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芋枚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麗江 674199
納西諺語英譯的文化價值*
李芋枚*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麗江 674199
諺語是一個民族生產和生活智慧的沉淀與結晶,是一個民族語言與文化的精華,其內涵豐富、廣博深邃,幾乎反映社會的方方面面。諺語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在推薦民族語言與文化方面諺語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諺語的翻譯也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翻譯研究已經從語言的角度逐漸轉向文化角度。
麗江,納西族人民世代生活在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上,以悠久的歷史,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聞名于世。納西諺語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不僅是文學,更是人民群眾生活的再現,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本文通過解讀納西諺語的文化內涵,從而可以說明納西族諺語英譯所傳遞的文化價值,也可以說明翻譯更側重于結合文化層面的因素,超越了語言的層面,是從一種文化翻譯到另一種文化的翻譯。
麗江,西接金沙江,東臨瀘沽湖,北有玉龍雪山,境內有文筆峰,文筆海,拉市海,山川靈秀之地生活的納西族,其諺語的產生也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如:
(一)雪山有銀石,金江有金粉。(Silver stones are from Snow Mountain,gold powder is from Jinsha River.)
(二)苦命的牛投胎在拉市,苦命的人降生在七河。Poor cattle will be reincarnated in Lashi(Lashi is a township,which is in the west of Yulong County,Lijiang City.),wretched people will be born in Qihe(Qihe a township,which is in the south of Old Town District,Lijiang City.).
這些諺語洋溢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征,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傳遞出邊疆的獨特自然風光和他們特有的智慧和生活體驗。
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而“馬幫文化就是指有關馬幫及馬幫生活的文化。”[1]麗江地處滇、川、藏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商貿通道。以納西族為代表的麗江人,憑著包容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茶馬古道的主力。因此,在納西族諺語中,有許多是關于牧馬、趕馬、養馬的諺語。如:
(一)趕馬趁冬時,放狗趁夏季。(The best time for horse driving is winter,the best time for letting the dogs out is summer.)
(二)趕馬煮臘肉,以為舒服嗎?疲馬困半坡,知此辛勞嗎?(Cook preserved meat while being a horse-driver,do you think it is comfortable? Weary horses are trapped in half way,do you know the hardships?)
(三)用鮮肉贍養老人,用青草飼養老馬。(Support the elders with fresh meat,feed old horse with green grass.)
這些諺語,再現了趕馬人對馬的珍愛之情和馬鍋頭生活的艱辛,他們與馬的不解之緣可以窺見一斑。
“東巴文化是以東巴教為載體,以東巴象形文字為記錄符號,以東巴經為主要記錄方式,存活于納西族民間的活形態文化。”[2]神秘燦爛的東巴文化產生了特殊的人群——東巴,他們能歌善舞,會卜算,工藝,書畫,是智者和知識分子的代表,受到人們的尊重。因此,與東巴文化或是東巴相關的諺語非常多。如:
(一)對山歌對不過牧人,講事理講不過東巴。(One cannot win the herdsman while duet folk song,one cannot defeat Dongba while reasoning things out.)
(二)首領斷案能明,祭司誦鬼能贏。The chieftain is wise enough to settle lawsuits,priest(Dongba)can win in sacrificial ceremony and chanting.
從以上諺語可以看出,東巴學識淵博,能說會道,生活生產或是祭祀都不能少了他們,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
總之,納西族的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的需要,納西族既保留了自己古老的傳統文化,又博采眾長,把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風俗習慣融入到日常諺語中,正如楊杰宏所說:“文化是無形的,但它作為一種歷經千年仍能頑強生存并發揮作用的資產,有著極大的社會價值,文化資源與經濟資源一樣,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基礎,甚至可以說文化資源比經濟資源更重要。”[3]
[1]和曉花.納西族諺語文化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61.
[2]同上,第168頁.
[3]楊杰宏.溪村社會,一個納西村落的記憶、文化與生活[M].遠方出版社,2005:257.
*李芋枚主持的校級青年項目《“諺語”英譯——納西文化走出去的又一路徑》(QNXM-201707)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李芋枚(1982-),女,漢族,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講師,主要研究文學與文化。
H
A
1006-0049-(2017)19-00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