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徐
(寧波教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010)
高山族拉手舞融入幼兒集體舞的影響研究
周 徐
(寧波教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010)
高山族民間舞蹈是高山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具有濃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本文以高山族拉手舞作為切入點,從舞蹈的動作特點和表現形式進行闡述,再結合幼兒集體舞的形象直觀性、娛樂趣味性和規律合作性的特點分析與比較,探索拉手舞融入集體舞后在審美培養、肢體開發以及品質塑造上對幼兒帶來的積極影響。
拉手舞;特點;集體舞;表現;培養
高山族在臺灣被稱之為“原住民”,它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是高山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高山族人以歌舞抒發感情,以歌舞贊美勞動、贊美生活、贊美自然,歌舞幾乎充滿著高山族人的全部生活,具有濃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在種類繁多、熱情渾厚的各族群舞蹈中,別具特色的拉手舞、杵舞、甩發舞和盾牌舞較為有名,而拉手舞又是臺灣少數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項目中歷史最為悠久、流傳廣泛的一種自娛性舞蹈。其共同參與、動作規律、隊形流暢、直觀、形象、娛樂、趣味、合作的特點與幼兒集體舞大徑相同,讓原始藝術色彩的拉手舞融入幼兒集體舞,為幼兒性格、行為、態度與情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民間舞蹈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映。民間舞蹈無限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在于其獨特的風格特征,風格是民間舞蹈的精髓。這種風格的體現則是在身體韻律、手臂舞動和各種步伐的配合下所形成的藝術特征。[1]拉手舞參加者人數不限,性別不限,可以由幾人多至百人,因表演時舞者攜手,邊歌邊舞、團結有序、自然和諧,眾而成為當地最為流行的集體舞蹈。舞蹈內容多是人與自然生動的寫照,在動作特點與表現形式上展現了其獨特的民族生活。
(一)拉手舞的動作特點
拉手舞動作單一、節奏明了,動作要素基本由踏步跺腳、起身跳躍、搖身呼應、擺手方向等構成。上肢動作較少,主要由擺手、甩手為主,有雙臂向左右或上下擺動,及叉腰、甩腕等動作。由于節奏、隊形的變化,舞步就顯得頗為豐富,主要由上步、撒步、向各方面的抬腿、踏腳等步法組成,有向兩側橫移或前后進退及抬腿、勾腳、踏足、跳躍等。動作始終是重拍向下的膝部顫動,舞者相互拉手,或用小拇指、手臂互相勾連等不同方式連接動作。拉手時,與相鄰人拉手稱小拉手,與相隔人拉手稱大拉手。小拉手為舞者相互間雙手自然拉起,或以小拇指互相勾連,雙臂多前后或上下不同幅度地擺動,身體前俯后仰;大拉手為舞者兩側間隔一人,于身旁一人的身前或身后交叉拉手,手臂相鎖,動作多側重于步伐與隊形的變化。
(二)拉手舞的表現形式
拉手舞隊形多樣,男、女可以分別成隊,或男女相間交插排列。以圓形為主,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移動,多沿圓圈或面向圓心進退,還有單排、雙排、圓形向左或向右環繞,螺旋形或龍擺尾等,利用弧線的調度形式來展現集體的運動軌跡。歌曲內容多有歌頌、贊美、祝賀、鼓勵之意,歌詞中往往有很多虛襯詞,如:“哪羅彎哪依哪喲”、“因乃喲呵因海呀”等,節奏旋律優美。表演屬于自唱自跳、同聲同步,因此,基本會由一位能歌善舞者先起調高歌,示范領唱,眾人合唱,隨著歌聲旋律和動作節奏輕松融入集體舞蹈。載歌載舞中,舞者將收獲到由內而外的喜悅,作用于動作上散發出熱情活潑、自由灑脫、氣氛熱烈的動態美感。
集體舞作為幼兒自娛性舞蹈之一其功能的發揮在幼兒舞蹈中占據重要位置。作為集體性的藝術活動,它需要幼兒群體參與,通過動作交流、隊形變化、音樂伴奏等組織進行表演。表演中有幼兒的個性與共性展現,有與舞伴的交流和合作,讓幼兒更有存在感、安全感和快樂感,從而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交流分享意識。因此,幼兒集體舞它又必須是形象直觀的、娛樂趣味的且規律合作的,讓幼兒在簡單、重復的動作表演中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體驗快樂、表現快樂和創造快樂。
(一)集體舞的形象直觀性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幼兒集體舞的表現往往是反映幼兒生活的舞蹈,取材于幼兒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從生活中提煉出強大的表現力與生命力是幼兒初步形成審美的標志。由于幼兒思維能力處于以感性認識為主,理性認知為輔的啟蒙階段,因此,在舞蹈內容選擇上更要突出其大眾化、形象化,只有通過簡單直觀的內容才能讓幼兒理解舞蹈所要表達的意思與藝術美感。就像高山族的拉手舞,它的舞蹈形象是一種直觀的藝術形象。舞蹈中的情景、人物心理狀態和情感是可以通過舞蹈形象直接表現出來,在表現自然、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歌頌、表達、展示著各種快樂與美好。
(二)集體舞的娛樂趣味性
興趣是探究或從事某種事物和活動時的意識傾向,而這種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體驗并存的。當我們問孩子們喜歡干什么時,他們會說喜歡玩。因此,娛樂就成了幼兒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主題。幼兒在通過舞蹈表現時它不僅僅是個機械的模仿過程,要從中獲得快樂就注定了它就是一種高級有意義的游戲,一種在一定時空范圍內與同伴一起舒展肢體做著運動的游戲。這就如同高山族拉手舞,無論多少舞者在空曠的土地上或圍著篝火、或群集飲酒,酒酣則歌舞并作。動作沒有嚴格規范,變化也比較自由,形式古拙,風格質樸,生活氣息濃郁,邊歌邊舞,直到盡興為止,[2]那是簡單、自然中透出的樂趣。
