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麗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1)
淺談傳統民歌改編的意義
江 麗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1)
傳統民歌在時代的推動下得到創新與發展,為適應時代的需求沾上豐富多元的時代色彩。改編民歌以其創新的曲式及旋律,廣闊的音域以及科學獨特的歌唱技巧和時尚多元的組成元素大放光彩。本篇論文主要圍繞著改編民歌對傳統民歌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意義而寫。改編民歌融合了大量新鮮元素和不同種類的音樂元素,贏得了現代人們的厚愛。
改編;創新;民歌
(一)改編民歌對傳統民歌音樂元素的繼承
改編民歌保留著傳統民歌的各種音樂元素,這體現在許多方面。在欣賞一些改編民歌時,我們會發現它與改編前的傳統民歌內容基本一致,如《瑪依拉》和《瑪依拉變奏曲》都是在歌唱哈薩克族美麗大方的姑娘瑪依拉,這兩首歌曲在內容上是沒有變化的。除此之外,它的歌詞與旋律也基本一致,沒有太大的變化。許多改編民歌通常會在歌曲的前一部分整段地引用傳統民歌的旋律和歌詞,再運用人們所熟悉的傳統歌曲的旋律或者歌詞來發展改編民歌后半部分,這樣歌曲的內容互相呼應,承接自然。大部分改編民歌和傳統民歌的風格基本統一:歡快的依舊歡快,抒情的依舊抒情?!冬斠览放c改編民歌《瑪依拉變奏曲》情緒都一樣歡快熱烈、活潑俏皮,風格也保持著一致,都表現了哈薩克族姑娘瑪依拉對歌唱的熱愛和對愛情的憧憬。
(二)改編民歌是傳統民歌演唱方法上的繼承
改編民歌的演唱方法和傳統民歌的演唱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仿的。民族唱法自身有許多特殊之處,我們在學習民族唱法時都深有體會。民族唱法在演唱中對文字的發音要求非常嚴格,咬字時字頭一定要清晰,字腹要飽滿,字尾需歸韻到尾音上,要達到字正腔圓的標準,不同情緒下相同字的力度與情緒也是不同的,所以咬字發音在我國的傳統唱法中一直都非常重要。
傳統民歌的創作都來自于人們的生活,描述人們真實的生活場景和心情,內容十分豐富。在演唱時都是發自內心的,抒發著人們的真實情感。所以歌曲的情感也是一首歌曲非常重要的部分。改編民歌與傳統民歌因為歌曲內容的相同或相似性,情感處理也大同小異,演唱時都要做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把每一處情感的微小變化用聲音表現出來。
(一)對歌曲結構本身的改編與發展
改編民歌要保留原始民歌的風格與特色,就要以傳統歌曲為基礎,例如《瑪依拉變奏曲》就是在傳統民歌《瑪依拉》的基礎上改編的,《瑪依拉》的節奏型比較平穩,整首歌曲速度較為統一,而改編后的歌曲《瑪依拉變奏曲》在節奏和速度變得非常豐富?!冬斠览冏嗲返某适静烤椭苯硬捎脗鹘y民歌《瑪依拉》,從變奏部分開始,歌曲的節奏密度開始增大,速度也變得更加歡快,變奏部分大量使用長音,音樂也由此變得舒展開闊,極具渲染力。改編后的歌曲不僅在節奏和速度上有了變化,它的音域與旋律也大幅改變了。《瑪依拉》的音域在c1-f2之間,而《瑪依拉變奏曲》的音域從c1擴展到#c3變奏處開始兩處花腔在c2-#c3之間,尾聲部分更是用上行音階級進到#c3并停留,形成全曲高潮,最后又回到主音圓滿結束?!冬斠览冏嗲返母咭舸蠖嘣诨ㄇ簧线M行,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演唱者提高了演唱技巧的要求。除此之外,它的曲式結構也因旋律和速度的變化而改變,《瑪依拉》以3/4拍節奏貫穿始終,是一首加副歌的單二部曲式,歌曲短小精煉,運用的是七聲清樂E宮調式。而《瑪依拉變奏曲》發展成為了有173個小節的大型變奏曲。
(二)在唱法上的發展
原始民族唱法雖然甜美婉轉,但演唱時音域較窄,流動性和跳躍性不夠明顯。所以改編民歌在演唱技巧上進行了創新和突破。其中一大特色就是花腔技法的應用。在改編民歌和一些新創作的帶有民族風味的歌曲中有花腔技法被大量的借鑒。如《瑪依拉變奏曲》變奏中就多次引入了美聲中花腔的技法。民歌改編曲在咬字上也進行了改變。歌詞是對歌曲內容和情感的直接表達,在演唱中讓觀眾聽清楚歌曲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要注意演唱中運用美聲氣息時咬字的民族化。《瑪依拉變奏曲》主題部分歌詞較多,咬字則需要靠前一些,在氣息的支持下用唇齒間的力量,把字唱清楚。再者就是共鳴腔的變化,原始民族唱法講求聲音甜美,纖細動聽,運用真聲部分的口咽腔較多。而民族改編曲的唱法因為歌曲的難度和音域上的加深與拓寬,要求演唱者在做到民族唱法所要求的口咽腔共鳴的同時還需用到頭腔和胸腔共鳴,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歌曲的要求,更加輕松完美的演繹歌曲。
傳統民歌的創編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現狀,它的主要功能是交流情感,是自發流露的,沒有任何功利因素存在。而改編民歌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推動下,功能發生了變化。改編民歌與傳統民歌相比,更多地體現了為經濟效益而服務,它的審美功能、娛樂功能都圍繞市場這個中心。所以傳統民歌所具有的自娛色彩逐漸黯淡,改編民歌更加注重取悅觀眾,它不僅要展示音樂的美,還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在實現音樂藝術欣賞價值的同時創造出音樂藝術的經濟價值。在現代化的新型產業中,商業演出、音樂比賽等產業發展趨勢欣欣向榮,這些產業帶動了音樂藝術的發展,同時激發了音樂藝術不斷創新。音樂藝術也因此通過網絡、電視、現場演唱等方式不斷地創造財富,而改編民歌越來越為人們所需求,這份需求便是創造出經濟價值的直接緣由。■
[1] 音樂百科辭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422.
[2] 中國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268-269.
[3] 中國民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