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拂曉
表演藝術Performance
故鄉的云祖國的情
——評梁寧獨唱音樂會
■高拂曉
20 17年6月29日,“故鄉的云”——梁寧獨唱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成功舉辦。梁寧是我國較早一批在國際聲樂比賽中獲得大獎的歌唱家之一,多年的海外學習和演出經歷,積淀了深厚的美聲歌唱功底,有著聲樂界的“東方玫瑰騎士”之稱。近年回國發展,梁寧為藝術,為教育,曾多次在舞臺上亮相,有太多的情感要傾訴。此次音樂會有幾個方面值得一提:1.對西方經典的規范和個性詮釋;2.處理中西關系問題上的創造性表達;3.演唱形式的多樣安排和相得益彰的重唱表現;4.根植于生活體驗的情感流露。
音樂會以中西方曲目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都是西方經典作品,從巴洛克時期的詠嘆調到印象派德彪西的藝術歌曲,跨越了幾個不同時代的風格。這些經典的片段,展示了美聲歌唱在西方藝術歌曲中的發展,歷史上有相當多的錄音,也有很多歌唱家演唱過,其中不乏著名女高音和男高音的版本。經典曲目無數次上演,既會給人以耳熟能詳的親切感,也容易造成審美疲勞,全憑藝術家的個性詮釋和個人魅力。梁寧以純正而到位的美聲歌唱傳統,用女中音的音色準確地詮釋了不同風格的音樂內涵。亨德爾的《綠樹成蔭》堪稱巴洛克經典的詠嘆調,有宣敘調相伴,男高音歌唱家、美聲歌唱的鼻祖卡魯索曾在20世紀初錄制過該曲最早的視頻版本。梁寧用敘事性和抒情性相結合的音樂性,唱出了亨德爾音樂中從容不迫的堂堂正正氣度。洛蒂的《請告訴我》在小快板的速度上,節奏分明,旋律明快,體現著早期意大利歌曲對歌唱狀態的典范要求,梁寧自然、放松、嫻熟地唱出了優美柔和的“美聲”,對較多洛可可風格的圓滑裝飾音的處理很好地把握了當時的音樂風格。19世紀浪漫主義的經典作品有馬斯卡尼的《圣母頌》,兩首迪帕克的藝術歌曲。巴赫、古諾、舒伯特都曾寫過圣母的贊美歌,旋律亦極其優美。馬斯卡尼的《圣母頌》用直達內心的情感鋪陳方式,在保持這類題材高貴而莊嚴氣質的同時,盡顯浪漫主義旋律的飄逸和悠長。梁寧的版本總體上更為深沉,突出了在教堂中祈禱的那種旋律的空靈和虔誠之感,有細膩的句法轉折處理以及與之相配合的氣息控制的強弱變化,表現了非常規范而有素養的美聲。迪帕克的《悲歌》和《憂郁之歌》則很好地體現了法國藝術歌曲的傳統,旋律精致,流動的分解和弦,委婉的抒情以及頻繁的調式變音、遠關系轉調等手法造成的深遠、哀怨的意境,這些都是考驗歌唱家演唱水平和藝術表現的方面。梁寧具有純熟完善的演唱技巧,她的聲音在深邃中帶有長氣息的抒情,并挖掘了詩歌與音樂的對位感,表達起來游刃有余。這些經典作品,不僅展現了標準的美聲歌唱的學術標準,而且在女中音的特質上體現了歌唱家既色彩濃重而又不失細膩抒情的聲部特點。
20世紀,當西洋美聲在中國的專業音樂教育中全面發展的條件下,中國的藝術歌曲也結合自身的語言特點和文化品味而蓬勃發展,出現了許多精品。如何利用西洋技巧抒發中國情感,這是中國藝術歌曲應該關注的問題。首先,鋼琴伴奏織體的創作是一種純正的藝術歌曲傳統的體現,同時詩詞歌賦中衍化的語言韻律和民族調式體系下的中國風旋律則為藝術歌曲這種形式增添了民族情感。其次,在近幾十年中國的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問題上,已發展形成了更為包容和互通的狀態。此次音樂會特別在下半場的曲目中全部安排了中國歌曲,其中有結合中國詩詞歌賦典雅的創作作品,也有改編自港臺及大陸的流行歌曲。由黃永熙作曲、毛羽作詞的《懷念曲》采用西方分節歌的形式,加中國的啟承轉合樂句,旋律優美工整,節奏長短組合規律性變化,形成了詩歌一般的韻律。