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瑞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建設的幾點思考
王雪瑞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為正規培養思政教育專門人才、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與依托平臺,同時鞏固了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指導地位及突出了道德治理作用。為了發展思政教育專業,應明確行為學、工程學、管理學、教育學及德育學等相關專業發展方向,并根據理論發展與實踐需要做好專業建設工作,在促進人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及完善專業體系,有效解決實際問題與現實思想問題。專業建設基礎包括制度杠桿、政策杠桿、社會應用、學科知識體系化,思政教育專業理論性強、極具中國風格與中國特色,需要對復雜化、多樣化與開放化社會因素影響下的專業建設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專業建設;思想政治;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是綜合性高等院校、文科院校及各局、各部委所屬大專院校培養從事思政教育工作,或精通思政教育工作專門人才的獨立專業名稱,由于思政教育活動屬于普遍性社會活動,因此思政教育專業培養的人才具有國民教育人才、黨政教育人才的雙重身份,需要傳承思政教育文化與提供思政教育方面的社會服務,同時推進思政教育學科的現代化建設進程[1]。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相關規律,同時能夠接受系統性專業培訓,應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意識形態與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做好專業建設工作,在堅持因勢、應勢及順勢原則的基礎上多層次、全方位梳理專業建設問題,建設運行有效、科學規范與系統完整的思政教育專業體系。
我國的思政教育專業形成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專業知識體系以思政教育實踐經驗理論概括為主,核心知識包括馬列主義、具有中國特色的毛澤東及鄧小平思想理論、符合中國發展大局的黨政思想理論等。專業素養主要包括認清社會發展現狀與發展趨勢、眼界深邃寬闊、獨立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力,具備一定的研究意識與導師意識,還應能夠靈活運用史學知識、倫理學知識及哲學知識。在建設思政教育專業時應為學科功能的順利實現提供保障,重視研究社會主義、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教育問題,有效增進思政理論自信及實踐自覺,主動利用思政方法、觀點分析道德問題、政治問題與思想問題。為實現專業建設目標,在建設思政教育專業時應注意以下要求[2]。首先,應明確專業建設定位,避免建設定位混亂,尤其是要注意避免混淆德育與思政教育、馬列主義理論與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學科與思政教育專業。在明確專業建設定位的基礎上減少課程設置混亂、專業邊界不清等問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其次,應科學劃分專業建設層次,合理銜接本科培養階段、碩士培養階段及博士培養階段的教學實踐、教學模式,保證三個培養階段的教學邏輯、研究邏輯具有連貫性、完整性與系統性的特點。此外,應注重突出專業建設特色,包括地域特色、時代特色與辦學特色。地域特色指的是專業建設應服務于地方社會發展需要與經濟發展需要,時代特色指的是應根據時代發展特點及時更新與調適教育方法、教育規律、教育載體與教育內容,辦學特色指的是根據本校辦學性質、辦學傳統具體籌劃教學方式、教學體系及人才培養目標等專業建設要素[3]。
(一)建設專業課程體系
建設思政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時,應充分考慮思政教育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新問題及新形勢,以科學發展作為建設課程體系的基本原則,建設課程體系時還需要做到以人為本,確保課程體系能夠滿足學生和諧發展與全面發展需求,綜合考量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對于思政知識體系的需求特點。建設課程體系時還應尊重民主原則與系統化原則,民主指的是建設課程體系時應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在校生、教師、校領導的群策群力,集成群體智慧,系統化指的是建設課程體系時要做到整體推進、系統思考與統籌兼顧[4]。根據當前的思政教育專業建設要求,建設課程體系時需要把握好以下關鍵點。首先,設置課程體系時應注重交叉滲透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及哲學等學科,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保證課程結構合理、健全,精確定位與調整專業基礎課程,對專業課程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防止重復設置專業課程。還可以設置農村社會學、公共關系理論、組織行為科學、行政學、人力資源管理、公務員、公共政策、中國政治及政府等多門課程,并拓寬思政教育專業口徑,實行主輔修或一主多輔制度,讓思政教育專業學生具備多種技能,拓寬畢業后的從業范圍。其次,應合理設置專業實踐課程,除了安排畢業論文、教育實習、社會調查及學年論文等傳統實踐課程之外,還可以適當增設說課訓練、講課訓練、多媒體與微課課件制作、演講訓練、班主任或輔導員工作等多種實踐課程,建立頂崗支教、假期實踐、校外實習及反思提升等實踐機制,以提升綜合性實踐能力[5]。此外,可適當增加公選課與教育理論課程比例,如公民教育、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及教育技術、教師修養、教育實踐、現代教育理論等,以豐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知識。
(二)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應運用思政教育專業培養實踐能力強、思維方式科學、知識結構合理的人才,在培養思政教育專業人才時應注重結合專門教育與通識教育,保證專業人才具有寬泛基礎知識,注重結合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使專業人才貫通文理。還應結合實踐培養模式與理論培養模式,使專業教育具有知行合一的特點,以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專業學生的競爭力與創造力。在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時,應注意以下問題。首先,可鼓勵優秀教師,如博士及教授等為本科生授課,注意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以全面提升專業教學水準及教學質量。對于主修思政教育專業的本科生,如學習能力與經濟條件允許,應鼓勵學生通過跨學科選修其他專業,獲得相應的學分后由學校統一頒發雙學位證書[6]。其次,應注意強化專業領域社會實踐,拓展思政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在開展社會實踐時,應采用通才培養模式,豐富知識構成體系。可利用校園中的文化社團組織外聯交際、模擬談判、社會調研等實踐活動,或與黨政機關、廠商企業等聯合開展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與專業對口的多種實習崗位,如行政崗位、文案崗位等,通過以練代學對接實踐活動與課堂理論,增強實踐操作技能,為社會培養就業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在開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創造有利實踐條件,指導學生在社會實踐當中應用理論,盡早發現與研究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升華認知與獲得新知。此外,應強化就業指導隊伍建設與加強研究就業指導方法。可開設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必修課,定期舉辦就業講座,讓學生了解現階段本專業的就業現狀,增強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
