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琴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鎮中心小學,江蘇 淮安 211734)
一直以來,懂得欣賞音樂并記憶音樂主題既是學習音樂的重點,也是每一名欣賞者所必須掌握的要領。因此,唱主題自然也是欣賞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然而,由于國內小學音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普遍是以唱名法的方式再引導學生學習音樂主題,因而導致演唱出現音樂不統一、缺乏情感與風格缺乏等問題的發生。
要想深入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首要任務便是要準確把握音樂主題的風格。而要確保對音樂主題風格把握得當,具體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實踐一,唱名法與肢體律動的結合目的就是為了將唱名法合理的與肢體律動緊密結合起來。首先,針對音樂主題中存在的音準問題,可通過靈活應用唱名法來進行解決,而肢體跟隨音樂有節奏的律動則有利于解決復雜的節拍。此前的小學音樂教學,學生正是因被機械式的唱名法所束縛,以至于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常常過于關注音名音準是否唱對。這樣當唱名法將復雜的節奏固定之后,難以讓學生深入感知民族音樂作品中的律動,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長期缺乏感受民族音樂特殊節奏的教學方式,勢必難以做到對音樂風格的準確把握。
實踐二:哼唱法與肢體律動的結合。目的:利用哼唱法與肢體律動結合的方式,同樣有助于學生把握音樂的音色與律動,進而通過聆聽建立起對音樂主體的初步印象,并使人感知音樂作品的整體風格。結果:通過應用哼唱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感知音樂作品的音準。但是,在哼唱的過程中常常是通過模仿原始作品,而模仿的對象除了包括音樂的原聲,還包括作品中的器樂。因而兩者的結合可讓學生清楚了解到旋律線條的走向,進而準確把握音樂的音準問題。這樣通過進行簡單的哼唱,不但能夠讓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音樂技巧,而且還能夠更加深入地感知音樂主題,充分體現出肢體律動的意義。總之,哼唱實則是將聽、唱、動等功能結合到了一起,因而更有助于學生掌握音樂的主題風格。
哼唱法在應用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尊重歌曲作品的歌唱性原則,充分發揮嗓音的優勢,準確把握音樂作品的旋律以及音樂作品創設的良好音樂場景。其中,音樂場景不但讓演唱與音樂之間存在較大的關聯性,與氣息、力度等也存在相應的聯系。此外,由于不同的音樂作品各方面均存在明顯的差異,因而哼唱的側重點也應根據作品差異來做出適當的調整。
在《畫圖展覽會》中共計收錄了十首小作品。其中,每一首小作品均描繪了一個特定的景物。而將整個曲目串聯到一起并將其主題進行貫穿統一,則可表現出五次漫步主題。由此可見,音樂主題在整部音樂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在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作曲家,喜愛以常態漫步為基點,輔以獨特的創作手法,讓觀者能在觀看畫展的過程中以一種隨意漫步的姿態去感受。而與此同時,若以哼唱法的方式來進行表現,則能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漫步狀態的隨意性,進而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逐步感知到作曲家漫步在畫展中的狀態與內心的獨白。
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將情緒和情感充分凸顯出來。例如約翰·威廉姆斯,這位著名的美國作曲家曾經應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點創作了《辛德勒的名單》和華彥鈞的《二泉印樂》,均深深地展現出了扣人心弦的音樂主題,讓人不禁為之動容。與此同時,兩者在音樂強弱的處理方面也是恰如其分,從而將音樂情緒充分地表現了出來。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知音樂的主題,便需要將唱名法和哼唱法進行實踐對比,而對比的結果主要體現在:第一,唱名法過于單一。由于小學生普遍無法準確把握固定高音。因此,在音樂作品的實際演唱過程中,如果采用唱名法很容易出現跑調、滑音和色彩不明顯的情況。而采用哼唱法則可借由原始音頻來讓學生明晰旋律線條的走向,進而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逐步掌握正確的發生位置以及氣息的運用,而學生僅需跟隨音頻清楚的哼唱,便能清晰感受到旋律的色彩。第二,唱名法無法對樂器音色盡情模仿,而哼唱法則可通過對不同字母的運用來對樂器音樂進行模仿。第三,唱名法在表現力度方面不及哼唱法。由于受學生本身因素的影響,使得其在唱名過程中,無法做到保持音名在力度感知與表達上的連貫性。而哼唱法則能以其獨特的歌唱性而將樂句間的張力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由此可見,哼唱法更能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甚至在某些場合,學生不由自主地便會哼唱其所聽到的音樂主題。這比學習作品的曲式結構來得更加自然。
總之,基于小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哼唱法無疑是促進小學生掌握音樂主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而作為小學音樂教師,也應重視哼唱法的運用,如此方有利于消除學生對唱譜的恐懼心理,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劉婷.音樂主題“再構建”,為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打開一扇窗[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7(01):79-80.
[2]連秋吉.淺談小學音樂欣賞課中記憶器樂曲音樂主題的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31):277.
[3]張宏.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音樂欣賞課[J].學周刊,2015(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