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樂
(常州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0)
單簧管是一種單簧木管樂器,也稱為黑管,在各國的管弦樂隊、軍樂隊、爵士樂隊中均可見其身影。當演奏者在單簧管的吹口吹氣時,使得薄薄的哨片尖產生振動,進而使得管內的空氣柱產生振動,從而發聲。由此可見,單簧管的聲音并不像其他樂器容易穩定控制,而且音域難以統一。同時,單簧管演奏技術多樣,要充分合理地發揮單簧管的特性,需要演奏者在平時進行科學的基本技巧訓練。
氣息是影響單簧管音色的直接因素。氣息包括呼氣和吸氣兩個方面,氣息訓練也最為艱難,要科學訓練與細微體覺相結合,形成一種氣息記憶。單簧管的吹奏有三種呼吸方法:胸式、腹式、胸腹結合式。當前最受演奏者們喜歡的是胸腹結合式呼吸法。它集中了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的優點,氣息容積大、不易疲勞,而且對于氣息強弱的控制和音色的控制來說更為穩定。其中關鍵的一點是要學會正確控制橫膈膜。吸氣時要快且飽滿,這個過程中橫膈膜下降使得胸腔容量增大,從而保障演奏時對氣息的需求量;呼氣時要慢且均勻,橫膈膜要托住慢慢呼出的氣,從而保證聲音的飽滿度。換氣時有意識地放松橫膈膜,將未用完的氣都呼出后再吸氣。在平時的訓練中,我們可以采取平躺的姿勢,放松身體各部位同時將手放在腹部,仔細體會呼吸時腹部肌肉與橫膈膜的作用。只有正確運用氣息,才能為演奏出好的音質和音色打下基礎。
吐音是管樂特有的技術,同時也是單簧管比較難掌握的技術之一。在不考慮演奏者嘴型、口型、表演姿勢的情況下,舌頭與哨片的位置、舌頭的動作以及吐音力度都是吐音好壞的影響因素。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首先必須要保證口腔環境不發生變化,其次要保證舌頭的自然、流暢,切勿用力過度,同時讓舌頭盡可能地觸及哨片頂端。
在吐音時演奏者舌頭的運動方向應該是向斜上方、斜下方運動的,而不是直前直后的運動,此時舌頭的大部分是不會運動的,這樣可保證吐音的穩定性。特別注意的是,在弱吐和快速吐音時,為了保證吐音的清晰快捷,舌頭需要和哨片保持近一些的距離。
演奏者要保證舌頭盡可能地放松,切勿用力過度,最好在意識上“忘記”舌頭的存在,這樣才能更好地與氣息結合,使吐音清晰靈巧。
演奏時使舌尖自然地接觸到哨片,否則會拉動面部、喉部肌肉,影響音質和演奏速度。
以美籍俄羅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三首無伴奏小品》中的第二首開頭部分為例:這句樂曲第六個音是小字二組D音,需要跨越一個八度與后面的小字三組D音相連接,對于一般演奏者是很困難的,如果按照通常指法演奏,則會出現諸如臺階、音色小統一、甚至破音等現象。高級演奏者則會選擇在連接到小字三組D音時統一、迅速、準確地抬起左手食指與右手中指、無名指,直至小字三組D音穩定后再全部松開,這樣即可實現樂曲連接自然、音色統一悅耳。 所以在日常訓練中,基礎的運指技巧必須掌握,而且要勤加練習,熟練運用。
單簧管演奏時手型與鋼琴的基本手型類似,整個手指呈自然的半圓弧形,用手指墊蓋住音孔,在演奏的過程中盡量保證手腕、手臂、肩膀的放松,使每個手指都可以獨立運動。左手拇指要控制兩個按鍵,由于是垂直按鍵的原因,在練習時要有意識地進行控制,避免出現拇指關節塌陷的動作出現。右手拇指不按鍵,在練習時要特別注意拇指虎口與指托的距離,否則會影響其他四個手指的運動空間,影響運指速度。另外,特別注意的是整個樂曲的演奏時間較長,手臂手腕的肌肉往往處于緊張狀態,因此在日常訓練時,可以適當地運用背帶來練習,要有意識放松肌肉,從而使手指達到放松狀態。
運指的練習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平時刻苦練習才能到達非常嫻熟的地步。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首先要注意提高手指交替頻率的穩定性以及按鍵的精確性,因此在練習時,我們可以先選擇沒有手指運動范圍較大的曲子,先練習手指交替的協調性,可以先進行高抬指練習時,充分擺開手指,同時要控制按鍵的力度不能過大。在手指能夠協調交替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按鍵的高度。每天反復多次的練習,可以運用自如的時候再進一步選取有難度的曲子反復多次練習。在此推薦幾首具有一定目的、偏重技術的練習曲,如克羅普施F. Kroepsch 的《46首日常練習曲》、卡瓦里尼的《32首練習曲》、凱爾的《K17首葉音練習曲》等。
文中提出的俄羅斯單簧管基礎技巧訓練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由于本人學習經驗有限,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正。
[1]廖逸君.淺析單簧管的演奏技巧及藝術表現[J].大眾文藝, 2017(05).
[2]曹江山.淺談單簧管基本技巧訓練[J].音樂時空,2015(06).
[3]張石.單簧管演奏中吐音技巧的重要性和方法探討[J].神州民俗,2015(23).
[4]岳琦.論呼吸的技巧在單簧管演奏中的運用[J].讀天下, 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