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莉
陜西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大學生同性戀現象的影響因素淺析
楊維莉*
陜西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越來越多同性戀群體進入公眾視野。而大學生成為同性戀受哪些因素影響以及具體原因又是什么,這是高校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同性戀成因的探討和分析,以期為大學生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以及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和突破。
大學生;同性戀;影響
同性戀作為一種客觀現象存在人類歷史之中,是不分國家、民族、性別及年齡的性的少數人群。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公眾對同性戀現象的認知日趨理性和逐步包容。同性戀也逐步呈公開化或半公開化趨勢,越來越多同性戀群體進入公眾視野。而賽金(Kinsey)更是提出并沒有絕對的同性戀和異性戀,而是依據性行為發生的頻率,在同性戀(0級)到異性戀(6級)之間提出存在5個等級的過渡狀態。同樣一直被社會和科研作為焦點的大學生,綏銘教授(2001年)一項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同性戀傾向調查顯示,有11.4%的大學生在心理上不同程度的有同性戀傾向。而大學生成為同性戀受哪些因素影響以及具體原因又是什么,這是高校管理和校園文化建設不容忽視的問題。
對于同性戀成因,目前雖然沒有統一定論,但是隨著生物學的發展,人類自我認知的不斷加深,不少實驗和研究都論證了生物學因素在同性戀成因中的重要意義。有不少研究指出同卵雙胞胎的同性性傾向的共同產生率高于異卵雙胞胎,染色體因素是決定性傾向的重要因素。真性同性戀往往跟遺傳因素密切相關,是難以改變的。從內分泌角度的同性戀研究指出睪丸酮水平也影響著個體性別的分化或者性傾向。而利維(1991)通過大腦解剖,指出男同性戀與男異性戀大腦神經核的差異,表明性傾向的生理基礎。
由于科技發展和社會文化的限制,同性戀曾經一度被定義為帶有宗教性質的邪惡,或者法律法規禁止的罪惡,生理或心理產生的病態。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公眾對同性戀持越來越包容態度,甚至不少學者提出同性戀現象就是一種新型人際關系,但是社會上還是有不少偏見的聲音和不合理的認知。由于我國性教育基礎的薄弱,很多采取隱晦式教學,大學生很多資訊來源于網絡媒體和社交圈的傳播。而同性戀的影響因素是復雜多變的,沒有正規科學的渠道的普及,不少大學生對于同性戀的內涵甚至實質沒有科學的觀念,甚至簡單的把同性戀等同于同性間的性關系,對于真性同性戀、假性同性戀和兼有性同性戀也混為一談。現代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讓大學生擁有更多接觸同性戀圈子的機會,比如同性戀微博、QQ等網絡社交圈,同性戀影視文學作品以及同性戀主題酒吧等,一個個新鮮而敏感的主題,引起大學生的關注。而由于青春期特征和社會經驗限制,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呈半成熟趨勢,追求個性緊跟潮流,接納開放的同時,也容易受咨詢和所在圈子影響遭遇個體心理發展危機。甚至部分大學生受到影視作品或者其他網絡媒體影響,把同性戀作為一種很酷或者很新奇現象進行嘗試,而可能產生潛移默化影響,在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科學合理性心理知識下產生性傾向認同困擾。
精神分析中強調同性戀性傾向的產生與“陰莖嫉妒和俄狄浦斯情結”的合理過渡密切相關,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父母教養方式是性傾向的重要影響因素。長期處于軟弱的父親與專制的母親家庭氛圍中,沒有提供正常社會模式下角色的榜樣,讓孩子難以對男性或女性的社會角色產生認同,甚至排斥父母的性別角色,影響孩子性心理的正常發展。而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尤其是由于父母自身對孩子性別角色期待造成的反性別撫養,或者家庭教育中處于單一性別模式,或者幼時游戲、玩耍同伴性別的單一化,都會影響孩子性心理定勢,可能造成性別認同問題。而幼年期這些性心理問題沒有合理解決或者正常發展,往往到個體青春期或者成年中顯露出來。
大學生自身角色的獨特性,長期處于宿舍集體居住環境中,生活環境相對單一和純凈,容易受周圍同伴影響。而這個年紀正是性沖動和睪丸激素分泌的高峰期,處于性欲望較為強烈的青年個體時期。一般受社會規范和自身角色限制,大學生尤其是男性群體處于性需求旺盛而沒有合理途徑宣泄處境,容易受到親密關系伙伴的性引誘或者影視作品性刺激,可能會產生同性性行為。而由于這種偶然的特殊的經歷,讓大學生第一次性行為發生對象恰好是同性,那么就有可能繼續保持,進而會對其性傾向產生影響。李銀河教授提出的“空白占據”理論正是強調首次性行為的經歷影響著性取向的形成,是同性戀的一個影響因素。除此,處于戀愛高峰期大學生活,也可能出現異性戀中嚴重受挫,逃避異性親密關系,轉而從同性中尋求情感補償的情況。幼年時期的一些與性相關的特殊事件,比如幼兒時期“性游戲”被不恰當的評價和指責,或者因性教育不足和性安全意識淡薄被同性猥褻甚至發生性關系,而這些經歷都影響著同性性傾向的形成。
[1]林振林,王國方.同性戀的進化心理學理論模型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
[2]葛爾·羅賓,等.酷兒理論.李銀河,譯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1-376.
[3]馬冬林,韓廣梅.假性同性戀心理干預及分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6.
[4]程毅,嚴大龍.上海市大學生性行為現狀凋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7,23(6):706.
楊維莉(1985-),女,陜西咸陽人,碩士,陜西中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心理學教學與研究。
G
A
1006-0049-(2017)24-0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