(三)做好專業教材建設工作
思政教育專業的教材質量可對教學質量、專業建設質量產生影響,在建設思政教育專業時應注意做好教材建設工作,保證教材內容具有實踐性、系統性與先進性的特點,內容全面、邏輯嚴謹、理論體系完整、實用性強、時代感鮮明,與教學規律相符,有助于順利開展教學活動,教材中圖文安排準確、合理及印刷美觀。為做好專業教材的建設工作,首先應高度重視建設教材文本。文本是學生獲取信息與獲取知識的來源,可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質量,應避免教材文本出現層次表達不清、論證不周與表述失準問題,杜絕前后文本自相矛盾或理論觀點錯誤。保證教材文本簡明,盡量使文本陳述的內容符合語言精練、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及深入淺出的原則,避免增加過多的知識點或文本過于濃縮,保證文本分析透徹、篇幅合理,以免造成學習難度及理解難度過大[7]。還應使教材文本形象生動,語句表達流暢通達。其次,應在思政教育教材中散播專業領域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包括專業研究人員、教授、學者、教師的獨到學術見解,確保教材能夠為學生傳播先導性、高新性及國際化的專業領域知識。編撰教材時應借鑒吸收中外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使教材內容涵蓋古今、橫跨東西,不但能總結過去的歷史經驗及傳承傳統文化優秀成果,同時可以吸收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新知識與新成果。此外,應充分發揮教師在教材編撰中的作用。教師直接面向學生,了解學生實際生活,能夠在把握學生心理動向的基礎上編撰教材,且教師編撰的教材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對于本專業教學的思考性、實踐性與參與性。
(四)把握好專業建設發展趨勢
在建設思政教育專業時還應注意把握好專業發展趨勢,全面提升專業發展質量,從目前的專業建設情況來看,發展趨勢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應把握好內生性發展趨勢。目前我國的思政教育專業依賴于政策支持,服務于國家意識形態與黨政治國方針。為了建設能夠發揮更大價值的專業學科,不但要積極尋求國家政策支持,為專業建設工作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還應強化專業自身的建設工作,不斷提高思政教育專業品質與內涵,利用專業學會與行業圈子盡快實現內生性發展。其次,應把握好思政教育專業建設過程中的規范化發展趨勢。在新的教育環境與歷史背景下,應明確思政教育專業管理體制,規范化管理本科專業建設工作,包括專業領導管理機制、保障機制、隊伍建設模式、人才培養機制、招生政策等,制定出標準化的專業建設準則[8]。還應重視審核與評估思政教育專業在復合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減少人才培養水平低、學科資源無法滿足要求等問題。此外,應把握好專業化發展趨勢,積極建設專業理論研究平臺,拓寬與加深本專業的應用研究領域,不斷提高專業科研水平,豐富專業內涵與學科內涵,促進專業化發展。
思政教育具有凈化、激勵、凝聚及導向等社會功能,是治理社會的重要力量,同時能夠發揮調控個體的行為品德、塑造個體的健康人格、激發個體的精神動力、引導個體政治方向等作用,需要通過創新專業建設工作培養更多的思政教育專門人才,形成專業特色,維護專業獨立地位。目前思政教育涉及到的諸多學科建設要素、專業建設要素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建設思政教育專業時需要充分關注教育對象與教育者的能力結構、知識結構與年齡結構發生的變化,堅持競爭有序、群己共生、分合轉換、科研結合與知行統一的專業建設理念,注重調整與轉換教育客體、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還應注意多途徑整合思政教育專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統一協調創新與傳承、外延與內涵、整合與分化的專業建設關系,積極借鑒其他專業的發展理論深入推進專業改革。
[1]錢廣榮.試論思想政治教育命運共同體——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新發展的整體性視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6(3):10-15.
[2]張正光.中央16號文件頒布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舉措、成效及經驗[J].思想理論教育,2016(2):63-67.
[3]房廣順,劉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項政治任務——推動“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5):61-63.
[4]盧嵐.當代中國人精神裂變的社會根源——兼論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領域的生長與演繹[J].理論與改革,2015(1):168-174.
[5]顧友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話語研究的五個維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話語研究述要[J].湖北社會科學,2015(4):164-172.
[6]吳超.接納與認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教學的態度——基于對上海6所高校本科生的調查[J].探索,2015(2):136-140.
[7]馮剛,本刊記者.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思想引領,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訪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馮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2):8-12.
[8]沈壯海,段立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及其發揮——基于2014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調查數據的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5(10):17-22.
G
A
1006-0049-(2017)07-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