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昆
本科高校教學評估階段提升學風建設的可行性探析
孟令昆*
齊魯師范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
學風建設是高校建設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高校本科教學評估中重要的一級指標。本文立足高校評估期間應重視并加強學風建設的節(jié)點,闡述了本科教學評估的界定及意義,以及論證了什么是學風,分析了當代大學生在學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做出了高校評建期間怎樣建設學風的些許建議。
本科高校;教學評估;學風建設
本科教學評估全稱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為依據,貫徹“以評促改,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為原則。其構成應是由被評學校自我評估、專家入?,F場考察和學校整改三部分構成的。自評階段主要是在專家進校(即第二階段)實際考察之前,而學校整改階段應是專家考察結束后一年時間。三個階段才能算是完整的評估過程,而非專家進校期間才是評估。
從評估三個階段來看,將評估稱為“迎評”是不恰當的。因為迎評只強調或看重專家實地考察這一階段,其實在學校接到教育部通知開始,就已進入了評估。學校是否積極展開自評,將對第二三階段影響甚遠。自評階段往往時間較長,涉及部門、人員較多,對學校自身建設、管理和改革中做的工作也較多,能取得的效果也最明顯,是整個評建階段的基礎。而第三階段,不論評估結論是什么,都要進行為期一年的整改,在規(guī)定期限內,向教育部呈報整改情況報告。
由此看來,本科教學評估的意義和落腳點是“重在建設”。一方面,學校應根據國家高等教育法律法規(guī),結合當前教育形式和改革方向制定評估計劃和方案;另一方面,對于評估中的指標觀測點要理解其實質,加深對評估目的和意義的認識。評估是手段,改革才是關鍵,改進提高才是最終目的,切切實實取得效果才是評估的意義。
何為學風,《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學風即“學校的、學術界的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筆者認為,在不同的領域對學風的一般界定也有所不同。在高校領域,學風應分為廣義與狹義。
廣義的學風應是由學校自身辦學定位和整體的辦學思路所形成的校風、在職教師普遍認同并約定俗成的教風、學生受學校整體環(huán)境影響而形成的學風構成?!陡叩葘W校教學管理要點》中將其定義為:包括教師在內的治學風氣以及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紀律等方面的學習作風;《教育詞典》中特指學校師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所體現出的精神狀態(tài)和治學方法;毛澤東同志在1942年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也提出過學風,一般指社會團體、學校或個人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習尚和風格。他還說:學風問題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偟膩碚f,學風建設就是反應全體高校教職員工在治學精神、態(tài)度和方法等方面風格的總和,是全校師生群體心理和行為即知情意行體現在學習中的綜合表現。是在長期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治學態(tài)度、目的、精神和方式。優(yōu)良的學風應表現為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明確的學習目的,科學的學習方法,主動的學習習慣,嚴謹治學的精神,一絲不茍的學習態(tài)度。
狹義的學風特指高校大學生的學風,即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的學習態(tài)度、風氣、紀律。綜上,不論是廣義和狹義,其概念都具有相似與一致性,本文所論述為當代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風,屬于狹義范疇。學風建設是高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科評估中的重要指標。大學學風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它直接體現出高校內部的文化底蘊、歷史沉淀和辦學質量,屬于一種“軟實力”。擁有優(yōu)良學風將關系對大學生是培養(yǎng)質量,因此,它應內化與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其次,加強學風建設收益最大群體的是在校學生,大學生學風建設的主體也是大學生。在本科教學質量評估期間,以評促改、促建、促管,評建結合,落腳點是重在建設。這意味著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因此,加強學風建設不單是從學校自身建設入手,更應該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是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共通合力,才能有效提升學風建設。
(一)存在的問題
筆者對齊魯師范學院的學風建設進行了調研,通過整理和分析并將有關情況與其他學校有關調查數據比對,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做出總結。
1.理念問題
當前各個高校在學風管理方面普遍陷入單一管理。大多靠制度、懲罰規(guī)范學生,對學生缺乏人文關懷。要營造更加優(yōu)良的學風,首先要結合時代背景樹立科學的人才培養(yǎng)觀,對學生的教育質量不能以就業(yè)率、升學率來衡量,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產品”缺乏后勁。
二是學風建設缺少制度保障,隨著教育制度不斷完善,各種常規(guī)制度逐漸出臺,但很少有出臺“學風建設轉向制度”,在教學層面對高校教師的評價制度大多只依賴于教務處系統(tǒng);在評價教師的業(yè)績、晉升、職稱評定只重視教師的論文發(fā)表,不注重師德等;在多數高校藝術類專業(yè)中,多為考教分離,在考試前教師對學生進行“上小課”現象多見;在考試類科目中,監(jiān)考責任意識淡化,給學生形成了作弊的風氣;在考察課出題中,沒有明確應該怎樣劃分難度、形式及優(yōu)良中差,同專業(yè)不同老師所帶班級出現分數差距大,難度不一等混亂局面。在學生層面上,規(guī)章制度繁縟,但約束力低。選課系統(tǒng)缺乏對學生的選課指導,也欠缺評價與反饋渠道;對學生的評價制度也算不上盡善盡美,學習成績仍然在評價學生時占據大半比例,學生在各類評優(yōu)評先評獎中得不到客觀公正的評價與獎勵。種種因素使學風建設進程步履維艱,無法形成良性循環(huán)。
2.行為習慣問題
經過調研,超過50%的同學曾有過逃課現象,超過85%的同學有上課玩手機現象,對掛科呈無所謂態(tài)度的同學接近三分之一,更有大學四年從未踏入過圖書館大門一步的同學。絕大多數同學應付大學考試,都是在最后突擊,超過半數的同學從未主動閱讀過于自己專業(yè)相關的書籍。在問課余時間都在干什么時,超過半數同學的回答都是上網、游戲、兼職或外出。
(二)因素分析
