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以《飛天》為例談“長綢”在中國古典舞表演中的藝術價值與審美特征
張 婷
(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長綢舞作為中國古典舞中頗具特色的藝術語言,它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特征和風格,是在繼承和挖掘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涵蓋了中國古代歷史舞蹈藝術的卓越思想和審美意向。長綢舞流傳至今,擁有著豐富的藝術價值。本文通過對長綢舞的研析,為探尋中國傳統舞蹈的意義和價值貢獻微薄助力。
中國古典舞;長綢舞;飛天
綢帶的運用源自中國古代舞蹈中華夏民族的寬衣大袖,并在動作的運用中不斷傳承、發展加以變化,使得綢舞的運用不斷的得以豐富、補充、完善。自古以來的巾舞、袖舞乃至飛天,不僅是中國古典舞舞蹈語言的一部分,還是延續與革新。
雕刻在敦煌石窟壁畫上所展現的歷代舞蹈形象,是十分珍貴的舞蹈史料,尤其是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伎樂天、飛天等樂舞形象,他們手執樂器或做著不同的舞姿,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風格。早期的敦煌“飛天”代表了古代藝術工匠擺脫傳統禮教的約束,象征著精神的解放,長綢作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道具可以說是在“飛天”這一經典舞蹈作品中得到充分運用并得到業內舞蹈人士的贊許。
(一)梅蘭芳《天女散花》
1917年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創作并演出了《天女散花》,反響熱烈。他參考了各時期飛天畫像,并在重頭劇的主要舞段中設計了綢舞。早期梅先生為表現天女御風而行的形象,選用了質地極薄的長綢,手執雙綢,靠手臂、手腕的巧勁來舞綢。《天女散花》為京劇藝術的表演增添了新的表現手段,使壁畫中的舞蹈藝術形象奪壁而出。
(二)戴愛蓮《飛天》
1954年舞蹈家戴愛蓮創作的雙人舞《飛天》使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由靜態的壁畫呈現為動態的舞蹈作品。充分運用傳統的長綢舞技法,用舞蹈語言塑造出追求自由的香音女神形象。
(三)高金榮《大飛天》
1979年民族舞劇《絲路花雨》的上演,使高金榮認為:綢舞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敦煌舞的獨特技術。長綢的舞動與身體曲線結合,給人一種飄逸的美感。因此,高金榮研究壁畫中舞蹈形態的動律進行編創,從而確定了綢舞的基本動作。
長綢舞是運用道具進行表演的成功案例,其作為中國古典舞身韻身法訓練的深化內容,長綢舞的表演與運用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獨特審美特征和多元化的舞蹈藝術風格。
(一)長綢的表演技法
長綢的表演有著不同的用力方法,長綢需要手持綢棍,由內而外,氣帶動著腰發力,由腰帶動大臂,再由手腕挑動手中的綢棍,其發力與運行軌跡需要更夸張、更飽滿。長綢雖不同于水袖,但它和水袖都需要以身法來帶動道具的運用。它的運用不是以蠻力來控制長綢的運動軌跡,而是要用整個身體通至綢梢,使綢子的路線飽滿,并成為舞者手臂的延續將兩者合二為一。
(二)長綢技法與藝術形象
除了學習長綢技法,了解飛天的精神內涵是十分重要的。它反映了中國古人對生命理想的追求和對生命永恒的希冀。了解飛天的深層含義,掌握高難度的長綢技法后,將長綢的技法和飛天的藝術形象融合,才能塑造出生動的飛天藝術形象。
長綢舞的形成是以繼承和挖掘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為基礎,以中華民族文化審美為依托,體現了中國古典舞審美特征和風格的舞蹈表演形式。
(一)形態風格特征
《飛天》通過對敦煌文化的借鑒創新,表現出鮮明的形態風格特征:
1.手部形態:《飛天》的舞蹈形象手臂動作變化豐富,包括荷花式、盛開式、蘭花式等。隨著身體形態的變化,手勢也隨之變化。
2.上身舞姿形態:《飛天》的舞姿多曲線,體態呈S形,線條清晰。包括:側托按掌、提腕垂手等;
3.下身腳部形態:《飛天》下身造型獨特,有勾、翹等特征。包括:勾腳抬腿、勾腳旁吸腿等。
4.肢體形態:肢體的曲線呈現了敦煌舞飛天的體態美,身體呈S形,主要是由膝、胯、肋形成整個肢體形態的曲線。這是飛天不同于其它古典舞的舞姿形態特征。
(二)神態風格特征
《飛天》中的眼神、姿態等沒有中國古典舞中常用的亮相,姿容秀麗、眉宇含情,這正是《飛天》獨有的風格特點,只有抓住飛天人物的神態,才能抓住飛天的精髓,傳達出敦煌壁畫中伎樂天的神韻與情感。
(三)動勢、動態特征
當長綢飛旋時,決定了舞蹈《飛天》獨有的動勢、動態特征:一是“飛”的動勢。《飛天》動作伊始,站在原地,做各種浮游、凌空翱翔的舞姿,體現了飛天百轉千回飛動的氣勢美。二是“飛”的審美意趣,美輪美奐的舞姿,揮動的長綢,或浮游不墜,或緩緩升起,舞蹈動勢和意趣多姿多彩。
長綢舞是我們寶貴的藝術資源,它扎根于傳統文化這條流淌的歷史長河之中,它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特征。作為舞者應傳承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審美精神的舞蹈藝術和所蘊含的豐富的藝術價值。我們還應進行不斷的學習、研究前人已取得重大成果,挖掘古典舞中的豐富養料。在此基礎之上,不斷地繼承、發展,使我們的民族舞蹈佇立在舞蹈藝術之林中更加繁榮、輝煌。■
[1] 董錫玖.敦煌舞蹈[M].新疆:中國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2.
[2] 高金榮.敦煌石窟舞樂藝術[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