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源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重慶 401120)
音樂作品往往是時代的產物,某個時代的人們偏愛什么類型的音樂,這種類型就會在某一時間段大量誕生。隨著時代的更迭,音樂的流行風向也一直在不斷變換,然而音樂具有超越時空的感染力,可能幾十年前的歌還是會被當下時代的人所喜愛,能夠經過時間檢驗的老歌,才被人們被稱之為“經典”。要想將一首歌的情感用歌唱的形式表達,就要了解歌曲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比如歌曲《春天的故事》,主要是歌頌我國的改革開放、歌頌總設計師鄧小平,所以歌曲全篇基調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前兩句由男女生伴唱,利用回聲式的多次呼應,描繪出一幅改革開放“春天的故事”的錦繡江山畫面,前半部分的女聲獨唱如敘事一般娓娓道來,后半部分用慷慨激昂的音樂表現出中國人民對于創造美好明天的強烈動力,即將豪情萬丈地邁入國民經濟的春天。所以,在進行歌曲演唱的時候就要牢牢抓住歌曲的整體基調是充滿希望的,歌唱起來要從講故事般地平和到充滿干勁的上揚,再到憧憬明天的激昂,在理解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將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意義在歌唱時充分地表達出來,傳達出歌曲背后所蘊含的時代故事和特殊的情感意義,牢牢地把握經典歌曲的經典所在。
歌唱是對作者歌曲作品的再度藝術加工,歌唱者要根據自身所有的知識了解去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需要歌唱者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要對歌曲有整體和細節上的音樂樂感把握,了解歌曲的曲式結構和調式調性,掌握各種音樂符號所要表達的作用和意義,對力度、速度、節奏要有整體上的把握。還要求歌唱者具備一定的文學知識,在理解歌曲時將文學常識與音樂知識相融合,綜合把握歌曲的整體基調[1]。比如在演唱音樂《嘎達梅林》時,首先要知道這是一首內蒙古民歌,是為了紀念和東北軍閥進行反抗牡墾草原斗爭,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和蒙古牧民而犧牲的英雄嘎達梅林而創作的,所以歌曲的整體基調具有寬廣豪邁、莊嚴肅穆的特點,而歌曲的情感變化趨勢是從情緒激昂到旋律低沉,在進行音樂作品創作的時候就要利用掌握的文學知識對作品進行通讀理解,從而抓住歌曲中所顯露出來的情感線索。歌曲的組成是由詞和曲,詞需要用文學知識來消化,曲需要用音樂樂理來通讀,兩者相互闡釋又互為補充,只有將知識靈活運用才能體會到作者在進行創作時的高明之處。歌曲是作者用心創作的,自然也需要歌唱者全身心投入,帶著自身的體會去傳達情意。
對歌曲的初步通讀要做到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創作背景,利用文學知識整體把握歌曲總體基調,根據音樂樂理把握歌曲節奏力度。而在表達歌曲的時候,則要將音樂的“聲”與文學的“情”相融合[2]。其中不同類型歌曲的聲情融合則會產生不一樣的組合感。比如在進行搖滾歌曲的演唱時,要意識到搖滾歌曲是一個音樂大種類,含有大量的切分音和低音,一般是利用電吉他強烈粗獷的失真效果來形成強烈的節奏感,就像搖滾歌手汪峰老師的音樂,從一開始在把握時就不能代入其他類型音樂委婉細膩的聲和情,這就是搖滾樂最大的獨特性。又比方說民謠音樂,它不重視旋律運用是否高明,也不重視樂理是否和諧,民謠作者一般都會把人生的失意都寫在民謠樂歌詞的表面,所以重點挖掘的應該是在歌曲的深處所想要默默敘述的人生哲理。而對于民謠樂,歌唱者最重要的是要站在作者的命運失意者角度進行思考,運用聲情融合原理將簡單的旋律輕輕唱出,引發聽眾強烈的情感共鳴,民謠樂的精髓就在于以小現實觀大人生。而之所以提倡聲情融合,也是為了讓大類型的音樂作品不落窠臼,就像搖滾的優勢雖在于聲,可搖滾并不只有聲,它和民謠一樣通情,只是看起來以聲抒情更多,同樣民謠樂也不只是談情,它和搖滾一樣也有激昂的聲,所以歌唱貴在聲情融合缺一不可,貴在以聲敘情、以情達聲。
歌唱是內心情感的體現和表達,更需要音樂的聲樂技巧來表達,歌唱者在歌唱時必須要控制歌唱時的呼吸。唱歌好聽的人平時都會注重肺活量的鍛煉,就是因為歌唱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在于歌唱時對呼吸的掌控。就像在唱歌頌祖國的歌曲時,當歌詞到達飽滿的點,情緒漲到高潮時,幾句高音呼之欲出,如果呼吸掌握不好,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整首歌頓時就沒了靈魂。另外,就算在演唱同一類型的不同歌曲時,都要進行音色的調劑,之所以宋祖英、祖海等歌唱家的歌曲多年來一直廣為傳唱,就是因為對音色掌控到位,歌一出口就深受聽眾喜愛,抓住了音色變化的技巧,把握住歌曲的節奏起伏,讓歌曲變得朗朗上口,歌唱時對呼吸和音色的精準把控,有利于把整首歌的內涵和情感完美地傳達出來,帶給聽眾陶冶和享受,亮出音樂的韻律美感。
一首歌的好壞不僅在于對曲調的創作,更在于歌唱者是否能夠完整地將歌曲中所承載的情感與力量傳達出來。歌唱是藝術性的情感表達,是感動與被感動的過程,只有對歌曲本身入手進行理解感受,再通過對歌唱技巧的鉆研,從多方面培養歌唱者的情感表達能力,增強歌唱的感染力,把音樂中的主觀情感傳唱給受眾,引起受眾對于歌曲強烈的共鳴,才能讓音樂產生“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極致美。
[1]方園.論歌唱中情感的表達與運用方法[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5(02):92-93.
[2]裴亞麗.試談歌唱中的情感表達[J].才智,2016(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