1.社會環(huán)境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飛速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可否認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大學生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些負面的影響殺傷力巨大。一是大學生不再把學習看做首要任務,對待學習科研急功近利,貪圖享樂,對學習的價值和意義產生懷疑,逐漸喪失了學習積極性。二是缺乏大學教育模式的引導,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在進入大學前的學習是艱苦的,而且目標確定。進入大學后,開放式的教學以及較為寬松的管理往往使自控力弱的年輕人迷失了方向。如不及時正確引導,便很容易誤入歧途。三是互聯網發(fā)展的負面影響。一些不良思想在互聯網上泛濫成災,在自媒體時代下從眾心理屢見不鮮,年輕人熱衷沉浸于電子游戲和虛擬世界,很多人因此荒廢了學業(yè)。
2.學校、教師因素
學校方面,一是課程設置難以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某些專業(yè)課程與社會需求和學生需要脫節(jié),專業(yè)特色性不強。這些因素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在入學后沒有對自己所學專業(yè)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最后造成只求及格,拿到畢業(yè)證足矣。某些專業(yè)明明已經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卻仍然大量招生,某些學生為上學而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yè)。這也導致了畢業(yè)生的就業(yè)渠道變窄,社會需求嚴重飽和,就業(yè)變得困難。這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主動學習自己專業(yè)的積極性與熱情。
二是學風建設不夠深入人心。雖然學校出臺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紀律處分條例,但是在學生眼里只重視不逃課、不曠課、不作弊等具體行為規(guī)范。認為只要遵守紀律就是良好的學風。從而忽視了學風建設中應注意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品質等重要因素。
教師方面,部分教師缺乏研究當代大學生學情分析。目前,一些大學城在城市的邊緣聚集,大多數新校區(qū)實現了兩地辦學,教師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要在班車上度過。這就導致了教師每天疲于奔波,極大減少了與學生交流的時間。學生和教師見面只限于課堂之上,課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二是教師不主動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缺乏對學生的了解,對其學情沒有準確的把握,這就阻礙了對學生的思想引導。有的老師認為學生的學風問題和違紀現象應該是思想政治教師和輔導員的責任,沒有把思想政治貫穿于教育工作的全過程的理念。這就導致了在學風建設上難以形成合力,大學生的不良風氣不能得到有效的禁止措施。
3.學生自身因素
學生方面,一是學習取向不明確。多數大學生沒有對所學專業(yè)產生心理認同,導致學習不主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吧精力用在了兼職、人際交往上。二是大學生自控力較低,學習意志力差。在調研中,大學生晚睡熬夜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上網或者游戲,導致睡眠不足嚴重影響學習。目前,90后是大學生的主力軍,也是伴著互聯網發(fā)展成長起來的一代,而校園網平臺建設又為大學生上網提供了便利,導致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現象也屢禁不止。
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一個學校發(fā)展的重要契機。學風要從“重在建設”為落腳點,以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發(fā)展校園文化為抓手,以凝聚合力為支撐。
(一)以評促改,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
1.把握引領學風建設正確方向,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學風建設的引領方向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引領優(yōu)良學風。首先,唯物主義辯證法可以為學風建設提供科學的思想保障。通過科學的思想引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價值觀決定著一個人對事物的評價、看法和行為方式,并深刻影響個人存在與社會意義的互判,逐漸輕視主觀,重視客觀實在,明確個人學習在人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的意義,從而在根本上改變學習認知態(tài)度。對于評估期間學風建設的問題,應堅持用發(fā)展、聯系的眼光矯正短板,對高校內部深化改革,內涵發(fā)展。真正做到評建結合,重在建設。
此外,應出臺有力的學風建設專項制度保障。在制度上,一要培養(yǎng)符合時代發(fā)展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目標,在競爭激烈的當下,高質量的人才是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學風建設更是大學生造就自身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二要營造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大學學風不僅是高校內部理想信念的體現,更是影響社會風氣、社會文化的重要因素。這在地方性高校尤為明顯;三要營造全員育人的合力,大學的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通過各個部門積極協(xié)調配合。全員參與改進學風,教師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為人師表;學生刻苦鉆研、求實創(chuàng)新、博學明道、崇德象賢;四要加強教學質量監(jiān)控,完善獎懲機制。強調優(yōu)秀厚重的大學學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向往,更是我們的發(fā)展目標。
2.牢牢占據各種傳播媒體的主陣地,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一扇窗。改進傳統(tǒng)媒體使其持續(xù)發(fā)揮重要作用,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新媒體,重視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牢牢占據主流價值觀陣地,非常重要。
