調、曲式學、配器法。這類文本對音樂基本要素以及相互組合而成的形態特征(音階式的、節奏的、和聲的、旋律的等)與結構特征(即曲式)進行理論化的歸納、分析并說明。這一部分的文本需要我們具備對作曲技術理論的基礎知識,通過分析,作出具有邏輯性、有理論依據的說明。最后的范疇屬于人文社會化的一部分——音樂史學文本,在某種意義上是音樂史學家對音響文本中蘊含的但不能通過音響直接傳達的內容的文化闡釋。這些內容與音響文本息息相關,包括了作品所產生的時代背景,作曲家的生平與經歷,作曲家的觀念等等。為了更好地作為音樂作品的詮釋者,通過閱讀相關的書籍了解作曲家的信息會對理解作品有積極的作用。
因此,在拿到一份新的作品后,在練習開始之前探究音樂文本的信息、做案頭工作是作為一名指揮的基本責任,對音樂負責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表演者。
我們的身體具有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這兩種屬性分別來自先天遺傳與后天的社會環境影響。德國哲學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曾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人。”人的生命具有獨特性,自然屬性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條件,但是在后天我們也能通過跨文化的學習進行調整從而達到更好的改變。身體除了兩種不同的屬性以外,還有三種差異性,分別為人種差異、性別差異及個體差異。眾所周知,歐羅巴人在體型與力量上比亞洲人更占有優勢,男性在身材結構、肉體性征與女性的差異,同一人種同一性別的人與人也存在不同的個體差異。這些差異都給每個音樂表演者帶來了不同的條件,這些條件既可以束縛著表演者,也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取決于表演者如何去調整自己的身體,作出最優的選擇。作為一名表演者,指揮通過對肢體的控制與運用來表達音樂,有部分的學習者會刻意地去模仿名家、大師而忽略了個人的身體特性。我們更應該倡導個人正視自已身體的優劣勢,做到揚長避短,詮釋個人真正想表達的音樂。因此,我們不唯先天論,也不可忽視先天的存在;不唯身體差異論,但也不可以忽視身體的差異性。
同時,音樂表演離不開身體機能的長期訓練,從而達到肌肉記憶與靈敏的反應。但是人的機能、體能都是有限的,肢體在不恰當的練習中容易勞損受傷,我們需要謹慎地使用并保護個人的身體。因此,找到適合個人的練習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多觀察多反思個人的學習,與好的范例做對比分析,探索更適宜個人身體機能的方向去練習或許就能少走一些彎路,提高效率從而達到練習的目的。
手勢所能表達的語言信息是最為豐富的,它能夠充分表達出音樂進行中的各種音樂思想。指揮者的身體就是指揮的工具。根據音樂表達的需要,可細分為:手、臂、腰、腿、眼、面等。人的指揮活動,是一個協調的動態過程,整個身體都要參與活動。只是每個部位參與的程度(即動作或動態幅度、力度、主次關系等)有所不同。當指揮運用這些被稱為工具的某些肢體發出不同的動作或動態時,被指揮者,可以通過視覺清晰地觀察到指揮者肢體各個部位之間動作協調關系的細微變化,從而達到傳遞和接受指揮信息的目的。
在揮拍技術中,擊拍的動力原理、力量的邏輯思辨、走拍的線條長短作為其中三個思考的方向都是身體在運動中的主要問題。身體作為表現的手段存在,通過指揮對手部不同部位(如手指、手掌、前臂、大臂、肘關節等)運用及掌控來表達音樂文本的形象、結構、音響色彩等。指揮可通過橫向與縱向的揮拍方向表現音樂的幅度、高度及寬度,從而達到在視覺上給予合唱團員在聲樂技巧、歌唱狀態及音樂表現的提示。在這個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指揮通過分析具有對音樂創作的理解后需要通過多次排練合唱團,運用手勢及語言進行表達,不斷地調整才能使多人同時做到指揮想要的音樂效果。這個過程似乎比獨唱者或獨奏者的練習過程要更加復雜,如果一名指揮的肢體對音樂的表達準確,相信團員能更好更快地理解并做到,所以指揮技術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文本解讀是表演者做肢體運動的前提條件,而肢體的運用是要盡可能準確地去表達音樂文本的內容,兩者具有前后的邏輯關系,相互作用從而產生音響作品。表演者應當更好地做好分析與練習的過程,理解到位,才能盡可能地詮釋出貼近作曲家意圖的音樂。
[1]劉偉.肢體語言[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1.
[2]周雪.合唱指揮中肢體語言的研究[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0,02:51-52.
[3]許孔軒.論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藝術[D].湖南師范大學,2009.
[4]黃春玲.合唱藝術中肢體語言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