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蕾
(南京市玄武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0018)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合唱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
丁 蕾
(南京市玄武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0018)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課堂合唱教學越來越受到應有的重視,修訂課程標準后的教科書中也同步呈現了大量的合唱教學內容。本文探索了在中學階段開展合唱教學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希望在實際操作和訓練過程中,能夠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聽覺意識和節奏意識,真正讓學生喜歡上合唱這門藝術。
零起點;合唱;中學音樂
目前在中學音樂教材的修訂中,著重加強了合唱內容,這意味著對于中學生歌唱的要求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也給音樂教師留下了許多思考。學生除了要把握好歌曲的音準及節奏以外,更多的是在實踐中體驗與感受。
(一)普通中學音樂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中學音樂課程改革在基礎教育實踐中,一直在為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而努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新的教學法也開始提醒教師應當逐步調整課堂教學的理念。因此,創新成為了新課改的新要求,教材中對于一些作品進行了更新,對于一些旋律加入了多樣性的和聲素材,以及借鑒國外一些優秀的音樂教學經驗,希望能夠加強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體驗。
(二) 初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內涵
中學音樂新課標強調:讓學生學會享受音樂,把音樂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藝術實踐能力。和小學音樂相比,音樂教學從單一的律動表演遞進為實踐感受及創造,在歌唱中養成聆聽音樂和表現音樂要素的良好習慣。
(三)零起點合唱的研究內容
從小學到中學,蘇少版音樂教材中歌唱作品的演唱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因此零起點合唱對于教師而言需要更好地從教材的挑選入手,從最簡單的和聲訓練入手是研究內容之一。
在普通中學階段,音樂教學中加入合唱,評價標準該如何定奪是研究內容之二。對于零基礎的中學生來說,怎樣評價他們合唱是合格呢?或許是一年下來合唱能力應該達到什么水平,音樂鑒賞能力又該達到什么水平?對于有較好歌唱基礎的學生又該如何評定?這都是需要琢磨的。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課堂合唱教學越來越受到應有的重視,修訂課程標準后的教科書中也同步呈現了大量的合唱教學內容。為了更好地呈現零起點合唱的效果,筆者以蘇少版初中音樂教科書七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樂音傳情》中的演唱歌曲《我們在一起》為例,進行編創與教學實踐。
(一)設計意圖
《我們在一起》是一首三拍子的輕松、愉快、富有活力的英國民歌,深受學生們的喜愛。教材提供的是一首二聲部的合唱歌曲版本,但對于從未接受過合唱訓練的普通學生,有一定的演唱難度。為了培養學生參與合唱的興趣,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學情,我對歌曲的二聲部進行了重新創編,降低了二聲部的演唱難度,希望通過該作品的演唱訓練,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地開展課堂合唱教學。
(二)使用說明
編創后的《我們在一起》共有五個級別的不同演唱版本。一級材料(歌曲的第一聲部)是基礎,進入合唱前,應首先引導學生唱好該聲部,只有該聲部演唱的準確穩定,其他聲部的進入才會有可靠的依托;二級、三級、四級材料為不同版本的二聲部合唱,難度相近,可以依據學情與教學需求選擇相應級數的材料進行合唱練習;五級材料難度最高,在演唱之前,學生需要較為熟練地演唱二級、三級或者四級材料,具備一定的合唱感受和經驗,并能看懂教師的簡單指揮動作,才能進入該材料的學習。
(三) 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
在零起點合唱的實踐中,我發現通過選擇一首作品完成由簡至繁、由易至難、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用不同的歌唱技能去表現。
在本次零起點合唱的實踐前后,我有幸邀請了一些有經驗的老師來聆聽合唱隊員的演唱,并針對我制定的幾項合唱內容進行評分,發現訓練前后隊員們在合唱方面有較為明顯的改善,這無疑是對合唱隊員認真訓練的肯定。
(一) 常見的教學評價類型
教學評價可分為學習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及綜合性評價等。
學習性評價主要實施在在學習階段的初期,來評價學生對該階段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教師而言,在提升教師自身素養的教學過程中形成評價是主要焦點,尤其是在過程設計、方法使用、教學內容設計等方面。總結性評價是指在一個樂句,一個主題或某一作品完成后,以便確定學生在該階段合唱效果而做的評價。
(二)結合《標準》初步擬定的合唱教學評價目標
傳統的合唱教學往往只關注于聲部間音準和節奏的掌握,而對于中學生而言由于在認譜、聆聽、和聲訓練等方面都處在零起點,因此將合唱教學評價目標基于激發零起點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更為切實有效。我們可以選擇好聽、生動、簡單的音樂材料,經過巧妙的加工和改編,引導學生體會到“We Can Play Music”的喜悅;我們更應該在合唱教學中運用評價的手段引導點撥學生,激發情感和持久的學習欲望。
(三)結合《標準》初步擬定的合唱教學評價方式與方法
目前中學合唱教學通常在課堂展示、合唱比賽等作為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師生雙方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但是由于展示機會較少,合唱訓練的時間有限,即便發現了學生音樂學習上的難點或盲點,也已經錯過了調整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最佳時機,這樣的評價是無效的。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以蘇少版初中音樂教科書七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樂音傳情》中的演唱歌曲《我們在一起》為例,嘗試將教學評價和合唱有機結合,分為課前導入、合唱學習的課堂教學評價、合唱的研究與評價、課堂成果展示、教后記等五個方面。在此過程中,每個環節都能具體地反映出評價。
通過對目前中學傳統藝術課程實施狀況及存在問題的分析,在中學階段開展合唱教學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在零起點合唱材料創編與實踐中,教師從學校或班級的實際學情出發,將現有教材中合適的歌曲改編為易于學生參與的簡易合唱,通過編創材料在教學中的逐步使用,教師把自己對音樂的激情與熱愛傳達給合唱隊員,共同創造良好的合唱氛圍,提升學生的合唱技能。
丁 蕾(1987—),女,漢族,籍貫:上海,碩士,職位,團委副書記,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