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茜
(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淺析美聲唱法的風格教學與歷史演變
邢 茜
(內蒙古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美聲唱法起源起源于17和18世紀意大利,發展至今創作了豐富的的美聲音樂文化,建立了具有豐富內涵與廣大外延的美聲音樂體系。作為一種將文化和音樂融合在一起的藝術表現形式,想要充分了解美聲唱法,不但要會聽、會唱一些美聲樂曲或歌謠,還要對其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深入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對美聲唱法的形與神進行準確無誤的理解,才能對其風格教學與歷史演變進行準確的定位。
美聲唱法;風格教學;歷史演變
隨著二十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美聲唱法的理論及實踐教學在繼承了十八、十九世紀傳統的同時又有所創新發展,尤其是在生物聲學及物理聲學方面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盡管在某些問題上還存在歧義,但在下列幾點上是保持觀點一致的。
(一)頭腔共鳴
美聲唱法在表現高音時于頭部發生的一種震動效果,是高聲區經常使用的一種共鳴方式。要想達到頭腔共鳴的最佳狀態,歌唱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控制氣息的能力與鼻咽腔共鳴的協調配合,讓舌頭表面、舌根部和咽腔壁形成的共鳴管道在高速狀態下收縮、變小,進而產生良好的震動。
(二)鼻咽腔共鳴
美聲唱法中也有用鼻咽腔的震動產生共鳴的方式,在進行這種共鳴時,鼻梁的上部會有非常明顯震動的出現,多用于表現演唱的中高音。要想達到鼻咽腔共鳴的效果,要注意將鼻翼展開,使鼻腔盡量張開,讓鼻腔處在通暢的條件下,另外在打開鼻腔的同時,關閉咽腔,讓鼻咽腔與咽腔之間變得通暢,如何判斷這一狀態,只需要以鼻吸氣,如果鼻咽處感受到了涼風,就說明鼻咽腔共鳴運用的方法是正確的。
(三)口咽腔共鳴
它的作用多顯現在中音的演唱中,在整個口腔內部形成振動,當達到共振的狀態時,就可以將演唱者發出的聲音顯得更加的厚重。
我國美聲唱法的教學已經歷經了幾十年,在這發展的幾十年里,通過對美聲素材的充分理解和運用,運用到美聲教學中。當前美聲已形成專業化、系統化的“學院派”風格。高等院校的研究學者建議美聲界要引起對美聲唱法的“風格性”重視,為此,他們研究了大量文獻,寫出了大量的學術文章,在其中說明我國的美聲教學不能直視傳授技巧還應該傳授更多的綜合性知識。此類的學術研究,也為本課題的研究帶來堅定地理論基礎和背景。
美聲唱法的風格主要三種,第一種是平易、樸實的演唱,這種演唱方式在眾多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尤其是17世紀的古典詠嘆調及舒伯特等人的藝術歌曲。第二種則是加花的裝飾性演唱,這種演唱形式多元化,需要高超的音樂演唱技巧,主要以花腔女高音或全能型女生為主。在一些歌劇作品中,以女聲為主要角色的作品就需要通過這種演唱方式去進行角色多元化表現。加花的裝飾性演唱在歌劇中的不斷出現,使得越來越多性格迥異的人物出現在舞臺上,因此使用不同聲部來表現不同人物角色的特點成為最好的選擇。第三種是朗讀性演唱,也就是通過連貫性、歌唱性的朗誦式演唱。或者是以詼諧形式進行演唱,通過近似說話、半說話的說白形式來凸顯出喜劇效果。
(一)呼吸調節與氣息的教學策略
在美聲唱法的訓練中要十分注意呼吸的鍛煉,鍛煉呼吸的節奏最主要的是對控制呼吸功能的肌肉群的鍛煉,最終達到收放自如的效果。如何運用氣息,首先聲與氣要相互協調,避免出現氣小聲大或者氣大聲小的情況;其次把握一個原則,唱高音時氣要向下走,唱低音時氣要稍微上拉;第三,美聲唱法要用氣息控制住很強的聲調,發聲要想保持均勻持久必須保證氣息的穩定。在對風格各異的歌曲進行演唱時,美聲唱法用氣的方法也不一樣,要根據演唱者自己想要表達的效果做到剛柔并濟。美聲唱法吸氣需要深一些,將聲音的支點放得要低,在用氣時后腰肌肉用力不應過大,氣息向上、向外傳輸的通道應當小而集中,只有這樣發出的聲音才能夠輕而柔、透而亮。
(二)發聲與共鳴的教學策略
美聲唱法發聲的練習也有助于演唱者對歌聲甄別能力的培養,這一能力的獲得又可以用來正確的引導演唱者的美聲唱法的發聲訓練。對于剛剛練習美聲唱法發聲的初學者來說,究竟哪種聲音適合自己,哪種聲音練習方法是科學的,是一個很難掌握清楚的問題,因此在反復的磨練中不斷的糾錯、強化正確的認識以提高對于音樂的聽覺能力。在美聲唱法演唱的過程中,優秀的共鳴感覺直接決定著音色的好壞和音色的變化,就像樂器中的小號和提琴,試想如果小號只有發聲的嘴子而沒有號身,提琴只有琴弦而沒有琴身,發出的聲音會是何等的刺耳。所以對于美聲唱法的演唱者來說,也要讓自己的身體成為像號身或者琴身一樣的腔體,讓聲音在人體的腔體中引發共鳴,從而發出更加優美動聽的聲音。
(三)演唱風格表現的教學策略
將美聲唱法的風格與演唱者的演唱特點進行完美的融合就形成了歌唱時的演唱風格。如何在美聲唱法中準確的掌握各類作品的演唱風格考驗著每一位演唱者,首先需要做的是對原作品的特點進行詳細的了解,包括作品的時代背景、美聲特點、地域特點、作者的個人特點等;其次要在準確把握作品風格的基礎之上,探索如何結合自身的特點把作品的風格完美的進行演繹,例如怎樣運用自身的嗓音條件與演唱技巧表達作品的情感和內涵,怎樣做到演唱者與作品之間的完美融合。作為一名美聲音樂的歌者,要想到達演唱藝術的更高境界,必須將語言、發音、情感等要素在演唱中進行有機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歌唱打動人的效果。
美聲唱法根植于它們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最終形成了獨具各自特色的藝術形式,再對其進行運用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其發展的客觀規律,切不可以違背音樂發展規律的方式進行盲目的改造。隨著美聲唱法研究者的努力,美聲唱法這一世界音樂文化中珍貴的遺產一定會更加絢爛奪目。
[1]王亞輝.談性格因素在聲樂教學中與演唱風格形成的關系[J].大眾文藝,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