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姍
(河南省三門峽市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從舞蹈欣賞者立場探究虛境構建
劉 姍
(河南省三門峽市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西方接受美學認為:文學、藝術作品不是作家、藝術家個人的創造,作者創造的東西只是“文本”。從文本到作品,還需要一個環節——接受者、欣賞者的參與,到此,作品才算完成,也就是說舞蹈藝術作品離不開觀賞者的接受和再創造。
舞蹈;欣賞者;探究;虛境構建;現階段
只有有了觀眾的自覺參與和審美,一部作品才算真正完成。因此,虛境的構建不只是編導和演員的事情,最終還要靠觀眾來參與,觀眾的自身提高和參與對于作品的虛境的構建完成是最后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一)虛境對舞蹈藝術的意義
舞蹈藝術的虛境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藝術綜合體,它來源于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感悟、提煉、美化和再創造。并且通過舞者的姿態,動作等舞蹈語言的詮釋,用服裝、道具、燈光等作為輔助手段進行渲染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它是有著情感寄托的心與物的融合與統一。是審美主體借助感官的感受進入審美對象形成藝術形象的過程。
(二)虛境對藝術的烘托
由于藝術作品的虛境創造是靠審美創造者和審美欣賞者共同完成的,是作者得于心,觀者會于意的產物,因此舞蹈作品的虛境構建也必須建立在這兩個方面的努力上。首先由舞蹈編導精心的構思和營造;其次由舞蹈演員準確生動地表達;最后由觀眾接受并展開創造性的聯想。藝術主體的創造和演繹是“象外之象”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欣賞主體的接受和再創造,是“象外之象”創造的復現,衍生和深化。
動作是舞蹈的本體,它是一種具有或明顯或暗示性質的、可以用來表達思想、傳遞感情的身體符號語言。不同的動作表達不同的愿望、要求和意圖。舞蹈審美的完成,準確把握和體味舞蹈虛境的表現,要求欣賞者必須學會品位、欣賞舞蹈動作。首先必須要了解舞蹈動作所承載的不同表現功能。舞蹈動作有三種基本的形態:表情性動作,描寫人物的情感、思想、性格的舞蹈動作,基調動作多是在舞蹈作品中通過改變速度、力度、以求得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如表達激動時的極速跳躍和旋轉,描繪細膩感情和抒發寬闊胸懷時的圓潤、流暢的舒緩動作。都是通過動作的變化,來展現人物內心極為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這類動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概括性和抽象性。以身體的動作過程來展示心靈、表達感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欣賞者必須要把握這些動作的基本內涵,才能夠準確理解作品表達的精神意義和體味作品所營造的虛境內涵。《豐收歌》這部舞蹈作品就是運用“下擺手”接“雙晃手”為基調動作,通過改變動作的力度、元素、畫面等構造出一幅火熱的勞動場景,豐收的喜悅感彌漫,使欣賞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還有一種表意性舞蹈動作,它是表現人物的行動目的和具體內容的再現性動作,一般在情節舞或舞劇中占有重要成分。這些動作帶有大量“模擬”的痕跡,帶有現實中生活動作的痕跡明顯,使得整個舞蹈作品所構建和營造的氛圍更加具有形象性和美感。《蒙古人》這部作品中千變萬化的“騎馬”動作,不僅形象逼真地展現了民兵馳騁草原的各種英姿,還有益于幫助欣賞者在內心世界構建形象可感的審美圖景,從而獲得藝術的感染和提升。
此外,在舞蹈作品中還有一種沒有明顯含義,只是作為動作間聯接和組合過渡的裝飾性的動作,它們在舞蹈中起襯托氣氛、裝飾陪襯、連接轉換等作用。如中國古典舞中的云手、晃手、墊步,芭蕾舞中的滑步、布雷步等。這些動作很好地保證了舞蹈動作的連貫性和流暢性,它們往往起到強化作品意境和氛圍、增強構圖美感等作用。在構建意境深遠的舞蹈時,我們決不可忽視裝飾性舞蹈動作在整體中所起到的點綴、烘托作用。