歌詞簡樸而有深意:“把印著淚痕的箋,交給那旅行的水,何時流到你屋邊,讓它彈動你的心弦”,體現著經典的中國文化“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意境,表達了純潔而自然的情感。《你是這樣的人》是三寶為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一百周年而作。這首作品的氣息寬廣、旋律悠長,真摯感人,很多高音歌唱家演唱過。梁寧凝重的女中音色彩顯得更符合其深沉的情感表達意向,她用融合了具有浪漫主義時期普契尼的歌劇詠嘆調式的輝煌而又悲壯的演唱風格,層層推進地唱出了中國人內心含蓄而厚重的情感。同樣類似的具有詠嘆調性質的中國藝術歌曲《我的深情為你守候》,氣息悠長,旋律幅度大,具有很強的張力,梁寧以長期的歌劇演唱經驗,戲劇性地處理了這類具有故事情節的歌曲。結合中西方的特色進行創造性演唱實際上有很多手段,不僅體現在歌詞的韻律,旋律的分句,伴奏上的繁簡編配,也有速度上的變化,語氣上的調整和聲部的運用。《故鄉的云》因費翔1987年春節聯歡晚會上的演唱而被大家廣為熟悉,音樂會上梁寧創造性地用了更富有歌劇詠嘆調氣質的聲音來描繪這樣一首老歌,她通過與鋼琴伴奏之間的配合,有意放慢速度,重新調整了呼吸節奏和語氣,來充分表達其中的情感,體現了更強的藝術張力和情感張力。這是從藝術歌曲的視野和西方歌劇演唱特點中汲取的精華進行的再創造,可以說拓寬了原作品和原唱法的表現力,起到了更好的藝術效果。
此次音樂會梁寧除了展示自身女中音的獨特魅力,還邀請了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李倩茹與之一起演唱。李倩茹具有成熟的演唱技巧,漂亮的高音音色以及變化幅度很大的音區轉換能力,可以說為整個音樂會增加了極富有聽覺審美意義的炫技性的高音聲部。這一方面表現在從整個音樂會的曲目安排中穿插女高音獨唱部分的作品,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她與梁寧的多次女聲二重唱。從獨唱的角度,兩首外國作品充分展現了女高音音色變化的豐富多樣性,一首是李斯特的《哦,愛吧》,李斯特曾經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寫為鋼琴曲,題作《愛之夢》,而《哦,愛吧》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三首,李倩茹清新脫俗的聲音,把來自詩歌中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一首是德彪西的《幽靈》,來自馬拉美的詩,在德彪西的創作中是屬于具有創新意識的作品,特別是幻想性的半音階下行旋律以及頻繁的轉調、五聲音階的運用,演唱者抓住了這系列特征,唱得既有西方神秘感,又有一絲東方色彩。兩首中國作品體現了演唱者把握不同風格的聲音變化能力。胡廷江改編的《青春舞曲》是由節奏多變的新疆維吾爾民歌改編,快速部分極其活躍,慢板部分舒展寬廣,李倩茹的聲音靈活而敏捷,其間穿插的花腔華彩樂段表現極為出色,可以說沖破了音樂會中中聲區的厚重,產生了強烈對比的戲劇性;李健創作的《貝加爾湖》憂郁而優美的俄羅斯抒情氣息彌漫全曲,加入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弦樂伴奏之后,更顯出人聲與器樂共同歌唱的多樣化音色。從重唱的方面看,更是音樂會別有匠心的安排和設計,為聽眾的聽覺及時地補充了聲部的平衡,也不斷調動了聽眾聆聽的期待。