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瑛
(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2)
琵琶有著梨形的音箱、四條弦六個相二十四個品。豎抱在懷里,右手帶上假指甲來演奏。
唐代是琵琶發展的鼎盛時期,從唐代開始琵琶的演奏從橫抱改為豎抱,使得左手在持琴之外,還可以自由地上下跑動;右手帶上假指甲代替撥子演奏,使音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技法也豐富了很多;品的數量也不斷的增加,品與品之間是按十二平均律來排列,所以在琵琶上不僅能演奏中國樂曲,也能演奏外國樂曲,還可以自由轉調,演奏范圍也不斷擴張。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關于琵琶的著名詩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都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琵琶的音質特點。
江南絲竹風格的琵琶作品《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陽簫鼓》,也叫《潯陽月夜》。是一首典雅、優美的古曲,全曲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后來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從此廣為人知。曲中出現了很多豐富的琵琶技法,比如:
長輪:右手技法,琵琶屬于彈撥樂器,發音特點都是點狀聲音,彈完弦后聲音很快就消失了,長輪就是五個手指周而復始的演奏琴弦,從而獲得不間斷的長音。
推拉弦:左手技法,通過推弦和拉弦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也是琵琶上特有的表現韻味的技法。
除此以外,琵琶的技法還有彈挑、夾彈、半輪、泛音、帶音、擻音等。
揚琴又叫蝴蝶琴,它是個世界性樂器,明代時由波斯阿拉伯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化的時間大概有四百多年。最初流行于廣東一帶,常為戲曲、曲藝進行伴奏,也用于民間器樂合奏。它有著梯形音箱 ,左右兩塊蓋板打開后里面設有弦軸,中間有二排或三排、四排的弦碼,江南絲竹傳統作品都是邊走邊演奏的,因此這類揚琴就要選擇弦碼少、輕巧、便于攜帶的。揚琴演奏時是用琴竹擊弦來發聲的,音色清脆、明亮,余音很長。
改編自江南絲竹樂曲的揚琴作品《彈詞三六》,原為江南民間樂曲《梅花三弄》,常作為評彈演唱前的開場音樂。樂曲旋律活潑流暢、熱烈歡快。全曲共分十一小段,合頭段落在曲中反復穿插出現五次,構成循環體的結構特點。
曲中出現的揚琴特色技法有:
輪竹:雙手持琴竹快速交替擊弦,形成以點成線的效果,與琵琶的輪指類似。
反竹:把琴竹翻過來,用鍵頭背面擊弦。
撥弦 :用琴竹尾部撥弦發音。
除此以外,揚琴的技法還有顫音 、齊竹、擊板、頓音、打弦等。
竹笛的歷史悠久,從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笛算起,距今約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了。竹笛有南北派之分,南派的笛子笛身較長,常為昆曲伴奏,稱為曲笛,它的音色醇厚、圓潤,在演奏中強調氣息的控制。北派的笛子笛身較短,常為梆子腔伴奏,稱為梆笛,它的發音高亢、嘹亮; 江南風格的竹笛作品《姑蘇行》在旋律創作手法上采用了昆曲素材為核心音調、運用民族調式音階,在曲式結構上吸收了西洋音樂的復三部曲式。樂曲旋律優美,風格典雅,猶如一幅江南水墨畫。也是南派曲笛的代表樂曲之一。樂曲中出現的竹笛特色技法有:
連奏:音與音之間連貫不斷的吹奏。
顫音:本音與鄰近的音快速交替演奏。
除此以外,竹笛的技法還有打音、疊音、贈音、吐音、花舌、歷音等。
二胡始于唐朝,前身可能是唐代出現的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雖然產生的歷史并不久遠,但是它在江南絲竹中的地位卻是非常重要的。琵琶、揚琴、笛子的音色都是顆粒感很強的,二胡抒情、綿長的聲音正好與它們互為補充?!抖吃隆贰顿愸R》《良宵》都是耳熟能詳的二胡曲。
江南風格的二胡曲《姑蘇春曉》描繪了姑蘇早春時分百鳥歡鳴、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象。樂曲中出現的二胡的特色技法有:
顫弓:也稱抖弓或碎弓。利用弓子快速地反復推拉弦運動,發出密集的聲音。
墊指滑音:一種特殊的滑音,一般的滑音只用一個手指,而墊指滑音要同時用三個手指。在江南絲竹中用的最多。
除此以外,二胡的技法還有揉弦 、連弓、快弓、顫弓、上滑音、下滑音等。
阮:和琵琶長得有點像,它有著圓形的音箱、直項四條弦、二十四品,用撥片彈奏。阮分為大阮、中阮、小阮、高音阮,江南絲竹樂隊中用的最多的是大阮和中阮。
三弦:直項、無品、三條弦、帶假指甲彈奏、三弦分為大三弦和小三弦 ,江南絲竹中用的是小三弦,常用空弦音、大幅跳進、同音反復的方式來進行合奏。
簫:簫與笛一樣都是用竹制的,演奏技巧類似。笛是橫吹、簫是豎吹,簫的音色柔潤、優雅,音量輕細,在江南絲竹作品中,擅長悠長、抒情、幽靜的曲調,與笛子靈活、明亮的音色形成對比。
板鼓:一面蒙牛皮,鼓框用厚而堅硬的木板合成,演奏時用鼓棒敲擊鼓心或鼓邊,發音清朗,是樂隊中的指揮樂器。另外,板、碰鈴、木魚也是江南絲竹中常用的打擊樂器。
這些絲竹樂器在演奏時根據實際需要可以自由搭配組合。豐富多變的樂器組合、華麗優雅的演奏風格、委婉流暢的曲調音樂,盡展江南絲竹音樂的曼妙豐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