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怡青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隱匿行為對第三人的對抗
任怡青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本文對有關通謀虛偽表示中的隱匿行為對第三人的效力進行了探討。
通謀虛偽表示;隱匿行為;對抗第三人
隱匿行為是指,當事人以虛偽表示來掩蓋事實。一般認為,虛偽合同對于知情者即惡意第三人是無效的,而對于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是有效的。如藍承烈所述:即使被掩蓋的合同在當事人之間有效,也不能因此免除其因虛偽表示而應當對第三人承擔的責任。但是,當被掩蓋的合同有效時,其所引起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變化對第三人也應有對抗作用,第三人能否主張其對標的物的權利應另作分析。
甲對乙享有債權,乙假裝將自己的房屋出租給丙,而實際上乙將房屋賣給了丙。
(一)甲對乙享有未設擔保的債權
1.若丙并不知道乙對甲負有債務,乙與丙僅就以出租行為掩蓋買賣行為進行了通謀,并未通謀損害甲的利益。那么乙與丙的買賣合同生效,乙為有權處分,丙獲得房屋的所有權。甲不能以虛偽合同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為由主張虛偽合同對其有效而否認被隱藏合同的效力,不得對丙的房屋主張任何權利。因為丙的所有權具有優先效力,具有對世性、絕對性。當然,乙依然應該對對甲的債務承擔責任。
2.若丙對此知情,但以合理的價格受讓標的物,則乙丙的買賣行為并未損害甲的利益,甲仍不能對標的物主張權利。
3.若丙對此知情,與乙通謀以出租掩蓋買賣,損害甲的債權并以較低的價格受讓標的物。那么乙與丙的被隱藏的行為即此買賣合同屬于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自始無效。當然,甲也可以依據《合同法》第74條,行使債權人撤銷權,主張撤銷乙丙的買賣合同。此時,乙對丙的已付價款構成不當得利,丙可要求返還。
(二)甲對乙享有在乙的房屋上設立了抵押權的債權
1.若抵押權已經登記,則丙不能善意取得房屋的所有權。但是,丙可以依據《物權法》第191條行使滌除權,有權提出代為清償乙的債務以消滅甲的抵押權。此時,甲的抵押權消滅,乙丙買賣合同有效,乙為有權處分,丙獲得房屋所有權。
若丙不愿意代為清償債務,則甲可以主張抵押權。對于乙丙的買賣合同,乙是無權處分。依據《買賣合同解釋》第三條,買賣合同不因無權處分而無效,乙丙的買賣合同有效。同時由于甲辦理了抵押權登記,所以丙不能善意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因此房屋所有權不發生變動,房屋仍歸乙所有,乙有權要求更改錯誤的房屋權屬登記,丙有權要求乙承擔違約的責任。對于已付房屋價款,乙為不當得利,丙有權要求返還。
在第二種情況下,若丙以較低的價格受讓,乙丙通謀的內容包括了損害甲的利益,則乙丙的買賣合同因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而無效。甲可以主張抵押權。對于丙的已付價款,乙是不當得利,應當返還于丙。
2.若抵押權未經登記。若丙對此知情,則丙可以行使滌除權,若丙不愿意代為清償則不能善意取得。同上述抵押權已經登記的情況。
若丙對此并不知情,則丙可以善意取得房屋的所有權。此時,乙為無權處分,乙丙買賣合同有效,丙善意取得房屋的所有權,甲不能對房屋主張權利。但是,乙依然應當對甲的債權和抵押權承擔責任,甲可以基于抵押合同對乙主張違約,也可以繼續對乙主張債權。
甲對乙享有債權,乙假裝將自己的房屋賣給丙,而實際上乙將房屋贈與給了丙。
(一)甲對乙享有未設定擔保的債權
1.若乙因將房屋贈與丙而導致無力償還對甲的債務,則不論丙是否知情,甲都可以依據《合同法》第74條行使債權人撤銷權,撤銷乙丙的贈與合同。丙應將房屋返還給乙。若丙知情,則乙丙的贈與合同是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甲也可以主張合同無效。
2.若丙并不知道乙對甲負有債務,乙與丙僅就以買賣行為掩蓋贈與行為進行了通謀,并未通謀損害甲的利益,且贈與之后乙仍有能力償還對甲的債務,則贈與合同有效,丙取得房屋的所有權。
(二)甲對乙享有在乙的房屋上設立了抵押權的債權
1.若抵押權已經登記。對于乙丙的贈與合同,乙是無權處分,效力待定。若抵押權人甲同意了乙的贈與行為,則贈與合同自始有效,丙獲得房屋的所有權。
若抵押權人甲不同意乙的贈與行為,則贈與合同無效。由于贈與行為并非等價有償,且甲辦理了抵押登記,丙不能善意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因此房屋所有權不發生變動,房屋仍歸乙所有,乙有權要求更改錯誤的房屋權屬登記,丙有權要求乙承擔違約的責任并返還不當得利的已付價款。
若乙因將房屋贈與丙而導致無力償還對甲的債務,甲還可以行使債權人撤銷權,撤銷乙丙的贈與合同,丙應將房屋返還給乙。同時,乙丙的贈與合同是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甲可以主張合同無效。
2.若抵押權未經登記。若抵押權人甲同意了乙的贈與行為,則贈與合同自始有效,丙獲得房屋的所有權。若甲沒有追認,即使丙對此并不知情,丙仍不能善意取得房屋所有權。
若乙因將房屋贈與丙而導致無力償還對甲的債務,則不論丙是否知情,甲都可以依行使債權人撤銷權,撤銷乙丙的贈與合同。若丙知情,則乙丙的贈與合同是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甲還可以主張合同無效。
綜上可知,隱匿行為中,行為人雙方不得以虛偽合同無效來對抗第三人,逃避對第三人應負的責任。但同時,被隱藏的合同若是有效,其所引起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變動可以對抗第三人。
[1]藍承烈.民法專題研究與應用[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
[2]張萍.通謀虛偽表示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2.
D923.6
A
2095-4379-(2017)35-0216-01
任怡青(1995-),山西運城人,哈爾濱商業大學,民商法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