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胡曉玉
大連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許淵沖唐詩英譯研究
張文娟*胡曉玉*
大連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2001年胡庚申教授在博士論文中嘗試應用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進化論,從“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等生物學理念的角度來分析了翻譯。胡教授發現,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強調在生物界中存在著“適應與選擇”的現象,那么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的過程中同樣也面臨著“適應與選擇”,否則其譯文將難以生存。這開啟了胡教授對翻譯活動性質的新思考,并提出了對“翻譯適應選擇論”的思考。《翻譯適應選擇論》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這一理論的正式提出。
從整體上看,翻譯適應選擇論是以譯者為中心,通過展現原語、原文和譯語以及譯文所呈現的世界,即以語言、文化、交際、社會、環境,以及原作者、目的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整體,將譯者放于翻譯生態環境之中,展現翻譯人員在語言、文化、交際三元維度中的適應與選擇。
生態翻譯學是從生態的視角對翻譯進行整體性研究,這一理論填補了譯學“生態維度”的系統研究空缺。翻譯適應選擇論對翻譯本體的翻譯功能通過這一理論得到了具體闡述和證明:
(1)翻譯的過程——翻譯人員的適應與譯者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
(2)翻譯的原則——多種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
(3)翻譯的方法——“三維”(語言維、交際維、文化維)轉換;
(4)譯評標準——多維轉換程度、目的讀者的反饋以及翻譯人員的素質,從而得出最佳翻譯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翻譯這一結論(胡庚申,2003;2004;2006)。
許淵沖是中國當代翻譯界的杰出代表,從事文學翻譯七十多年,譯作包含中、英、法語種,被譽為“詩譯英法惟一人”。說到許淵沖,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他的詩歌翻譯。他把中國的詩歌翻譯成英語和法語,大大地促進了中國詩歌文化走出去。許淵沖在翻譯詩歌,尤其是中國古詩詞英譯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韻體譯詩的方法與理論,同時,他強調,譯詩得講究“三美”,即音美、形美和意美。許淵沖翻譯的古詩詞在很大程度上追求了意美,同時,其詩歌翻譯超越了傳統翻譯原則“信”。
盡管許淵沖的譯詩方法和原則在學術界備受爭議,但其譯文在讀者中卻備受歡迎。這一現象充分說明了其譯文的“適者生存”原則。許淵沖的翻譯理論思想體現了翻譯的整個系統的和諧性與統一性,其在翻譯活動中自然地遵循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所以他的翻譯實踐及其理論為這種和諧統一的生態境界增添不少內容。
長期以來,翻譯家們對詩歌翻譯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存在著激烈的討論。由于語言文化因素的不同,中西方詩歌的結構、韻律也有所不同。詩歌運用了簡潔的語言卻表達了豐富的情感,其意象中更是代表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特色,而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這就給詩歌翻譯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許淵沖在翻譯詩歌的過程中,積極克服翻譯詩歌過程中的困難,堅持譯詩的“三美”原則。他翻譯的詩歌,也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本文主要從“三維”角度來談許淵沖唐詩的翻譯策略。
(一)語言維
語言維要求譯者對譯文的語言形式進行適應性選擇的轉換,考慮到中西方地理環境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從而語言表達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譯活動中,原文與譯文兩種語言勢必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最重要的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對翻譯整體生態環境進行充分考慮,同時注意對詞匯的選擇調整,例如,注重詞匯的感情色彩的琢磨,從而用恰當的詞充分反映出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由于中西方語言屬于不同的語言體系,在翻譯過程中,還要注重對語言形式的轉換,進而形成較好的譯文。
許淵沖在翻譯唐詩時,充分體現了語言維的轉換。中英文的表達習慣不同,中文屬于意合的語言,無主句偏多,句子以意群為主;英文屬于形合的語言,幾乎每個句子都有主語,而且句子之間的邏輯性強。中英文詩歌的語言也體現了上述的特點,下面將從許淵沖所翻譯杜甫的《登岳陽樓》詩歌進行分析。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Long have I heard of Dongting Lake,
Now I ascend the Yueyang Height.
在這句詩中,作者在陳述自己經歷的時候,并沒有用到類似于“吾”這樣的字眼,整首詩幾乎處于無主句狀態中,這樣的表達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而英文卻不同,英文的每個句子幾乎都有主語。許淵沖在翻譯的時候,增加了主語“I”,這樣的譯文易讓目的語讀者接受,如果這句譯文中沒有增加主語的話,讀者將不能很好地理解這首詩。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No word from friends or kinsfolk dear,
A boat bears my declining years.
