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華
(甘肅省臨夏縣中學)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技巧初探
◆李昌華
(甘肅省臨夏縣中學)
閱讀教學是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線,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平臺。 探究性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體現新課標的關鍵,但單一的探究閱讀模式必定會使學生厭倦。 根據不同的閱讀文本和不同的閱讀目的,不斷摸索總結了探究性閱讀的幾種模式。
懸念式 求疑式 散點式
探究性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體現新課標的關鍵。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主動地在實踐、合作、互動中對課文進行自主探索研究閱讀,發現和體驗知識發生的過程,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有效轉化,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在探究性閱讀課上,我習慣采用“讓學生閱讀文本,然后反思感悟,再互相討論,最后談閱讀感受與體會”的模式,不久有位學生對我說:“您以前的課,多引導描繪,我們如身臨其境,您常把自己對文章的感受融通在引導描述中,以您個人情緒化的分析感染我們,同時還不時涉獵課外知識,并把您對現實生活及現實人生的看法融會其中,我們覺得您學識淵博,講課機智幽默,但現在,您仿佛換了個人似的,我們往往有一種被趕著讀書、發言以盡快完成教學任務的感覺,學習興趣不如以前?!边@時不禁讓我反思: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單一的探究閱讀模式必定會使學生厭倦,在后來的教學中,我根據不同的閱讀文本和不同的閱讀目的,不斷摸索,總結了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幾種模式。
所謂定點,即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要求,重點難點,采用情景設計法或問題設計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如教學《裝在套子里的人》,為探究別里科夫的思想和小說主題,從文章第二部分設計問題:①別里科夫生活在怎樣的一個社會環境? ②別里科夫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會有什么言行? ③什么原因使別里科夫的戀愛最終失??? 學生依據這些問題,或自己發現一些問題開展探究,從而引出課文的第一、三部分,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揭示出作品的主題。 如學魯迅的《藥》,可質疑藥指什么? 這人血饅頭是治病的良藥嗎? 救治苦難民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探討了這三個問題,就能認識文章中種種人物的鮮明個性,也會明了群眾的愚昧,因群眾的冷漠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的深刻主題。
有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先獨立求疑設計探究性閱讀專題,再通過民主擇優確定研究性閱讀專題。 如課文《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求疑設問,然后再通過交流,匯總學生提出的專題。一般可分為5大類:一是無意義的專題;二是誤解的專題;三是與課文有關的知識性專題;四是確定有理解價值的專題;五是提在節骨眼上的重要專題。 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選定重點研讀的專題,并進入學生自主研讀,之后在課堂交流、總結提高。
散點式閱讀教學探究是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拓展,適合于學生的課外文本閱讀。 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閱讀的不同興趣,教師提供參閱的書目,如教材中涉及的名家著作、古典精華、世界名著等。 為此,作為課堂閱讀教學的延伸拓展,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中著重以散點式閱讀教學,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訓練。 如結合高中語文《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學習,引導學自主探究《紅樓夢》《水滸傳》等名著,形成小論文,交流合作,共享成果。
輻射式閱讀教學探究以某一單元或篇目為中心,向外延伸拓展,成輻射狀。 如教學《祝?!?,引導學生從不同路徑向外拓展。 從小說反封建禮教的主題,探究到魯迅的其它小說,如《孔乙己》,探究到巴金的小說《家》《春》《秋》;從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探究到其它作品中婦女的命運,如《孔雀東南飛》的劉蘭芝,《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邊城》的“翠翠”,《荷花淀》的水生嫂等。
為養成探究的習慣,提高鉆研的能力,以聚焦式閱讀探究安排二至三個專題,讓學生圍繞這些專題,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探究成果。 如教學《荷花淀》時,安排“戰爭”這一專題,要求學生圍繞“戰爭”探究閱讀其它此類題材的作品。 如探究閱讀中學教材中的《七根火柴》《最后一課》等名篇,甚至探究閱讀《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太陽依舊升起》等巨著。 這樣,圍繞“戰爭”這一專題,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潛能,使學生關注時事,感悟人生,對和平充滿憧憬。
對教材的探究還可以對現有的教材進行改造,實現材料的提煉重組,這些活動具有明顯的探究色彩。 如一位學生對杜甫《江漢》一詩的改造:
我已年近六十,耳聾眼花,疾病纏身,但這些和精神上的痛苦比起來又算什么? 報國無門,漂泊不定,有家難歸,親人難會,已是深秋,還得在江上孤舟中過夜。 這漢江水浩浩蕩蕩,茫茫無邊,仰觀天地宇宙更是廣闊無邊,故鄉望也望不見,恐怕要把這把骨頭扔在他鄉,死作他鄉之鬼了。 唉! 人生難料,心憂天下,到頭來只是一個可笑迂腐的讀書人罷了。 不過想想,四海之大,身在草野貧病交加,卻還心憂天下的人又能有幾個呢?
