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麗 龔雪梅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0
?
對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省思與出路探討*
羅明麗**龔雪梅*
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0
從大學校園里經常發生的自殺、校園暴力等事件可看出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有必要的。在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常遇到一些難題:學生情緒穩定性差,抗挫折能力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差,價值觀的扭曲。基于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在進行生命教育時,學校、社會、家庭應該三方通力協作,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大學生;生命教育;省思;出路
“死亡”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里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字眼,人們對于“死亡”總是采取回避的態度。這種觀念導致死亡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空缺。在大學校園里經常發生的自殺、校園暴力等事件折射出部分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反映出大學生生命意識的淡薄。生命教育不能狹隘地認為是自殺防御教育。生命教育不僅要教育學生珍愛生命,也要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使學生更懂得欣賞生命,善于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
從生理特點來看,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晚期,又叫成年初期,這個階段正是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所說的“自我認同的危機階段”。此時的大學生心理尚未成熟,抗挫折能力與情緒控制能力還未完善,但他們已有了獨立的想法,不愿意受到家長和老師的“管束”。[1]
(一)情緒穩定性差
大學是人一生中情緒較為豐富和復雜的時期,處于該時期的不少大學生對待事物常缺乏冷靜思考,沖動性較強,缺乏社會經驗且情緒控制能力較差,較容易出現過激的行為。另外,大學生處于群居生活,沖動性的情緒在群體中往往會變得更加激烈,加上大學生尚不成熟的思想體系、不夠深刻的觀點見解、不夠準確的判斷力以及對事物缺乏全盤把握的能力,容易造成大學生受到周圍環境的感染和鼓動,在遭遇負面事件時可能會做出錯誤選擇,甚至付出巨大代價。
(二)抗挫折能力不足
大學生時常要面對來自學習、情感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若處理不當會給他們帶來挫折感。大學生群體,尤其是部分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他們在中小學階段可能是班上,甚至是學校的佼佼者,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他們習慣了被肯定和表揚,可到了大學階段,同學間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各不相同,遇到的對手可能更加強勁。在他們努力也無法超越別人時心靈就會受到傷害。這就可能使部分同學產生自卑感及焦慮感,甚至妒忌心理。當他們不懂得如何通過自我調節緩解壓力,積極應對挫折時,就會陷入到不良情緒中不能自拔,有的人甚至會做出一些極端行為。
(三)生活自理能力差
九零后的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較多。難免造成長輩對其過分溺愛與過度保護,這種教育方式易使孩子養成懦弱、依賴、以自我為中心等性格特征,這些特征會給他們與同學的交往帶來一定影響。加上上大學后,學校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中學,沒有了老師嚴格的管教和時刻的囑咐,一旦自我約束力不夠,就極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既給學校學風帶來消極影響,又給自己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四)價值觀的扭曲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多元文化沖突、社會道德失范以及價值觀念變遷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伴隨的是人們對“功利”的追求,從而造成人們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失落,并進一步影響他們的是非判斷和價值選擇。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此大環境之下,他們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影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們在物質面前迷失自我,變得精神空虛,在此背景之下,很多大學生根本無法領悟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生命教育是一項涉及學校、家庭、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
首先,從學校教育來講,學校教育是教育組成中的重要部分,學校肩負著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任。學校需要轉變觀念,不能單純地只注重學生的考試分數,而更應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地培養。例如,可在各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挖掘學科顯性和隱含的生命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鍛煉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帶領學生探詢生命的意義,孕育對生命的珍愛之情,拓寬生命情懷,豐富生命情感。
其次,從社會來講,要樹立大德育的觀念,發揮各種社會活動和公共環境的德育作用。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和規章制度,為生命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各類新聞媒體應用正確的輿論來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此同時,學校要與社會各界建立廣泛聯系,利用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等,把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融為一體。
再次,從家庭來講,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健康生命觀的形成與發展也尤為重要,生命教育也需要學生家庭的配合與積極參與。對此,作為父母,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努力為孩子營造一種互敬互愛、友好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學校教育所無法比擬的。同時,家長應該培養學生自強自立的品格,還應該與班主任、輔導員及時地進行溝通交流,一旦發現不良傾向,要齊心協力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以健康成長。
總之生命教育的開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單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通力協作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1]王佳利,陶書中.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性審視與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
*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閾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XJG-15-29-1)成果之一。
羅明麗,江西萍鄉人,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講師;龔雪梅,江西南昌人,江西應用科技學院,講師。
G
A
1006-0049-(2017)07-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