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珍
(運城學院音樂系,山西 運城 044000)
淺談民族歌劇《運河謠》的創作特點
李 珍
(運城學院音樂系,山西 運城 044000)
民族歌劇《運河謠》是國家大劇院推出的“第一部原創民族歌劇”。此劇動員了國內頂尖的創作團隊。由著名作曲家印青作曲,著名導演廖向紅擔任其導演,黃維若、董妮一起進行編劇,該劇以京杭大運河為全劇背景,通過描述水紅蓮(雷佳)的深情與勇敢、秦嘯生(王宏偉)的忠誠與正義、關硯硯(王莉)的溫柔與脆弱、張水鷂(孫礫)的狠毒與奸詐,用這些人物鮮明的個性和驚天動地的真摯感情,訴說了水紅蓮、秦嘯生、關硯硯之間的凄美感人的故事。描寫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為愛犧牲、勇于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深深的打動了觀眾。
本文通過自身對歌劇的學習和認識,通過對歌劇《運河謠》的創作背景敘述,分析歌劇中多聲部音樂形式合唱以及重唱運用,分析音樂的民族性特征,分析歌劇《運河謠》的時代性與創新性,從而對歌劇《運河謠》的創作特點進行論述。
歌劇《運河謠》將體裁定位于大運河,是我國民族文明的象征,它貫穿了長江、黃河、淮河等五大水系,疏通了南北地區的交通障礙,為我國搭建起了一條悠遠流長的文明長河,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象征,它的基礎人文背景為大運河,為人們講述了一個具有象征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這是一個發生在民代萬歷年間的故事,一名為躲避官兵追捕的江南書生秦嘯生,為逃避逼婚的唱曲藝人水紅蓮和為尋找負心漢而陰差陽錯的做了妾的關硯硯與惡霸船主張水鷂相遇,在沒日沒夜的漂泊中與運河惡勢力張水鷂抗爭中,愛情的種子在秦嘯生與水紅蓮中間萌芽,并與盲女關硯硯和其孩子培養出了真摯的親情,在故事的最后水紅蓮為了讓秦嘯生關硯硯能夠成功逃走,至自己的生死于不顧,心甘情愿的投身于在張水鷂與官兵設計的陷阱中,放火燒身,以自己的犧牲挽救自己的愛人和親人,勇于奉獻、舍生取義。為我們呈現了水紅蓮、秦嘯生、關硯硯之間感天動地的真摯感情,記錄了一幅悲歡離合的運河畫卷,使我們深刻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合唱作為歌劇音樂的一種形式,擁有著其它音樂形式無法替代的優點與功能,它能夠烘托環境氛圍,編織人物的形象,抒發強烈情感,增加戲劇式的沖突,有時可以直接反映出整部歌劇的主題。歌劇《運河謠》完美利用了合唱這一音樂形式的優點,通過加入合唱的方式渲染烘托歌劇氣氛,使劇情發展的更加流暢。
重唱是在歌劇中不可或缺的藝術形式之一,重唱在歌劇中有著抒發情感、推動劇情發展的作用。歌劇《運河謠》運用混聲二重唱、齊唱和輪唱等重唱元素,通過各音色和各聲部對應著的和聲技巧,使其戲劇性和立體化,推動劇情的發展并根據劇情的需要,可以表現出各種不同人物關系之間激烈的矛盾沖突和復雜的內心情感。
《運河謠》中的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色,也正是《運河謠》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劇中演員不僅是我國國內頂尖的民族歌手,而且都用了以民族唱法為載體,在演唱時充分發揮了民族唱法的特色,使整部歌劇環繞著濃郁的鄉土風味與生活環境,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民族”歌劇。
有著“中國舒伯特”之稱的著名作曲家印青為該劇創作了既打動人心,又適合大眾口味的優秀作品,這也是“印青旋律”的風格特點。在對《運河謠》的創作過程中,為了寫出符合中國觀眾審美的傳統的民族旋律,既能唱又能記的審美方式和需求,印青應運用傾訴的語言,表達“平民化”的情感,使旋律郎朗上口、傳唱性廣、經久不衰。作品在設計曲式結構、旋律織體、音程的選用等上都突出了我國的特色民族風韻,整部作品都采用了我國傳統的五聲音階調式,尤其通過半音、七聲偏音的使用,使旋律的抒情性、曲式結構的方整性,都體現出傳統民族特色的干脆輕快、優美婉轉。在配器上也使用了古箏、竹笛、三弦等民族樂器,深入骨髓,精心設計,營造出優美悅耳的“中國旋律”。開場時的《彩龍船》采用的杭州采茶調的音樂元素,在唱段《運河謠》中江南音樂元素的運用,都對運河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和藝術特征做出了深刻的描繪,充滿婉轉悠長的江南水鄉之美;詠嘆調《好人啊!你還想瞞我到哪天?》借鑒了江蘇民歌的旋律,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結束時群眾大合唱《大豆白米花香》,通過京韻大鼓的音樂元素的運用,使得歌曲具有濃郁的京城文化特色。這些民族性的音樂因素豐富了歌劇《運河謠》,使其充滿了中國民族特色。
作曲家印青在創作這部歌劇時力求在音樂上的創新,他要與過去的經典的民族歌劇做出不同,像《江姐》、《洪湖赤衛隊》這些,又要與西方歌劇做出對比。人們對音樂的審美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所以作曲家為了迎合人們審美的時代性發展做出了創新。為創作這部作品花費了半年時間,從譜曲、配器到寫鋼琴譜子,他事必躬親。在音樂創作的技術上,不同于過去的戲曲音樂,沒有拖腔,在感情表達方面上比較干脆。使其符合中國語言的字聲,符合中國語言的規律。所謂的音樂時代性,就是不拐彎抹角,不模糊復雜,很簡潔明了,也很優美,令觀眾聽了不僅有現代音樂的感覺,也有民族傳統的感覺。讓觀眾通過對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的刻畫,從而感受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感受到音樂的戲劇性。
在創作素材身上,既有民族歌劇的傳統因素,又有切合運河人的民族曲調。音樂的整體既簡單明了又不失音樂戲劇性的張力。在演唱方法上,將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相結合,既適應了我國民族歌劇的需要,更能突出其創新,使其展示更為豐富。在戲詞運用上,為了使觀眾容易理解和展現民族音樂的特色,運用了戲詞,戲詞既吸收了我國傳統的五更調,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作,使得戲詞更加的淺顯易懂,觀眾便于理解。
《運河謠》的成功是因為其將我國的民族歌劇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通過對其民族人物的深刻刻畫與描寫和旋律的精心編排,展現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的舍己為人,為愛奉獻,生動具體的贊揚了人間的大愛,使人們深刻領悟到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真善美。其歷經兩年的精心創作用獨具一格的民族性風格和優美動人的旋律和故事進入了我們的視野,并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是我國的民族歌劇史上一幅別具一格的風景,為我國的民族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指導教師:馮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