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鵬
(長治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淺談高校聲樂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
李大鵬
(長治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只是高等教育的目標要求,也是大學聲樂教學中必要的課程。聲樂教學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藝術學科,人文性是聲樂學科的基本屬性。人文素質是增強學生文化底蘊、加強聲樂創新的重要源泉。 然而,當前高校聲樂教學中人文素質缺乏的現象已經顯露,針對這種情況,本文結合學科特點和綜合教學實踐,說明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和有效途徑。
聲樂教學;高校;人文素質培養
人文素質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獲得的一種道德修養,主要包括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式四個方面,它關注的是“人”的重要性,強調人的自由與個性的發展,尊重和敬畏生命。科學、藝術、人文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科學提供的是一種方法,讓我們理性的去感知這個世界,藝術促使我們追求真善美,使我們的生活富有激情,而人文則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感性的思考。三者缺一不可,無論缺失哪一個,我們的精神世界都是不健全的。所以,我們的教育,不但需要發展科學,追求藝術,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所以,我們要將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作為高校教育的新目標。
人文素養,從字面上可拆分為“人文”和“素養”,“人文”狹義的講,可以看作是歷史、哲學、政治學等人文學科,“素養”則是我們在實踐中獲得的一種道德修養,那么人文素養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人們在人文學科的學習、研究能力和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生活意義的綜合體。人文素養主要由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四個方面組成。(1)具備人文知識。人文知識的涵蓋范圍非常廣闊,包括人文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優秀傳統的文化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猶如一盞明燈,給人提升人文素質指明了方向。俗話說科學無國界,科學思想是全世界共通的,而人文思想卻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意識形態特征,不同的國家地區有著不同的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個人認知世界、感受世界、在世界上生存以及個體間相互交流的方法,人文方法同樣與科學方法有著顯著的差異,人文方法重點在于定性,強調人的體驗,而科學方法所強調的是定量,通過公式推導等科學方法來理性的認知。(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類普遍的一種關懷,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主要是對“人”的認識上。人文精神表現在對人、對生命的敬重上,人文精神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人的重要性,強調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尊重生命,最大程度上尊重人的訴求,追求人人平等。人文素養的培養主要依靠于后天環境的熏陶,所以社會各界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我們不僅要重視專業素質的培養和高雅藝術的追求,更要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的建立。在大學聲樂教育中融入人文素養教育,已然成為了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豐富大學生精神世界新的思路和途徑。
音樂是表達人類情感的一種藝術,它是人情感的寄托,也是不同時代生活的描述,優秀的音樂作品使人身心愉悅,帶給人無盡享受,與其他教育方式相比,音樂教育可以將枯燥的知識轉化為藝術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聲樂教學是不可割裂的,兩者是相互配合、相互映襯的。為了培養高素質的聲樂人才,我們不僅要從教學設備、教學環境上抓起,更應該營造人文環境、人文氛圍,從而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專業素質強、人文素養高的聲樂人才。
在聲樂教學中融入人文素養培養,對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起著積極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有助于培養聲樂學生獨特的音樂風格
音樂風格不單單是聲樂學生音樂素質的體現,更是人文素養的體現,獨特的音樂風格既是聲樂學生對生活的判斷和感悟,也是自己情感真實的流露。
2.有助于強化音樂素質的培養
音樂素質不單單體現在音調、音高這些最基本的音樂素養上,更體現在聲樂學生的音樂審美以及音樂靈魂的把握上。而人文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聲樂學生的聲樂審美品位和增加聲樂學生對音樂靈魂的掌控能力。
3.有助于加深學生音樂理論的理解
音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這些音樂理論是一代代音樂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特定的時代生活和思想的展現。他們在音樂創作時往往是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和背景下完成的,我們如果想要真正領會前人的音樂,這就需要我們對某一段歷史背景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有一定的了解,在高校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極大的方便了聲樂學生對音樂理論的理解。
隨著人文素質培養的提出被媒體、學者的討論發酵,高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已然成為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而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是獨生子女,養尊處優的生活導致一些學生養成了自私任性的不良習慣,價值觀和人生觀偏失,在聲樂學習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對聲樂的客觀認識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交流也越發普遍,一些高校的聲樂學生對我國有效傳統的聲樂文化缺乏自信心,部分學生有著崇洋媚外的心理,盲目追求“快餐式音樂”,缺乏對聲樂藝術的認識和理解。
(二)聲樂教學模式亟待完善
現階段我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守舊,教學方法呆板,教學思想落后。高校聲樂教師將“經驗”視為教學法寶,僅憑自己的經驗開展教學活動,缺乏系統的聲樂教學方法。高校比如要進行教學改革,轉變教學模式,實施科學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師教學思想。
(一)深化高校教學改革,健全聲樂學科體系