選自門德爾松的幾首《歌謠與吟唱》,女中音和女高音的音色融合得和諧而自然,恰到好處,充分展現了浪漫主義時期藝術歌曲二重唱的精華。選自德里伯斯歌劇《拉克美》的一首“花之二重唱”是經典的女聲二重唱,梁寧把音色調到次女高音,與李倩茹的聲音靠近,彼此之間形成了默契的音色統一,相得益彰。在改編的中國流行歌曲《白月光》和《卷珠簾》中同樣體現出女聲二重唱的融合音色,李倩茹從獨唱的大幅度夸張調整到很有控制力地與女中音的配合;梁寧從獨唱的濃重色彩變為和聲性的低聲部加入,體現出她們對作品的精致處理,不僅創造性地改編了原曲單一的聲部局限,而且從風格出發對聲音進行重組,表現了重唱中和諧統一的美學追求,給聽眾帶來了很高的藝術享受。加演的羅西尼的《貓之二重唱》以貓的叫聲貫穿全曲,不僅在聲音表現上惟妙惟肖,在身體語言上也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作品的趣味。
“唯樂不可以為偽”是中國音樂美學中對音樂情感表達的最高判斷。音樂來不得半點兒虛偽,只有真實和真誠的音樂才能打動人。源自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和積淀多年的生活體驗所流露出的情感,是這場音樂會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這種情感既在聲音之內,又在聲音之外,此謂“情景交融”,即內心之情,與身處之境(景)之間的交融,也是一種中國美學的體現。在西方人的演唱技巧和西方化的情感表達方面,梁寧可以說已做到了準確自如,然而,用西方的技巧和情感抒中國情懷,這才是多年在國外學習和實踐的歌唱家回國之后最想表達的,也是這場音樂會的意義。從西方,到中國,語言的轉變是最大的難度,梁寧在不斷探索,探索一種汲取西方演唱精華的中國音樂家的歌唱。有人說藝術家是孤獨的,因為要把一生都奉獻給藝術,犧牲很多;但在舞臺上,藝術家永遠是幸福的,因為她可以盡情地釋放,把所有的情感都化作歌聲,傳遞給每一個人。從《懷念曲》,到《你是這樣的人》《我的深情為你守候》,作為女中音,梁寧的聲音既有綿綿動人的抒情,也有深沉厚重的氣魄,但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個音樂的語句間,你都能感受到是一種內心流淌出的炙熱情感。是什么情感?從音樂會的主題《故鄉的云》,到加演的《鼓浪嶼之波》,我們其實不難理解,多年海外漂泊的游子,回到祖國的懷抱,任教于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作為教育者、管理者,梁寧所放不下的情是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和熱愛之情。這幾首中國歌曲仿佛凝成了一條情感的線索,彰顯著歌唱家從個人情感到民族情感的一種真摯的表達。我注意到,這幾首作品的演唱速度都并不快,甚至比原來的版本慢了許多,但詠嘆調式的歌唱,特別是梁寧對氣息和語氣的控制使這些作品煥發出更強有力的情感力量和表現深度,甚至使流行歌曲成為了真正的藝術歌曲。音樂表現的魅力在于,從旋律到歌詞,從情感到經歷,不斷升華的藝術境界,最終把這一切都融化在血液里,流淌在呼吸間,傳遞在歌唱的聲音里。
在當今時代,民族音樂發展與世界音樂發展并行不悖的潮流中,在美聲、民族、通俗演唱形式互融互通、共同繁榮的趨勢中,梁寧音樂會所體現的既純正自然、多元開放,又中西結合、兼收并蓄的演唱特點,給我們留下許多回味和思考。
高拂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副主編、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