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琳
(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廣東 潮州 521000)
貴州苗族聲樂中本土文化內涵的探析
潘 琳
(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廣東 潮州 521000)
音樂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而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在歷史演變的長河中流傳下許多優秀而且獨特的民族本土音樂文化,其中貴州的苗族聲樂就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代表之一。因此本文從苗族聲樂的歷史文化、生活文化、信仰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四方面,詳細闡述了苗族聲樂文化的深邃內涵和文化價值。
貴州苗族;聲樂文化;內涵
澳大利亞史學家格迪斯曾經說:過“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的民族,這就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苗族現地處我國遙遠的西部邊陲一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跋涉和遷移中逐漸構建和形成了屬于自己本民族的特有聲樂文化。雖然歷經歷史的沉淀,但在當代音樂鑒賞中仍然保持著深厚的藝術研究價值。
《國語·楚語》中曾經提到:“九黎,蚩尤之徒也”。在相關的歷史文獻記載中,蚩尤是苗族部落的創始人,他率領苗族的先民創建和拓展壯大了苗族的部落集團。在苗族人心目中,蚩尤不僅是偉大的部落創始人,還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勇士。他帶領苗族先民英勇奮戰的歷史事跡和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深深影響著苗族人民民族性格的形成,在當地至今還流傳著很多關于蚩尤的古老歌謠和神話傳說,這些都是屬于苗族人民的驕傲。因此,苗族人對于先祖創建的民族文化體系深信不疑,他們認為通過苗族民歌為主的文化傳播方式來繼承和宣揚先祖的文化精神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其中以苗族樂器蘆笙的演奏最為典型,比如由于受到封建統治者的壓迫,苗族先民被迫不斷遷移,這一過程是整個苗族發展中不堪回首的血淚史。這一段歷史變遷反映在黔東南的蘆笙演奏中就表現的非常明顯,演奏者高昂頭顱進行吹奏,整首樂曲呈現出一種催人奮進的激昂氣氛。
同時,為了躲避戰亂保存生命,苗族的先民喜歡依山而居,通過險峻的山體與外界形成隔離。因此在這種歷史背景和生態環境的影響下,苗族先民大都屬于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苗族傳統的民族文化特質也被保留了下來。比如貴州的很多地區人們還會大聲唱出:“蚩尤制銅簧蘆笙”“蚩尤去西天學吹蘆笙”“蚩尤吹笙祭祀伏羲、女娟”等古老歌謠,以此表達自己對古老祖先文化的崇敬之情。
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充滿了苗歌和苗曲,苗歌不僅是苗族人民休閑娛樂的一種方式,更是苗族人民日常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蘆笙這種演奏樂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苗族人民心目中具有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可以讓他們忘記憂愁,感到幸福快樂。苗族人民通過將日常生活、生產的場景編制成一首首動聽的民歌,世代活躍在苗族部落的中間。苗族的民歌形式豐富多彩,總體而言可以分為古歌、敘事歌、生產勞動歌、婚嫁歌、情歌、兒歌等。
比如其中古歌富有民間神話的色彩,一般通過說唱的形式表達出來,比如《開天辟地歌》與《射日月歌》等,這些古歌中通常帶有神話描述的色彩,整首歌就是一首敘事故事的模式,它用帶有傳奇色彩的語言描述了古代苗族的生活場景。敘事歌的聲樂創作一般喜歡以苗族當地的真人真事作為描寫對象,整體的篇幅較長,歌詞中富含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比如《石柳鄧》這首敘事歌,通篇有三百多行,整首歌描寫了清朝時期乾嘉苗族起義的故事。苗族人民熱情好客,村寨中逢年過節都有很多迎賓訪客、走親訪友的社交活動,因此交際歌應運而生,每當村寨中誰家有訪客到來,全寨的村民都會熱情的來扶持相幫,等客人要回家時,寨中的青年就會在村口演唱挽留客人的歌曲,體現了苗族人的熱情、淳樸、好客等優秀品質。除此之外,苗族的情歌曲目表達了苗族人民熱愛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兒歌則生動展現了孩童的天真活潑的生活情趣。
中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在貴州苗族的聲樂作品中也有屬于自己信仰文化的元素出現。當地苗民通過在聲樂創作中加入各種信仰成分的形式,表達了當地人崇尚人與神之間互通互惠的精神情感,同時也通過婚嫁儀式中各類聲樂作品的創作,傳遞了對新人美滿幸福的祝愿之情。
比如貴州苗族當地非常盛行一種被稱為“解簸箕”的祭奠儀式,當地人認為人去世后身上都會背著簸箕,導致死者的靈魂無法進入陰間成功投胎轉世,只能在陽間到處游蕩。因此當地人為了避免死者游魂在陽間對生者的打擾破壞,就以蘆笙和鼓這兩種樂器進行隆重的祈福禳災儀式,祈禱亡靈可以斬獲新生并能保佑家人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同時在苗族家庭進行婚嫁的喜慶時刻,也會使用歌聲來傳遞對新人贊美和祝福的美好感情。
苗族人民認為萬物皆有靈性,世間的萬物都被一定的神靈操控,所以苗族的聲樂文化具有一定的“巫文化”特征。當地人覺得很多用肉眼無法看清和理解的事情,可以通過一些神秘的手段來化解危機。
在苗族宗教文化傳說中有三十六神和七十二鬼的說法,不同地區結合自己的傳說特性有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其中較為有名且規模龐大的祭祀活動有“農涅”與“頗果”,農涅”在苗語中是吃水牛的含義,當地盛傳通過殺死一頭牛來祭奉祖先,可以保一方太平、五谷豐登以及家丁興旺。所以每到祭祀時刻,就會有歌手邊腳踩牛頭邊演唱對應的祭祀歌曲,希望可以起到感動天地的目的。同時苗族地區還有各種神秘的“巫術”表演,比如擊法鼓、跳神舞等,人們通過唱歌的形式來傳達神鬼的意志,以此來起到治病、占卜、消災、降幅的作用。在表演期間通常都有專用的聲音和形體符號的“法器”,比如蘆笙樂曲等,當地人認為蘆笙是一種可以通靈的法器,利用它演奏各種美妙的樂曲可以取悅神靈,從而滿足自己的心愿。
苗族聲樂動聽美妙的旋律如同山間的一眼清泉,不僅悅耳動聽,還傳承著苗族人民不忘故土、追憶鄉思的濃厚情懷。傳遞和弘揚貴州苗族的聲樂文化,在培養苗族人本土歷史意識的同時,對于提升國人對本土民族優秀文化的保護意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作為代表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特殊文字符號,我們一定要認真研究苗族的聲樂文化,盡可能的發揚光大苗族聲樂文化中蘊藏的民族性、原生性等優秀的創作品質,讓本土音樂文化在歷史舞臺上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1]劉潔.湘西苗歌及演唱特點探究[J].黃河之聲,2012(04).
[2]王竹青.湘西苗歌的創作手法初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2(03).
[3]張旺,丁渝珈.湘西苗歌特色及其傳承現狀分析——以吉首市丹青鎮苗歌為例[J].大眾文藝,2011(04).
潘琳(1988—),廣東潮州人,現任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藝術教師,助教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