(三)集體舞的規律合作性
幼兒集體舞是幼兒園舞蹈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輕松愉快、活潑健康深受幼兒的喜愛。參加人數不論性別、全員參與。舞蹈內容多為開心、快樂、善良、純潔為題材。動作編排講究結構簡單、動作簡單且多為重復,在音樂或情境中有規律的變化。隊形設計或圍圈、或列隊、或交換舞伴,在集體共舞中體現自然、流暢,團隊合作并相互交流。于此特點下的幼兒集體舞正如高山族拉手舞一樣,在動作特點上無論是上肢還是步伐簡單明了,規律性強;在隊形變化上無論是弧線還是直線,運動軌跡自然流暢;在表現形式上無論參加人數多還是少,相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都能帶給大家和諧、歡樂的氣氛。
拉手舞內涵豐富、節奏鮮明、情緒歡快、動作簡單的風格特征符合幼兒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性格特點。在動作表現、感情表達、氣氛營造上它們相近相仿。在根據幼兒成長需要,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基礎上相互融合不僅給幼兒帶來對舞蹈的感受力、創造力和思想感情的熏陶,讓幼兒對自己的身體動作與環境展開積極交往和聯系后產生與他人的共鳴,從中獲得協調性與靈活性、思維與情感、意志與個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一)舞蹈風格呈現有利于幼兒審美培養
舞蹈藝術是人們審美的集中表現,是培養幼兒審美興趣以及提高幼兒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和有力手段。[3]而每一種地域文化都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傳承性,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價值和內涵。[4]拉手舞獨特的創作規律和表現形式作為近乎鄉土的地域性藝術,其自身蘊含著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的底蘊,無論是外在形式還是內在內容,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因此,讓幼兒來感受它的審美特性、接受它的藝術熏陶、了解它的獨特文化,在廣泛接觸中得到美的陶冶,從而培養幼兒欣賞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審美過程貫穿始終,在想象、情感的審美中交融,不斷促進與發展幼兒的審美能力,為幼兒美麗的人生打下堅實基礎。
(二)舞蹈動作發展有利于幼兒肢體開發
舞蹈動作的提煉、組織、美化在空間性、時間性、綜合性中表現出紛繁的動態與靜態藝術,在流動的軌跡與靜止的造型中動作的構成是關鍵所在。拉手舞中擺手、搖身、跳躍、跺腳等連貫動作可以提高幼兒的協調能力與反應能力,尤其是跳躍還有利于幼兒膝蓋的韌性與腿部力量的積累。在舞蹈的過程中,動用全身各關節的能動性配合形成協調性動作訓練,對幼兒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生理機能發育起到有效增強。體力、肌體的良好生長有利于促進幼兒對動作的理解能力與接受水平,加強幼兒對動作的空間方位與時間變化的反應能力,培養幼兒對動作的專注、模仿、表演與形象思維的學習能力,實現幼兒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三)舞蹈情感表達有利于幼兒品質塑造
舞蹈與生命最接近,能夠最直接、最強烈、最細膩的表現內心情感,通過感人至深的、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在給人以強烈感染的同時,使人的情感也得到陶冶。[5]象征團結、和諧、美好、歡樂的拉手舞融入幼兒集體舞,用身體動作去感受舞蹈形象的同時,讓幼兒在輕松、活潑、愉快的環境中去表達自己單純、快樂的思想感情,從而形成活潑開朗、熱情大方的性格。舞蹈合作的過程培養了幼兒協作的觀念,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紀律;舞蹈表演的瞬間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了自信心;舞蹈真摯的情感培養了幼兒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熱愛集體的美德。
總之,絢麗多彩的民族舞蹈藝術具有強烈的民族精神、濃烈的民族風格,塑造人的功能不僅僅作用于人的外表,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內心,在感受、領悟、體會動作與情感中教人求真、向善、尚美。■
[1] 鄧小娟,周青.裕固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征與當代發展[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77-80.
[2] 韓云潔.羌族民間舞蹈融入幼兒教育的路徑探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05:31-34.
[3] 張金輝.淺析維吾爾族舞蹈對幼兒審美意識的影響[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06:37-38.
[4] 賈秀芳.少兒民族舞蹈教學之我見[J].科教導刊,2010,09:25-27.
[5] 朱暢.高校舞蹈教育價值綜述[J].科技創新導報,2010,05:190-191.

周徐(1982-),女,浙江寧波人,寧波教育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與舞蹈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