譯文中對“老病有孤舟”這句話處理的十分得當。譯文既進行了語言維的轉換,把“孤舟”轉換為整句話的主語,同時,譯文運用到了擬人的修辭格,把“boat”賦予了生命,讓整個譯句有了美感。
從上述的兩句詩歌中,可以看出譯者在充分考慮翻譯整體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在一定程度上對語言形式進行轉換,使得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從而使得譯文更好的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二)文化維
文化維要求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高度重視雙語文化內涵的闡釋與傳遞。考慮到文化的差異性,源語與譯語性質和文內容勢必表現出較大的差異,因此翻譯過程譯者必須特別關注與源語語言所屬文化系統的適應性。中國古詩詞中,出現大量的文化負載詞,這些詞對于外國讀者來說,十分陌生,那么要想詩歌的譯文便于讀者的理解,譯者必須在翻譯這些文化負載詞的時候做適應性的選擇轉換,下面就李白詩歌《越中覽古》和《望廬山瀑布》的詩歌譯文進行分析。
越王勾踐破吳歸,The king of Yue returned,having destroyed the foe;
義士還家盡錦衣。His loyal men came home,with silken dress aglow.
李白喜歡在詩歌中用一些典故,上面詩句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在《越中覽古》,運用了越王勾踐打敗吳國的典故,如果譯者直接把詩句中的“越王勾踐”和“吳國”直譯的話,缺乏中國文化背景的讀者將不知所云,所以,許淵沖在翻譯這句話時,進行了文化維的選擇轉換。從語法角度上分析,“越王勾踐”這個短語中,“勾踐”是“越王”的同位語,所以許淵沖老先生把“勾踐”進行了略譯;“吳”也就是“吳國”,目標讀者對“吳國”也是一頭霧水,許淵沖把這個詞處理成 “foe”,這個詞既簡潔,又恰當地表達出越王與吳國的關系,減少了譯文因文化的差異而造成讀者的不解。
飛流直下三千尺,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疑是銀河落九天。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the blue sky.
在這句話的翻譯中,許先生對詩中的兩個量詞分別采用了直譯和意譯,“三千尺”直譯為“ three thousand ”,“九天”意譯為“the blue sky”。關于“九天”一詞,也蘊含了一定的文化背景。“九”在中國文化中有“最高”、“最大”、“極致”的文化內涵,將“九天”意譯為“the blue sky”十分貼切,一方面把原文中“九”的內涵表達出來,另一方面,“the blue sky”也符合了譯入語的文化。
許淵沖對文化負載詞采用了意譯的手法,不僅對原文進行了文化維的轉換,而且使得譯文易于被讀者接受,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
(三)交際維
翻譯過程中,語言的意義和文化內涵的體現至關重要,而側重點要放在交際層面。要想達到交際的目的,讓讀者感受到原文應有的文化內涵,需要翻譯者去考慮到非語言因素,比如原文的語境、語言表達方式、所處的文化背景等。這對譯文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至關重要。
唐詩中數詞的使用極其普遍。以李白詩歌為例,《日出入行》的“誰揮鞭策驅四運”,《塞下曲》的“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等等。
關于第一句唐詩“誰揮鞭策驅四運”,許老先生譯為“Who could drive summer and winter,autumn and spring.” 這句詩中,“四運”是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許先生沒有把它直譯為“Four Season’ s”,選擇增譯更能讓讀者感受到四季的輪回,不僅體現詩歌本身的意境之美,還適應譯語的語言生態環境,適應讀者的認識語境,易于讀者的理解和接受。第二句唐詩,《塞下曲》的“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譯文為“ In summer sky-high mountains white with snow,In bitter cold no fragrant flowers blow”。“五月”正當夏至、小暑,按常理應是繁花似錦,鶯歌燕舞,而祁連山仍白雪皚皚,沒有花草的倩影,只有逼人的寒冷。“五月”改譯為“summer”,留給讀者足夠的空間想象:盛夏尚且如此寒冷,其余三季酷寒該到什么程度。
從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許淵沖的翻譯還是比較準確的把握了原文的意義,翻譯的側重點也達到了交際的目的。總體而言,上述形式的意譯和增譯旨在用最好的譯入語對原文思想內容進行表達,進而幫助譯本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思想。
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的視角出發,淺談了許淵沖先生的唐詩英譯,目的是使讀者加深對許淵沖翻譯風格及思想和其詩歌翻譯的理解與賞析。筆者分別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對許淵沖的唐詩譯文進行了分析,他的譯文在讀者中受歡迎的重要原因就是,其符合了“適者生存”的原則。許淵沖作為當代著名的翻譯家,他的翻譯值得我們探討和借鑒,同時,他積極推動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的精神更值得學習。許淵沖翻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學習的,其譯文是值得研究的。老先生開拓了一個新的翻譯領域,讓譯者更注重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而不是一味地注重形式和韻律上的一致,這是作為譯者應該學習的地方。
[1]陳金蓮.2001年以來國內生態翻譯學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
[2]陳瑩.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許淵沖小說漢譯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
[3]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06).
[4]李琛.許淵沖翻譯理論對詩歌翻譯的啟示[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01).
[5]許淵沖.古代詩歌1000首[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6]許淵沖.三談“意美、音美和形美”[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2).
[7]楊俊峰.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許淵沖詩歌翻譯策略[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8]鄒錦紅.李白詩歌中的數詞及其翻譯的影響因素——以許淵沖的翻譯為例[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1(05).
張文娟(1993-),女,漢族,山西應縣人,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筆譯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胡曉玉(1992-),女,漢族,河北沙河人,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筆譯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H315.9;I
A
1006-0049-(2017)19-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