舞蹈動作是舞蹈作品的“龍骨”,是構建舞蹈虛境的重要元素。舞蹈動作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和表現功能,更有一種藝術的魅力和感染力,欣賞者要想成功感知和體味舞蹈藝術特殊的審美效果和藝術效果即虛境,就需要具備一定的藝術鑒賞理論知識。舞蹈動作是無聲的語言,要了解這種無聲的藝術就要了解與認知基本的舞蹈動作所代表的意思,這是研究并探析舞蹈作品所必不可少的。當然舞動作品中的動作是經過篩選、提煉和藝術化的,絕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態原貌的簡單模擬再現,欣賞者一定要抓住這些極具典型意義的點,才能更好地深入作品中,領會作品的意蘊,感受到作品的藝術魅力。
舞蹈動作要求觀眾掌握一定的文化底蘊,這種風格體現在“形式美”。中國古典舞蹈應該“圓、美”。“圓”貫穿中國舞蹈肢體動作,“回合”圓滿是一種審美范式的中國舞蹈,中國舞是動態方面的體現。保留中國文化表達藝術的舞蹈風格可以概括為一種藝術圈,這體現了“曲線美”。它們形成一個獨特的中國古典舞蹈。這個身體動作被概括為“三個部位”的協調,即頭部、胸部、腰不是一個平面,各得其所,注意呼吸和內心感受。“點頭”、“內收”形成一種獨特的中國古典舞蹈的魅力。節奏圓形軌跡,這樣中國舞蹈動作表現出一定的弧形,“集大圓”的解釋無窮無盡的變化。舞臺的中心也是一個圓周運動藝術“瘋舞”、“擺扣步”的一種弧,圓圈和線條,和“s”j 運動型外觀,創建一個整體效果,很好地詮釋中國古典dance-specific動態時間節奏。
西方芭蕾與美的另一種范式。芭蕾舞集中表達“開放”和“拉伸”,“直”、“立場”、“在”是把表面上對稱的舞者在很大程度上表現肩膀、胸部、臀部、膝蓋和腳踝關節的舞,盡可能擴大運動的范圍,最大化占用空間舞臺,追求運動和靈活性,高度表達“拉伸”是舞者伸展身體部位,特別是腳,增加腳的美和表現力。“拉伸”,使身體形成一條線,有跳線流暢的感覺。“直”有兩個含義,一是直背,這樣身體的其他部位,如膝蓋直,形成一段,長長的隊伍,完美的造型藝術。二是舞蹈。大芭蕾舞臺軌跡是直線。“建立”集中在頭部和頸部的性能,演員應該像宮殿驕傲,外觀,使整個芭蕾有優越的感覺。
瑪莎·Gelangμ告訴我們,舞蹈表現的魅力不是一個普通的生活,是深入靈魂的人的照片,因此依靠人類的眼睛來欣賞藝術的舞蹈是不夠的,必須用心靈的藝術感覺,沒有感情,沒有對美的敏感性和愛,不能真正進入藝術作品的深層領域進入工作現場,捕捉“像離王”那些沒完沒了的“圖像以外的形象”。所以虛擬建設的成功不僅取決于觀眾的理解,還需要動員那些通過欣賞積累的經驗和感受,想象著進入藝術的領域。通過想象內在調查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挖掘多層次虛擬環境,探求它反映出的人生哲學和情思。這些想像的行動已經超越現實生活的水平,把觀眾帶入一個臨時虛擬環境與感受現實生活的空間想象力豐富的審美體驗。如果觀眾不能去看不能去就無法領會形象藝術品味引領的虛擬環境感染和震撼的藝術思想和情感。
總而言之,經過以往一段時間的吸收借鑒和相互融合之后,舞蹈領域中的表演和研究人員在冷靜下來之后,逐漸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觀中,仍然還是需要呈現出來一種“以極為有效的意向來呈現無盡的意味”這種審美趨勢的。上文中提及到的這種審美趨勢在我國舞蹈領域中的浮現,也會逐漸演變為舞蹈藝術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在這種情況之下舞蹈的虛境自然也就會演變為舞蹈意境營造領域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領域。
[1]李桂枝.讓舞蹈走進聽障生的心靈——論聽障生舞蹈欣賞中的審美教育[J].美育學刊,2012(01).
[2]傅小青.試論舞蹈欣賞與分析的關聯性[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5).
[3]陳菁.舞蹈欣賞:提高大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01).
[4]侍小玲,張莉萍.淺議舞蹈欣賞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3).
[5]張祖清.淺論如何進行舞蹈欣賞[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5).
J63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