隨著社會各界對高校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關注度不斷增加,高校在聲樂教學改革中教材的編制、教學大綱的制定、課程設置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聲樂學科體系不健全仍然是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的短板,極大的阻礙著高校教學的改革和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所以,高校應順應時代,積極探索中國特色、適合聲樂學生學習的聲樂學科體系。新時代聲樂課要打破常規,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體系。語言訓練課在歌唱的同時加入臺詞朗誦部分,一是可以幫助學生糾正發音,醞釀感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導學生走入作品,深入了解作品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聲樂表演課可與語言課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表演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節目創造力和舞臺掌控能力。
(二)轉變觀念,創新形式,開辟教學新模式
1.轉變觀念,創新形式
在聲樂教學課堂上,教師要轉變人才培養觀念,并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創造出形式新穎、效果良好的課堂模式。教師在課堂不僅要傳授學生發音技巧和曲目的表演方式,更要教授學生識讀曲譜、控制表演節奏、活躍舞臺氣氛等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2.改變陳舊的傳統訓練教學模式
教師的角色定位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要做學生成長才路上的引導者、糾錯者。教師要盡可能的設置有吸引力、有引導性的問題,來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開辟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可彌補課堂教學場地、設備局限性的不足,還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人文知識的積累。第二課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起引導者的角色,將具體的活動策劃、實施交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在最大程度上模擬真實的舞臺場景,既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增加學生的表演經歷和應對意外的能力,又增強了學生間的協作能力,提升了班級凝聚力。
(三)加強學科綜合,創新教學方法
高校要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內涵,可從多個學科不同的角度來揭示,在多個學科的角度上開展教學活動。
1.加強音樂各學科之間的互相綜合
聲樂、曲式、音樂審美、和聲課雖然是四個學科,但是他們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就如同一個樂隊,所有人的緊密結合才會演奏出一場聽覺盛宴。我們可以將聲樂與曲式結合,深入的理解音樂作品的旋律;聲樂與音樂審美結合,感受音樂作品之美;聲樂與和聲結合,發現和聲與正音的對比和和聲烘托的氣氛。
2.加強聲樂藝術與姊妹藝術的綜合
聲樂與歌劇、舞臺劇、戲劇等藝術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聲樂教學中要重視這些姊妹藝術的綜合,這對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理解音樂作品、創作音樂作品有著非凡的意義。
3.加強聲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
音樂作品都有其創作背景,我們可去了解創作時的歷史、政治、文化等其他學科研究的內容,從而加深對音樂作品的認識。例如在《二泉映月》教學中加入阿炳的故事,引導學生了解創作背景和其表達的情感,進而將情感融入表演中。
(四)發掘作品人文內涵,增加人文知識的積累
在進行聲樂技巧、舞臺表演技巧教學的同時要充分發掘作品的人文內涵,引導學生加強作品情感和作品文化的理解。
1.深入音樂作品背景,了解作者情感
音樂作品和唐詩宋詞一樣,任何一個作品都是創造者對現實生活和內心情感的表現和表達,或謳歌,或批判,或諷刺,或贊賞。音樂作品創造者同樣將自己的情感和所見所聞用音符和文字記錄下來,教師在教學中要對作品的創作背景深入剖析,將學生帶入創造者那個時代,感受創造者的情感,從而便于學生將音樂作品的情感抒發出來。
2.發掘作品表達意境,感受文化內涵
優秀的聲樂作品是音樂和文學作品的完美集合,單從其歌詞來看,可謂是一杯美酒,令人回味無窮。教師在教學中加入賞析歌詞的環節,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3.感受傳統音樂作品,增強文化信心
優秀的音樂作品既是優秀文化的傳承,也是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教師要通過介紹和教授我國傳統優秀的音樂作品,來增強高校學生民族文化自信心,例如我們熟知的《茉莉花》就是一首優秀的傳統音樂作品,反映了江南水鄉的溫潤和江南人民對水鄉的熱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握住歌曲的文化內涵,學生才能夠真正的將作品的情感用歌喉展示出來。
4.掌握多元文化,擴大文化視野
優秀的音樂作品沒有國度,學習鑒賞中外優秀音樂作品應是聲樂學生的必修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國外的優秀音樂作品,主動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探尋文明的起源,進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掌握多元文化,擴大文化視野。
5.豐富情感內涵,培養人文素養
俄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曾就藝術講到:“藝術的本質是用情感來感染大眾的,而音樂是通過優美的旋律來陶醉大眾的”,而歌詞的引導作用也不容忽視,聲樂藝術不單單是簡單的歌唱藝術,更是一種具有人文情懷的綜合性藝術,若高校聲樂學生缺乏這種人文情懷,是很難將音樂作品的內涵和情感表達出來的,更不必說優秀音樂作品的創作了。因此,高校要將人文素養培養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途徑主要一步,教師加大對學生的情感投入,營造出人文氛圍,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積極努力。
聲樂教學需要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與樂理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學習聲樂藝術,并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創造音樂。聲樂教學還應該不斷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品味。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聲樂教學,培養優秀音樂人才。
[1]鄭淑梅.音樂教育的新使命[J].中國音樂教育,2013(01):68-69.
[2]李忠霖.音樂鑒賞課對高職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作用與策略研究[J].音樂時空,2015(24):123-124.
[3]楊陽.大學音樂教育中的人文素養研究[J].戲劇之家,2016(01):180.
[4]岳曉芹,唐慧云.音樂教育對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作用的研究[J].校園歌聲,2010(02):24-26.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