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廷赟
(甘肅省永昌縣紅山窯中心小學)
基于網絡的《七律·長征》教學方案
◆馬廷赟
(甘肅省永昌縣紅山窯中心小學)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偉大領袖毛澤東所創作的《七律·長征》一詩,濃縮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本詩以精湛且凝練的筆觸,描述出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艱險,生動展現出那激烈的戰斗、復雜的場面。 認為本課學習,應當是學生認識歷史、認識詩歌的一次境界升華,而僅有的教材文本知識內容,不足以使學生的升華胃口得到飽啖,使學生以教材文本為基本出發點,走向豐富的網絡資源中去,才能更進一步完成品詞析句、感悟詩情詩境、挖掘文本內涵的任務。
網絡 文本 感悟
教材中雖然介紹了長征所發生的時間及原因等項內容,但是卻用筆較簡,僅憑這些文字,學生難以從中感悟到長征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正如俗話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對學生學習所產生的內在驅動功能可謂非常神奇,能夠將低效學習向高效學習轉化。 當小學生具備一定資料收集和整理能力以后,教師即可在本課學習之前給大家安排長征背景查找、長征故事預備的任務,讓學生借助手抄報、課堂講演等辦法,先行了解紅軍長征時期所遇到的各種困難,為接下來理解毛澤東詩詞中紅軍所具有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打下認知基礎。
長征歷程的再現,可以以查找地名開始,這個過程也可以看作是小學生“重走長征路”的一種書面方法。短短幾句詩里面,共出現了五個地理名詞:“五嶺”“烏蒙”“金沙”“大渡”“岷山”,這些地理句詞依時間和地點進行排序,形象地展示出長征的行軍路線,可是很顯然,小學生不可能對這些地理名詞產生明確的空間概念,而借助網絡查找的辦法,則會幫助學生對詩中所隱含的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等產生感性認知,弄清楚中國工農紅軍一路上經歷的曲折經歷和悲壯故事。
對于小學生來講,詩歌情境的重構可以采取搜索配畫的辦法來進行,從而理解并品味詩句,特別是贊賞于作者遣詞造句方面的能力。 由于理解詩意,一方面,屬于教學重點;另一方面,更是教學難點,而詩意、詩詞則需要具體的文字加以表現,若是在教學過程中將抽象語言和具體形象相關聯,那么教學效果無疑會大幅度提升。 為此,教師所要做的是在初讀理解字詞基本含義的基礎上,依靠網絡平臺之優勢,培養學生搜索配畫的能力,具體可以先使學生利用朗讀、默讀等,找到不夠理解的字詞,并提出相應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將詩中所包含的“逶迤”“磅礴”等難度較大的詞語單獨提列出來,放手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的辦法,找到與之相適應的圖畫,通過直觀的畫面,一方面,使學生解決詞匯困惑;另一方面,真切感受長征途中的壯闊場景。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曾經說過:音樂和詩歌是一對親兄弟。 的確是這樣,選擇合適的配樂,對于升華學生詩歌情感極有幫助。 本來,在詩歌配畫中,學生已經享受到了一定的詩詞意境,而進一步的升華,則非音樂不可。 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的示范朗讀或者錄音播放占據較長時間,那么可不可以試著將這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呢? 讓學生在網絡中搜索與《七律·長征》相協調的背景音樂,并在此基礎上展示配樂朗讀競賽,可謂是一種創新方案。 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敢于放手,只應在詩歌的節奏、重音、情感等幾個方面加以點撥引導,使大家不致偏離正確方向。 學生在持續的誦讀嘗試中,能主動感知毛主席那瑰偉的想象、博大的胸襟。
出于使學生深入領會這首大氣的、激情的作品考慮,課內學習應當自然延伸到課外,為此,教師讓給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的機會,作業可以安排如下:背誦本詩、繪制本詩圖畫、寫出讀詩感受、搜集其他毛澤東詩詞等。 多項任務的集中提供,讓學生在課外有了更大選擇余地,學生有的選擇繪畫,有的選擇給古詩配樂,有的學生自主建組,按照詩歌大意,扮演當時歷史環境下的紅軍將士,進行情境再現。 還有些學生搜集到其他的毛主席詩詞,進行基于網絡的自學,并熟讀成誦。無論是哪種作業的完成,教師都不能忽略后期的檢查調研環節,以使學生的作業真正做到基于教材、拓展于網絡、內化于知識體系。
長征是一次處在特殊歷史背景、特定時代環境下的偉大行軍,學生對其進行理解,包括繼而理解毛澤東的作品及思想感情,都不能不說是存在一定難度的。 而毫無疑問的是,教師找準教學切入口,把學生置身于詩歌所描寫的情境中去,讓其達到感同身受的狀態,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豐富網絡資源的介入可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學生從時代背景到詩歌情境再到課外拓展的全面升華,真正領會詩中所包蘊的深遠厚重意象。
[1]李開忠.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4,(02).
[2]姚婷.“群文閱讀”——有效的閱讀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13,(36).
[3]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