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平
(呂梁市離石區高級職業中學,山西 呂梁 033000)
音樂教育大多還是以聽音樂、教教材的教學為主,提高音樂教學水平形同虛設。另外一些學校雖然已經在音樂教育中倡導提高音樂教學水平,但是因為一些音樂教師因循守舊地使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導致高中生對音樂提不起興趣,進一步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影響教學的質量和效率。高中生的心理已經比較成熟,學習比較主動,教師如果在進行教學時仍舊不關注學生基本審美能力的熏陶,那么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會受到很大影響,也很難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
音樂教學無疑是熏陶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改進音樂教學方法也是推動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對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在實踐過程中明確自己的審美喜好。同時,注重提升審美能力必然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問題和困難,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主動鑒賞和解決困難,在一定程度上使求知欲望得到激發,并且能夠將創設情景與理論知識聯系起來,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深化對音樂的分析與審美。
音樂知識本身是一門理論性學科,也是音樂的血肉。所以掌握音樂分析的基本理論是做好音樂的基礎,能夠從根本上提高音樂素質,增強對音樂的感知,進而對生活中的音樂能夠進行審美分析,還能夠體現出個體在音樂學習中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利于個體在社會會生活中更為和諧地發展。學生能夠透徹地感受音樂中的美,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分析能力,向現代化音樂人邁進。
想要激發學生充分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欣賞音樂的多面性,形成屬于自己的音樂內涵。對于聆聽角度方面,我們可以選擇讓學生感悟作品想要表達的情緒或思想,所選根據音樂作品的節拍、節奏或是旋律等方面,分析作者利用這種音樂手段或要素的目的,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同時,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有著不同的民族特色。每個民族的音樂作品都向我們呈現著自己民族的鮮明特色。以俄羅斯的民歌《三套車》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應當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他們對這首作品中蘊含的民族特色、音樂手段進行討論。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感受馬車夫深受欺凌的悲慘生活,進而對音樂所表現出的俄羅斯特色進行分析和總結,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往往能給教師出乎意料的效果。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音樂活動,類似于大合唱、音樂劇演出、器樂表演等等,也可以在班級內部開展音樂知識競賽,將整個班級調動起來。分小組進行比賽,一方面能夠考察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另一方面,小組成員在協作中能夠加強親密感與配合度,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提高。同時,這種活動或表演的教學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進行打擊樂基本知識學習時,教師可以調查班級內部同學對镲、鑼、鼓凳打擊樂器的學習情況,并鼓勵學習過的同學向沒有接觸過的同學傳授經驗。為他們安排一項打擊樂的演奏任務,促進他們合作進行打擊樂合作表演。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在日常中通過練習來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還能夠在合奏、合唱中學會與他人配合來完成一項完美的音樂作品,進一步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想要提高高中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教師手頭就要儲備足夠的音樂資源。通過組織學生對優秀作品進行欣賞,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形成高雅的審美水平。如今的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網絡資源遍地而棲,并為教育教學開辟了屬于自己的網絡天地,也就是多媒體教學。利用互聯網技術搜尋更多的優秀音樂作品,然后通過多媒體設計,為學生呈現更多的優秀音樂作品,為教師向學生傳遞音樂知識創造了便捷的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音樂作品,為學生引導一種積極向上的審美傾向。這就需要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的提升,學會更多地利用網絡資源與網絡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還要發揮自己的音樂審美素養,為學生篩選適合高中生審美需要的音樂作品。應該注意的是,教師選擇的音樂作品應該適合高中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便學生理解其內涵。
音樂教學是素質教育提倡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中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分析和利用音樂知識與技能,緩解高中的學業壓力,放松身心,調節自己的情緒,從而賦予音樂更多的實用價值。而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堅持不懈地創新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教師應堅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內容與方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只有這樣,學生的審美能力才能循序漸進地提高。
[1]史影,尹愛青.從感知到鑒賞——高中音樂鑒賞課與音樂審美能力提升研究[J].文藝爭鳴,2017(05):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