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不良信息已成為新的“疾病”,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能否增強抵抗力,是當代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的問題,應將其提升到與“體育”相同的位置上來。這也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身為互聯網時代下教育工作者,也應主動學習、了解互聯網,把它作為我們教書育人新的武器。其次,學校應不斷堅持與時俱進,積極建設官方網絡平臺,引領正確的輿論導向。
(二)以評促建,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學風中的作用,堅持發(fā)展校園文化
學風建設的重要抓手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特色校園文化教育。思政教育是主渠道,優(yōu)良學風下的校園文化應包括良好的學術氛圍、學習習慣、學習價值觀,大學生情感認同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應貫穿于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可以指導實踐,從而提供科學的方法論,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價值觀;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可以促使大學生學習價值觀的養(yǎng)成。
學習價值觀的養(yǎng)成比單純獲得知識更重要。也就是為什么要學習,我們可以通過獲得的知識做些什么的問題。一方面是為改變個人、改變生存地位為主要動機的價值觀,另一方面是為改造自然、社會,為國家人民而做出個人貢獻的價值觀。我認為后者應是高校應提倡的學習價值觀。大學生將是國家命運和民族振興的中流砥柱,個人的學習應與人類、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當前我們所掌握的還遠遠不夠,所以更應該主動學習。因此,加強大學生專業(yè)實踐引導他們結合世情國情引發(fā)深度思考,多用自己所學來分析現實問題,明確學習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明確解決問題需要不斷學習的必要性,是在評估中開展思政建設的重要方面。
2.深化情感認同教育,善用陶冶教育
在學風建設中,感情認同教育應包括政治認同、學習認同和榮校愛校認同。首先,政治認同是將個人發(fā)展與世情國情相結合;學習認同指學習價值觀的養(yǎng)成與參與學風建設的責任意識;榮校愛校教育指個人對母校由衷的肯定,不管是在校生或畢業(yè)生,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底氣與自豪。
陶冶教育具有隱含性、長期性的特點,體現在學校各各個方面。學校的每一座建筑,一草一木,每一條路,廣播展板,走廊教師都是對學校感情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畢業(yè)生進行榮校愛校培養(yǎng),建設校友會、同學會,將陶冶教育安置于學校的每個角落。使人無時無刻感受到大學厚重的學術氛圍。
3.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風建設中不容忽視的內容。當前,多數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高校學風建設也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其爭取處理學習、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問題。應加強心理咨詢室建設,鼓勵教師學習考取心理咨詢師證書,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團體輔導,增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家庭困難學生,單親家庭學生,培養(yǎng)其堅強的意志和堅忍不拔的品格。
(三)以評促管,加強學風隊伍建設,凝聚合力
1.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
學風建設需要一批政治強、業(yè)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思想政治輔導員隊伍。輔導員常處于學生管理與服務工作的一線,將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效果與優(yōu)劣水平。因此,應全面提升輔導員整體素質,打造一支優(yōu)秀的輔導員隊伍。輔導員常與學生打交道,是大學生身邊“最親近的人”,對大學生影響深刻,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應注重輔導員隊伍的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培養(yǎng),加強心理咨詢、就業(yè)指導等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增強輔導員的人格修養(yǎng)與社會責任。二是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應給予輔導員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指導,完善職務職稱評定建設,拓寬學術研究成果發(fā)表渠道,為其個人發(fā)展提供保障。三是按照生師比設立專職輔導員。
2.加強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力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他們對政治的個人理解與教授將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動態(tài)和對政治的掌握程度。為加強學風建設,可將思想政治課教師擔任班主任,參與學生管理,將情感認同內化與學風建設之中。
3.營造全員參與、全員育人的學風建設氛圍
全員參與、全員育人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戰(zhàn)斗力。除思政輔導員和思政理論課教師外,其他授課教師也要將學風建設貫穿于課堂之上。此外,學校學生工作部門、教學部門、后勤部門等單位要保持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相互配合。做到以評改帶學風,以評建促學風。以管理護學風,以陶冶育學風。
[1]張秀芳.中國共產黨學風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濟寧學院學報,2015(5):81-84.
[2]吳保華,陳永生.試析高校團組織在大學生學風建設中的作用[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7):64-65.
[3]陳玉棟.試論高校學風建設的概念、主體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孟令昆(1990-),男,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齊魯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
G
A
1006-0049-(2017)22-0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