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琳琳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對于外國人唱中國歌的一些看法
孟琳琳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對于外國人唱中國歌的這種現象,有的歌者能很好表達歌曲思想,賦予作品新的靈魂;有的由于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誤區,導致翻唱作品過于膚淺流于形式。就此現象筆者從演唱角度出發,認為作品的表達應該以民族靈魂為主導,用屬于自己的聲音打動不同民族的聽眾。
聲樂交流;民族文化;中外對比
近日筆者觀看的一臺電視選秀節目《歌從黃河來》,對參賽選手杜氏清花印象深刻。這是一位在中國學習民族聲樂的越南姑娘,在比賽中演唱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深受評委和觀眾喜愛從而順利晉級下輪比賽。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日趨頻繁,外國人唱中國歌的現象比比皆是。
由于個人經歷、環境、知識結構、審美趣味的不同造成對演唱中國歌曲能力的差別,通常西方的歌唱家唱中國聲樂作品時大都是聲音技術成熟,把中國歌曲處理的很歌劇詠嘆調風格,猛地一聽很“洋氣”,這是因為國外歌手唱中國歌時“氣息”“位置”“共鳴”都非常通暢,聲音技術都很好,但是細細聽來發現多了一種“怪味”,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一味的去唱聲音卻沒有唱出作品的內涵,缺乏對不同文化差異的理解。當一個文化成員觀察另一個文化時,她們往往用本民族的模式和解釋用作觀察到的現象,當兩種文化表達的方式和意義產生差別時就容易用本族的模式來理解、表達,因此常常產生誤解。究其原因是沒有真正的了解中國文化而導致不能準確抓住作品的風格特征。尤其是中國傳統民歌,歌詞多是比擬的修辭手法、語言內斂含蓄、音色婉轉多變、聲音跌宕起伏,在表演上多是借用戲曲表演風格,而西方歌曲在語言上大多是基于五個元音字母咬字,以腔帶字強調連貫的審美理念。所以在掌握科學歌唱方法的條件下演唱他國聲樂作品時要抓住不同的個性和特色,把科學性和民族性融合一起,這也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問題。要在科學的共性下體現出不同的個性,正如魯迅先生說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共性的條件下體現我們的民族性是尤為重要的,這樣觀眾就更加喜愛外國人所翻唱的原汁原味的中國歌。
我們發現外國人唱中國歌時總是咬字不清楚,缺少語氣和韻味,讓觀眾聽完不知所云,而中國人對聲音固有的傳統審美理念是字正腔圓,所以咬字不正腔必定不圓潤;筆者認為要想快速掌握一首歌的演唱“語言”特別重要,歌曲的味道都在語言里,所以演唱歌曲的味道需要語言的修養。需要逐字逐句去揣摩歌曲所表達的意境,唱歌就像在音符上說話、音符上講故事,要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唱什么,說好了念好了歌唱的味道就有了;例如一綜藝節目中一位白人女孩唱了一首《回娘家》讓觀眾啼笑皆非,她的演唱語言交待不清楚、動作滑稽可笑、舞臺上擠眉弄眼很是讓觀眾反感,當主持人問她:“你知道剛才你唱的那首歌講的是什么事情嗎”?女孩回答:“我也不知道,只是知道要回自己媽媽家”。所以,外國人想要唱好中文歌語言是很關鍵的,要真正理解歌曲所表達的內容,因為藝術表現都來源于生活,希望外國人唱中國歌之前先了解下歌曲創作背景、表現內容、人物心理等,做到聲情并茂的歌唱,聲音只是歌唱的一部分,情感則是我們歌唱表演的最終目的。“聲”與“情”是相互影響的,又轉化為相互辯證的關系,檢驗一首歌演唱的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是否處理好了“聲”與“情”之間的關系,以情帶聲、以聲表情、聲情并茂這也是歌唱的最高境界。
我們熟知的朝鮮牡丹峰樂團是國家級樂團,從網絡上流出的視頻我們可以看到她們翻唱了很多中國歌曲如《大海啊,故鄉》《歌唱祖國》《社會主義好》等等;我認為她們演唱的中國歌兼具了聲音外形、演唱技巧和審美心理體驗的有機統一;我認為她們的演唱是有難度和挑戰性的,不論是生理條件還是內在的文化修養都有更高的要求。對演唱者來說演唱中國歌是一種“他文化”及“母語文化”各自所屬的文化圈內群體文化認同的審美效果,正是跨越了這種文化界限才會讓觀眾感受到“唱什么像什么”、“唱什么是什么”;所以這種演唱是具有“娛他性”,能夠娛樂觀眾得到情感共鳴。還有一些外國友人演唱的中國歌曲我認為是具有“自娛性”,例如非洲歌手郝歌演唱的中國歌曲《好漢歌》在演唱方法和歌曲處理方式與原唱截然不同,原唱主要使用伴奏樂器是中國傳統吹奏樂器—嗩吶,而郝弟演唱的版本使用的主要伴奏樂器是非洲鼓,整體風格改編成搖滾、說唱的風格,導致了該曲的美學品質與原唱相比發生了本質變化,這一點可視為文化參與行為發生了變化。所以他的演唱具有“自娛性”。有的本土觀眾對于這種演唱并不買賬,認為這是在嘩眾取寵。然而我們也需要抱著寬容接納態度去欣賞,因為他們是為了融入當時環境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用“他者”的聲音講述我們的“故事”這種努力和嘗試是值得稱贊的,我們就不要抱著專業人員挑剔的眼光看待他們的演唱,要當成一種朋友之間禮尚往來的一種禮節。
所以一個歌唱者應在聽眾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藝術形象和風格形象,用美好的音樂鼓舞人心、感動社會、感動世界;應該像周小燕先生說的那樣“在中國,你不要唱外國歌懵中國人;也不要到外國去唱中國歌懵外國人。你一定要到國外,去唱外國歌征服外國人;在中國,要唱中國歌打動中國人,讓中國人喜愛你。”■
]
[1]劉瀟林.論聲樂藝術的演唱風格[D].西南大學,2009.
[2]石惟正.什么是貫通中西歌唱的橋梁?—評吳碧霞2003年9月5日、9日獨唱音樂會[J].人民音樂,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