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月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美聲唱法與我國傳統民族唱法的對比研究
陳浩月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美聲唱法和我國傳統的民族唱法是歌唱藝術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美聲唱法以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為代表,我國傳統的民族唱法就是指我國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歌唱形式的總集,這兩種唱法是目前我國較為流行的,前者是隨著國際文化的融合逐漸從國外流入我國的,后者是隨著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慢慢沉淀下來的國粹,由于我國所有民族處于不同的地域的文化背景下,因此民族唱法代表了不同民族的民族特色,不論哪種唱法,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是歌唱藝術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呼吸是這兩種唱法的基礎,本文將美聲唱法和極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進行對比研究,幫助人們更系統的認識這兩種藝術形式。
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呼吸方法
(一) 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在歐洲文藝復興的時期,美聲唱法在古典聲樂藝術的刺激下形成了一套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唱法,美聲唱法有很多分類,譬如:歌劇藝術、清唱藝術和通用唱法,美聲唱法的雛形是西歐的古典音樂,最后在文藝復興時期初具規模,在三四十年代,沿著絲綢之路逐漸流傳進入我國,尤其在五十年代初期,隨著一批一批的歐洲聲樂家來我國宣講,在我國音樂界引起了一場對美聲唱法狂熱追捧的大潮,六十年代的美聲唱法成為訓練男高音的主要項目,慢慢的歐洲美聲唱法被更多人熟知,我國熱愛音樂的人紛紛效仿,這樣就形成了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也出現了一些盲目學習美聲唱法的后果。
(二)我國傳統民族唱法
由于我國國土面積遼闊,人口眾多,丘陵、盆地、高原、平原等地形復雜,民族種類也多,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生活,有不同的文化熏陶,使得我國的民族唱法極具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唱法,詮釋了不同民族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探索中,對音樂的不同理解和創造力,濃縮了不同民族的感情和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國家重點抓教育,民族唱法在大學成為專業課,為的是弘揚民族特色,傳承民族文化。
(一)發聲技巧對比
學過美聲唱法的人都知道,美聲唱法聲音比較亮,也就是音調高,而且唱的時候自然流暢,對氣息和共鳴技巧完美的控制使得歌唱者不需要借助各種設備,就能將美聲唱法唱的標準而好聽,民族唱法注重不同發聲的細節,處理發音的時候注重細膩,強調感情的流露。兩種唱法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在發音細節的處理上有所差別。
(二)吐字技巧對比
歌唱本身除了音律的詮釋外,吐字也是影響歌唱效果的重要環節,不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兩者對吐字的速度和力度都是比較講究的,有細微的差別,美聲唱法比較強調輔音的力度和速度都應小于元音的原則,但是我國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語言,民族唱法有強烈的民族特點,強調用感情來帶動聲音的表達,民族唱法氣息一般比較弱,也沒有美聲唱法那么強的穿透能力。
(三)呼吸技巧對比
通過對比發現,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呼吸方法及技巧上面存在很大的差別,美聲唱法注重歌曲旋律的表達,注重旋律的多變性,歌詞和曲調一般是固定搭配,注重腹部在呼吸中的作用,以便發音比較準確連貫,強調呼吸的連續性,而民族唱法在呼吸上強調一條線,從腹部到口腔一氣呵成,發出來的音色嘹亮自然。
(四)共鳴技巧對比
我們都知道,聲音的共鳴在歌唱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因為共鳴能產生特殊的聲音,能抓住人們的聽覺享受,共鳴對聲音的兩種特質音色和音調都有重要作用,對唱法技巧的正常發揮也有很大影響,美聲唱法注重共鳴,他們的共鳴是器官和音調的和諧統一,美聲生唱法有時能使得歌者的音域拓寬,民族唱法注重頭腔的共鳴,其次重視口腔的共鳴。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不盡相同卻又相輔相成,雖然在背景及文化等方面差異很大但是隨著國際化的發展,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融合,彼此相互聯系,使得美聲唱法可以稍作改變唱出民族唱法的特點,民族唱法也可以在共鳴、吐字等方面唱出美聲唱法的精髓,目前在我國一些歌曲的創作過程中,將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融合,彼此取長補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把美聲唱法跟我國傳統的民族唱法進行對比,發現這兩種唱法起源的背景和文化完全不同,導致在唱法的發聲、吐字、共鳴、呼吸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同之處,但是隨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實現,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逐漸融合,兩者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同時有所取舍,就民族唱法而言,在吐字方面學習美聲唱法的處理技巧,不斷完善民族唱法的體系,對中國民族唱法的發展有促進作用,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播也有很深遠的影響。
[1]藺麗君.民族唱法國際化美聲唱法中國化——第十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表演獎聲樂演唱觀摩有感[J].當代音樂,2016(03):56-57.
[2]楊柳.美聲表現形式在民族歌舞中的應用——以蒙古族風格歌曲為例[J].藝術科技,2013(11):236.
[3]馬雯.高師聲樂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路徑研究——以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為核心[J].大眾文藝,2013(18):208-209.
[4]梁岷冬.歌唱中喉頭穩定與打開喉嚨的辯證關系——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比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02):96-98.
[5]唐曉琳.美聲、民族唱法的特點及中西聲樂表演藝術的相互借鑒[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8(04):51-53.
J616
A
陳浩月(1971—),女,河南省羅山人,本科,河南省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