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美
淺論關于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有效教學
孫建美*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楊汛橋鎮中學,浙江 紹興 312028
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的背景下,有效教學已經逐漸成為初中教師們研究的前沿熱點問題。但是,經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查閱后發現,就目前而言,我國有關初中歷史與社會這一學科的課堂有效教學的論文還相對較少。因此,根據這種情況,筆者就本文對關于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有效教學展開一系列簡單的討論。
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有效教學
初中“歷史與社會”這一學科是一門相對綜合性的課程,其主要意義在于對學生們進行公民性的教育。目前,我國正在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教學,推進新課程改革,其中,新課程改革的標準明確指出: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讓學生們具有相對的社會責任感,這是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開設歷史與社會這一學科的主要目的。教師基于新課程的要求,就必須要在教學中實施有效教學,這也是教師的必要責任。但遺憾的是,經過我們的調查,目前該科目的有效教學效果并不夠明顯,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是依然處于一種低效的狀態,教學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學的方式方法也相對落后。我國的應試教育也持續對教師和學生產生著不良的影響,“填鴨式”的灌輸方式依然存在,這使得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慢慢消失,但新課程的改革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引領了新的方向,所以,筆者就這門學科而言,簡單地討論一下如何提高其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什么是發現教學法。發現教學法又被稱之為探究教學法,其本質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并不直接將需要學習的內容以表面的形式直接傳輸給學生們,而是用問題情境的方法營造于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讓其自主學習再進行相互討論,最終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討論中得出需要理解掌握的教學結論。這一方法對提高有效教學上有很大幫助,并且這一方法的應用成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驗證。
案例:初中歷史與社會的第二課,生活在社區里,針對這一課我們舉例說明。在上一課的結束,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問的是“農業村落優先發展,城市是在從村之后才形成,但為什么就目前而言我國的農村發展是相對落后于城市的呢?”提出問題后,老師并不讓同學們回答,而是給予他們要求,讓他們在課下去查閱相關資料或者是相互討論一下,等到下節課的時候我們再來回答這個問題。下課之后,同學們都會紛紛響應老師的問題,去查閱資料,去圖書館,或向長輩請教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自然會對這個問題有了相應的了解,就會明白城市進化為什么會優于農村的原因。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口漸漸從農村轉向了城市,城市有了大量的勞動力,有了新鮮的血液力量,自然會帶動城市的快速發展。在下一堂課開始后,老師會主動與學生們進行互動和討論,共同得出學習中的結論。運用這一教學方法,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發現教學法很符合新課程改革標準的要求,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們這一學科有效教學。
分析過上面的發現教學法,我們再來討論一下角色扮演教學法。所謂角色扮演教學法就是指,根據教學的內容來讓學生去扮演教學內容中的角色和人物,從而去體驗到教學里相關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會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手段,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實踐證明,角色扮演教學法也是可以提高這一學科的有效教學的。
案例:在執教初中歷史與社會的“人權的歷程”這一課時,老師故意將課程只上到一半就停止,剩下的要求同學們就課本內容進行角色的扮演。根據班級的人數,分為八人一組,兩人扮演即將被拍賣掉的黑人奴隸,兩名同學扮演販賣黑奴的人販子,再找兩名同學扮演不滿的抗議者,最后讓兩名同學扮演莊園的園主。通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角色分配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們進行角色扮演之后,再對學生們進行一個評價,也要對學生們進行鼓勵,因為這是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的教學演繹,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對學生進行簡單的評價后,再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表現和理解說出自己的感受,并讓其他同學對表演者進行評價。同學們積極地、踴躍地對此案例進行激烈地討論,對販賣黑人奴隸這一行為感到非常地憤怒,表示該行為是對人權的極度不尊重。讓同學們發言結束后,老師再結合“美洲的黑人都是從哪里來的”這一相關教學內容進行引導,并讓同學們對這次課堂教學的角色扮演進行深刻的思考。雖然在現在這個社會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大規模本質的改變,但在那個年代,黑人是受到了很大不公待遇的,但是人權的道路的追求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通過這一次課堂教學上同學們的角色扮演,這也讓同學們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學習。在初中社會與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都可以通過多方面進行題材分析和角色扮演。同樣的道理,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社會事件也可以將此方法帶入運用。因為角色扮演這一方法,不僅可以對內容進行更加充分的理解,也可以培養同學們相互合作的精神,這一教學方法同時又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過程,而是學習的主體,根據自身的知識與生活經驗,主動構建的過程。因此,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就是了解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但是學生學習任務繁重,日常生活就是學習,生活場所也不過就是學校和家庭,平時并沒有過多的生活經驗,在我們的教材中的案例雖然也是生活中的案例,但是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再仔細也很難讓學生有親身的體會。因此,學生對于生活經驗方面是非常缺乏的,老師要在對學生的生活了解上進行指導,更要結合本地實際,和我國國情的發展,進行適當的知識補充,讓學生能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有效教學已經成為目前教師們統一的研究熱點。作為一名負責任的初中歷史與社會的老師,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去研究去探討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積極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夠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自然還有很多,這也告訴我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仍將上下而求索!
[1]童丹霞.新課改背景下關于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08):93-94.
[2]張小芳.試論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05):187-188.
孫建美(1992-),女,漢族,浙江紹興人,本科,楊汛橋鎮中學,中學二級,職位:歷史與社會教師。
G
A
1006-0049-(2017)22-0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