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霖 于巧梅
1.涼州區永豐鎮朵云小學,甘肅 武威 733000; 2.涼州區永豐鎮朵浪小學,甘肅 武威 733000
?
基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班級管理策略分析
張 霖1*于巧梅2*
1.涼州區永豐鎮朵云小學,甘肅 武威 733000; 2.涼州區永豐鎮朵浪小學,甘肅 武威 733000
當前,對于農村學校教育而言,面對留守兒童數量的不斷激增,如何實現對這一特殊群體的有效管理,已成為班主任教師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大部分留守兒童在生活中缺少家長的照料與親情的關懷,同時在學習上缺乏有效輔導、在行為上缺乏有效約束,致使在成長的道路中很容易產生身心健康問題,甚至走上偏路,進而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本文立足于學校教育與管理角度,為農村班主任教師如何針對留守兒童問題落實有效的管理管理工作提出了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班級管理;對策;研究
在城鎮化建設進程逐步加速的背景下,土地流轉促使農村土地逐漸減少,在單一化的農村盈利模式下,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了進城打工,這一勞務輸出現象的背后,則致使農村留守兒童大量增加,同時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焦點。要想實現對這一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就需要聯動各方力量,而實現農村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科學落實,能夠借助教育管理的力量,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提供出路。
從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管理工作開展的現狀看,對于農村班主任而言,能夠進一步提升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并試圖借助有效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來尋求解決出路,但是,整體而言,在農村留守兒童管理上依舊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一是在學習狀況上較差,且學習條件不足。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有效的輔導與監督,很多學生甚至無法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在學習中缺乏自覺性,厭學、輟學現象極為普遍;
二是心理問題凸顯、道德素質偏低。留守兒童因缺乏父母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情感世界封閉,在遇到問題時難以實現有效溝通與引導,久而久之產生了悲觀、自閉等心理問題;同時,因教育與管束的缺失,也使得部分留守兒童在日常行為上產生偏差,明辨是非能力較差,因道德教育的缺失致使形成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尤其是對于未成年人而言,在缺少正常家庭溫暖與關懷的成長環境中,更為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同時也容易走上歪路,進而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三是價值觀存在偏差。因大多數農村外出務工的家長文化水平較低,長期從事體力等方面的勞動,經濟收入較低,且在教育子女上的方法不正確,要么經常灌輸社會壓力大、掙錢不易等思想,要么就將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且在望子女成龍成風思想下,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此種家庭教育模式下致使孩子從小產生了心理陰影,在承受經濟與心理壓力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叛逆心理。
(一)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從班主任教育管理理念出發,需要積極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并圍繞如何促使學生實現全面成長、成才來落實有效管理對策。在實際踐行中,則需要關愛每個學生,明確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個人優勢,促使學生學習中樹立自信心,并實現個性化、全面化成長。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知識觀,意識到學習知識是為了提升自我、開闊眼界,進而成為一個現代社會中的文明人,并享受豐富的精神生活等,以正確思想價值觀的樹立來促使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與生活態度。
(二)培養留守兒童的獨立性并健全其人格
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致使自身缺乏親情的觀念與呵護,在成長的過程中因溝通交流的缺失,致使學生容易產生負面情感,孤獨自閉、缺乏獨立性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班主任開展班級管理活動的過程中,要借助情感活動的積極開展,促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人溝通交流,并在感受快樂開心情緒氛圍的同時,借助豐富的情感體驗來促使留守兒童逐漸具備獨立的人格,實現對其獨立性的有效培養,并逐漸懂得如何融入集體與社會,在從班級、教育中獲得快樂情感體驗的同時,確保其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
(三)培養留守兒童的合作與競爭意識
在實際開展班級管理活動的過程中,班主任要結合班級每個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促使學生制定個人計劃,結合學生的個人愿景來提煉出相應的主題,并在共同參與中來明確班級愿景。在此基礎上,班主任要強化自身引導作用的發揮,促使留守兒童樹立集體意識,能夠在小組合作中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協調好個人愿景與集體愿景關系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具備集體榮辱感,并在自己與班級體共同進步中,感受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同時,競爭是學生走入社會后不可避免的問題,為了促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競爭意識,并在競爭中促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強化學生的心理抗壓能力,能夠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的同時,從中汲取經驗來不斷提升自我,為促使留守兒童實現全面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四)科學設置班級層級機構并注重日常的關懷教育
一方面,為了促使留守兒童能夠在學校學習與生活中,具備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并在班集體中找到歸屬感,能夠熱愛學習并喜歡上校園生活,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就需要實現班級層級機構的完善搭建。在實際踐行中,可借助學生來組建課后學習互助小組,或是借助“課后俱樂部”活動的打造,促使學生在不同的層級結構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并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在做到關注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建立相應的情感關系紐帶,進而逐漸在班集體中找到強烈的歸屬感。另一方面,要注重日常的關懷教育,以人文關懷理念的落實,來積極走進學生的情感與生活世界中,及時關注學生身心與行為動態,針對學生所遇到的問題,以良師益友的形象來進行傾聽、溝通與引導,促使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來自班主任教師的關愛,彌補其在親情上的缺失。
綜上,在農村留守兒童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中,對于班主任教師而言,要在明確當前留守兒童所存在具體問題的基礎上,落實有針對性的管理對策,在更新管理理念、培養留守兒童獨立性、健全留守兒童人格的基礎上,培養其合作競爭意識,并科學設置班級層級機構、融入人文關懷理念,以確保留守兒童實現健康且全面的成長、成才。
[1]王芳.農村留守兒童管理現狀和策略分析[J].商,2016(27):111+29.
[2]王玉秋.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班級管理[J].現代交際,2015(02):174.
[3]王素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之班級管理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4(27):86-88.
張霖(1981-),男,漢族,甘肅武威人,專科,就職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豐鎮朵云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于巧梅(1980-),女,漢族,甘肅武威人,本科,就職于涼州區永豐鎮朵浪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G
A
1006-0049-(2017)11-01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