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物質的量”學習困難成因分析及應對策略
張 瑜
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本文通過對現階段我國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物質的量”過程中常見的問題進行闡述,并從中分析形成學習困難的成因,進而探究相應的應對策略,最大限度上提升我國化學教學過程中針對“物質的量”的教學效率情況。
“物質的量”;學習困難;成因;分析;策略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化學憑借其抽象性、實用性和復雜多變的特性逐漸成為教職人員、學生及其家長們關注的重點,尤其是針對高中化學中有關“物質的量”的課程學習過程中,“物質的量”問題一直是我國學生進行有關該模塊學習的難點,針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研究迫在眉睫。“物質的量”的教學在化學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全書的教學難點,教與學的效果直接影響了化學計算效果。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物質的量”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及其成因進行分析,同時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物質的量的教學,一直以來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點,同時也是教學的難點。物質的量的知識,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基礎,是對微觀物質世界進行抽象學習的基石,一旦物質的量的知識沒有掌握好,最直接的影響是造成學生一遇到物質的量的計算就害怕、不知所措,還有是相關聯的各知識點之間不能融會貫通,影響其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物質的量知識的缺失,會影響整個高中階段化學的學習。
(一)“物質的量”學習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根據統計表明,我國學生在進行有關“物質的量”課程學習過程中,該類課程對于學生自身課程學習的深度、廣度、所耗費的時間等均有相對于其他類型課程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實際的“物質的量”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材針對“物質的量”這一課程均有著不同的需求。例如,在人教版有關“物質的量”學習過程中相對于其他版本的課程、教材減少了有關“物質的量”的內容,但是在難易程度上并沒有角度程度的改變,進而使得學生針對該項目課程的學習困難程度飆升。
(二)“物質的量”學習困難成因分析
截至目前,據調查,我國學生針對“物質的量”課程學習中困難成因通常有以下幾點:
1.教材差異帶來的難度性差異
根據上述可知,進行“物質的量”教學過程中教材的不同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們學習的困難。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人類對于未知知識、事物的認知大都是由具體-抽象的順序進行的,而在進行“物質的量”教學過程中,大都是由抽象占據主導思想的,這種情況的存在就會使得很大一部分抽象思維較為匱乏的學生學習起來尤為困難。與此同時,對于“物質的量”的課程學習過程來說,很多情況下屬于“經驗式”學習,將學生原本宏觀的思想引導進相對微小的世界中去,這種情況的存在為很多學生的學習理解帶來了困難。例如,在進行初期“物質的量”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求x克一氧化碳中碳原子的量?和求x克中一氧化碳物質的量?和一個一氧化碳原子中有多少個碳原子?等問題都會給出不同的解答。
2.來源于教師教育和指導水平不足的難度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目前進行針對有關“物質的量”課題的學習應由教師由其項目的必要性入手,即“物質的量的基礎單位是摩爾,并能應用定理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從而研究其研究方法對于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很多教師忽略了這一問題,進而使得其引導“大”、“空”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進行“摩爾質量的概述”、“氣體摩爾體積”等課程的過程時,存在很多教師過分重視“物質的量”的實際意義,從而忽略其更加重要意義的“偏題”情況,進而影響有關“物質的量”的學習效果。
根據研究,本文認為如果想要從根本上改進目前化學教學中有關“物質的量”的學習困難等問題,必須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循序漸進,從而逐步改善有關“物質的量”的教學工作。
(一)緊握知識脈絡、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教師作為課程中重要的引導人員,承擔著重要的“領航”職責,所以,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不斷的完善自身的專業水平,緊握化學知識的脈絡,將新知識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知識脈絡基礎上,把握重點,直擊核心,從而從根本上幫助學生進行有關知識的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轉換課程的主體,將學生從被動的接受方轉化為主動的索求方,在刺激學生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解決有關“物質的量”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困難。
(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夯實基礎
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對教師課程上講述的知識無法理解,也是致使學生進行相關課程較為困難的重點問題之一,所以,在針對這一環節中,教師應及時的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對于學生相對薄弱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從而將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逐個擊破,為學生夯實基礎的同時提升學生進行有關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三)分段教學建構知識體系
避免物質的量學習困難的發生,可以采用分段教學的策略。所謂分段學習,是指分階段進行教學,在完成前一階段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再開展后面的教學,做到每個階段的教學任務段段清。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基礎,制定切實可行的階段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當學生已經理清了物質的量的概念后,再適量的復習鞏固后進行有關的計算訓練。
根據目前物質的量的教學現狀,一定程度上與教師的盲從有關系,審視過去的教學,找到問題的根源,能使我們走出物質的量的教學誤區,改變教學現狀。所以,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優化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同時將原有課程學習中的困難通過恰當的方法予以解決,逐漸成為了我國未來教育工作者們研究的重點。
[1]王茜.“物質的量”學習困難成因分析及應對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畢繼明.“物質的量”概念群的教學難點形成成因分析及其解決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喬靜.“物質的量”概念難點成因分析及教學建議[J].中學化學,2017.
[4]陳瑞雪.多角度闡釋,促進學生對“物質的量”概念的理解[J].高中數理化,2012.
G
A
1006-0049-(2017)22-0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