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北京化工大學,北京 100029
高校化學實驗風險成因淺析
王 慧*
北京化工大學,北京 100029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早在古代人類就掌握了有關制陶、釀造、冶煉、火藥、造紙和印染方面的實用化學技術,直到18世紀中葉才開始形成一門獨立學科。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發展,化學的研究成果在國民經濟、國防和尖端科技的各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化學學科的發展和化學理論成果的應用過程中,化學實驗作為其發展的重要工具之一也在不斷發展進步。從方法論上看,化學實驗是檢驗科學知識真理性的標準和方法之一,同時也是人們獲取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隨著化學實驗的不斷深入研究和發展,其重要價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關注到。
2015年8月12日之后有一個驚人的消息迅速傳播開——天津濱海新區塘沽爆炸事件,爆炸發生在天津東疆保稅港區瑞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所屬的危險品倉庫,造成嚴重的人員和財產損失。2015年12月18日,清華大學何添樓一實驗室起火,該校理學院化學系實驗室內氫氣實驗發生爆炸。近年來,隨著與化學實驗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的不斷發生,公眾對化學實驗的危險意識逐漸增強,對化學實驗風險的思考也逐漸深入。
自烏爾里希·貝克1986年出版《風險社會》一書以來,風險理論就備受矚目,歷經二十余年,仍然長盛不衰。風險社會概念的形成意味著人們思維觀念的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們認識到自然和社會、文化和環境的界線日益模糊;第二,人們對風險和安全關系的認識和理解發生了變化,并對傳統社會秩序的基本假設在很大程度上提出了質疑;第三,傳統社會文化的進步信念、階級意識等集體性觀念不斷退化,個體化的觀念在日益強化[1]。
風險是當前關注較多的一個研究方向,從科學技術角度分析風險問題,當前學者提出了三個主要的方面:一是科學技術的風險,主要是指科學技術本身引發的風險和其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問題;二是科學技術外部風險,主要是指可能影響科學技術發展的其他因素,比如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各自影響和相互影響對科技造成的直接或者間接的有利或有弊的影響;三是科學技術內部風險,主要是科學技術本身在產生、發展等過程中本體屬性引發風險問題。
科學技術風險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原因。技術的客觀風險是指由于一些客觀的原因造成的風險,這樣的風險是不以人類的意識為轉移的,在當前現實情況下沒有利用現有的物質能力克服風險,所以技術存在即必然存在科學技術的客觀風險。技術的主觀風險主要是由于人的主觀觀念意識和行為等造成的,所以規避和克服風險主要是通過人類主觀方面來實現。現代社會面臨的風險很多,科學技術逐漸發展成熟,相對應的規避理論也漸漸完善,但是最大的風險仍然是人類不合理、不正當地發展和運用技術造成的,所以技術的主觀風險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文化背景。
在現代社會中,公眾對于化學實驗的認知由于少數意外事件的發生而存在一定的偏差。僅僅聚焦于化學實驗給實驗者自身及周邊人員帶來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風險上,事實上忽視了還可能存在的,化學實驗的實驗產品本身或投放市場應用之后帶來的大規模社會效應問題。因而化學實驗風險存在很大的問題,其成因更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一)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
科學技術作為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力量,在歷史上曾經把人類從受制于自然的被動地位提升到與自然平等對話的地位。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它在促進人類文明進程中日益顯示出的巨大力量,使人們對它寄予無限希望,并且一度導致科學萬能論的流行。而化學實驗作為促使化學不斷發展進步從而影響人類生活的重要原因,使得人類從巨大的物質利益和精神享受中切身感受到科學技術賦予人類的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人類似乎有理由相信:只要依靠科學技術,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就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這種思想觀念導致了一部分人的自我意識極度膨脹,他們漠視人類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性,過多地依賴化學實驗的能力和結果,過于追求實用主義的科學技術的態度,會加劇科學技術的負效應發生頻率,也同樣會增加化學實驗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二)人類認識水平的限制
化學實驗本身是對未知事物和規律的探索,雖然有些實驗存在理論上的證明和推理,但是可能之前并沒有實踐上的檢驗。尤其在近代很多化學家發現新物質的時候,比如說氧氣、氫氣時,在測量其物質組成或濃度含量時,是極容易發生危險的,那么這樣的化學實驗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本身就對這些新事物新規律不了解或完全不知曉,這樣由
于我們認識水平有限而帶來的化學實驗中的風險也是必然存在的。
(三)科技發展的內在屬性和規律的制約
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一定的內在相關性,有一定的屬性和規律。這些屬性和規律會對人們認識和利用科學技術的途徑和后果產生巨大的制約作用。化學實驗所發現的實驗規律和實驗結果也是受限于當前科學的發展規律的。當代科學技術的引爆式擴張規律,則決定著此技術成果的作用強度和范圍會在短期內被顯著放大,從而更進一步強化了科技發展的自主性[5]。正是這些規律的存在及作用,使得人們在通過科學技術系統以外的手段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進行引導和調控時,往往會發生滯后甚至失效的現象,而這也正是當代科學技術的危害性得以形成并在相當短的時期內和相當大的范圍內擴展的一個重要原因[6]。化學實驗其進行的本身就必然蘊含著風險的存在,這是由其物質的性質本身所決定的,就像氫氣的爆炸極限是4.1%到74.2%(體積濃度),也就是說當空氣中的氫氣體積濃度達到4.1%到74.2%時,其在遇到明火或電火花時必然會發生爆炸,這是事物的客觀規律。所以化學實驗中的風險可能是其自身的基本屬性所決定的。
(四)化學實驗中存在的不確定性
化學實驗當下的主要意義不僅僅是驗證已有的科學知識,更為重要的作用是作為一種科學手段和方法去探索世界的化學規律,發現更多的新規律、新材料。在這其中可能產生兩種類型的風險:人們價值取向變化不確定性引發的風險和對于化學實驗成果應用后果不可預見性引發的風險。科學家進行科技活動,實驗員開展化學實驗最初是為了保持人類現有生活水平的同時進一步通過科技成果來提高人類生活品質、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但是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差距的。科學知識充滿了不確定性,技術發展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這些不確定性必然為未來社會發展埋下了一定的風險。
當前各高校都有數量眾多、種類繁多的化學實驗室,各大實驗室中也幾乎不間斷的進行了各種化學實驗,而這些化學實驗的背后隱藏著各種不同成因的化學實驗風險。風險是科學技術的內在屬性,化學實驗作為科學技術的內容之一,必然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化學實驗風險。這其中的原因與影響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因而研究化學實驗造成危害的背景及成因,揭示其本質,把握其規律,以期能達到減小乃至規避風險的目的,從而促進人類社會和諧、持續、穩定的發展。
[1]烏爾里希·貝克.自由與資本主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劉松濤,李建會.斷裂、不確定性與風險試析科技風險及其倫理規避[J].白然辯證法研究,2008.
[3]張孝廣.論當代科技風險的現狀、產生原因與規避措施[D].河南大學,2011.
[4]漢斯拉德,著,吳彤,等譯.科學實驗哲學[M].科學出版社,2015.
[5]肖峰.從元倫理看技術的責任與代價[J].哲學動態,2006(9):45-51.
[6]陳愛華.高技術的倫理風險及其應對[J].倫理學研究,2006,4:95-97.
王慧,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北京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
G
A
1006-0049-(2017)19-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