抬頭仰望天空,遠遠的天邊漂浮著幾縷云彩,茫茫長夜只有孤月高懸。 回想自己,正像那漂泊不定的浮云,蕩悠悠,蕩悠悠,慢慢消逝在遠空的盡頭,深夜月輝下只有孤獨的月和孤獨的我遙遙相對,但盡管我漂泊多年,孤寂一生,我的忠心像中天的月光一樣皎潔,我的品格像高懸的明月一般孤清。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像我即使潦倒失意仍保持著清白的心性。
想到這心中不禁升起豪云傲氣,自己雖已是落日殘陽,垂垂老矣,但我的心性堪比曹孟德“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秋風固然蕭瑟肅殺,我只感到陣陣清涼,只覺得久久纏身的疾病隨風飄去了,渾身頓時輕松了許多。 看來,只要我壯心不已,什么艱難都會過去。 更何況古時就有老馬識途的故事,老馬雖然失去了它的速度與力量,不能長驅遠道,但它的“識途”之智猶在,依然可以為人指引一條明路。 難道我真是一個毫無可取之處的老儒,連一匹老馬還不如嗎?
在學習《鴻門宴》一文時,有的同學對鴻門宴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的座次關系感到不好理解。 為此,我就建議學生先探究一下現實生活中的座次情況。 學生深入探究后得知:中國人宴飲時,對座次的安排十分講究,室內宴飲時,通常以面對門為上座,亂坐就有喧賓奪主,以下犯上之嫌,學生們又通過上網查資料知道了宴飲必定要論資排輩,以別尊卑長幼。 古人在堂上則以向南為尊。 至此,學生也理解了《鴻門宴》上座次的關系:項羽是主位,東向坐,而南面為上,座的是亞父范增。 顯示項羽對范增的尊敬,張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座而叫“侍”,意思與侍從差不多。 通過古今座次的比較,同學們也進一步了解到了座次禮儀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懸念,是學生產生期待和急切的心理,所以我在語文教學中,向學生提問時,設計問題具有懸念性,從而喚醒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如學《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時,我就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那些田間勞作的農民,根據天上云的形狀就能知道是什么天氣,如什么時候下雨,什么時候刮風,什么時候是晴天,什么時候是陰天等,那么,他們究竟是如何根據云的形狀來判斷天氣的陰晴雨雪呢? 什么樣的形狀預示怎樣的天氣呢?”問學生想知道嗎? 學生高聲回答,“想”,而且滿臉期待。 這樣,我向學生提出懸念性的問題,提高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提高了探究的速度。
以上八種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究模式遵循了從單元到整體,從課內到課外,從質疑到研究,從封閉到開放,體現了大語文教學思想。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打破以教師的見解代替學生的思考,已現成的答案代替必要探究的教學習慣,引導學生看書、思考、質疑、交流等,真正把課堂變成學堂,培養學生主動質疑探究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