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娟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高中旅游地理實踐活動設計
——以商丘古城景區開發與保護為例
李慧娟*
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支柱產業,正在突飛猛進的發展,高中旅游地理作為學生接觸旅游的一個載體,對學生接觸社會、融入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更是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地理實踐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商丘古城座落在商丘市睢陽區,為中國六朝古都。自商契建都為始,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遺址。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悠久厚重的歷史積淀。雖作為國家4A級景區,但其知名度低、古文化宣傳和利用程度低、不注重古建筑修繕,古城在開發和保護方面還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古城從其歷史價值和目前的開發現狀來說都為學生理解和實踐旅游地理理論知識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對學生“學以致用”創造條件。
(一)通過活動能夠了解古城區的已開發的歷史文化以及有待開發的人文景觀。
(二)通過活動觀察記錄古城區的建筑、道路、商業化發展現狀,能夠做一個相對完整的現狀報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對區域的認知。
(三)通過活動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古城開發和保護的具體策略。提高學生整合知識、利用知識的能力,學以致用。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一)收集資料: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和有關書籍記載,對古城區的歷史文化進行初步的了解。
(二)知識補充:老師對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措施進行講解,使學生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活動實踐:①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分組,保證每個小組的男女生比例協調,以便于處理實踐中遇到的相對艱苦的工作,其次要保證每個小組的成員成績分布相對均衡,有利于活動統一展開。②對小組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進行分工,包括對古城文化開發、環境、保護、交通、商業發展的現狀等任務。每個小組負責一個方面進行調查,以減小學生實踐活動的壓力,保證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興趣不因任務艱巨而減退。③提醒學生調查過程中做好記錄,包括筆錄、照片、音像記錄等,引導學生向相關工作人員了解古城區的發展。
(三)整理分析資料:小組成員對活動中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包括古文化、古建筑、道路交通、商業等的現狀進行整理,根據所學知識和當地實際情況思考該地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對策,擬定調查報告。
(一)調查考察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古城一日游”,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體驗、收集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二)小組合作探究法:如此復雜的調查對象需要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對于調查的資料,小組成員之間通過交流探究,可以獲得更全面的認識,從而提出更深刻的見解,促進活動目標的達成。
老師組織班會,對該實踐活動進行交流匯報。
(一)老師對班會的活動流程、活動目的進行安排
設置相關討論問題:①古城區的文化歷史;②古城區開發及保護的現狀:③關于古城區的開發和保護,你有何建議?
(二)小組代表發表意見,匯報情況
1.古城歷史:商丘古城即明清時期歸德府城,位于商丘市睢陽區城區西南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風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現存地上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是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之一。1986年,商丘古城經國務院批準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丘古城由磚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構成,城墻、城廓、城湖三位一體、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筑十分獨特,有商丘作為華夏之邦商人、商品、商業發源地之隱喻。目前商丘古城下,同時疊壓著春秋時期的宋國都城、秦漢和隋唐時期的睢陽城、北宋應天府南京城、明代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上城的大型古城遺址。
2.古城現狀:商丘古城區多年不休整,道路和排水系統老化、垃圾隨地可見。古城墻被游人亂涂亂畫現象嚴重,城區內的古人故居保持完整整潔,但是隱蔽,不易被游客發現,標識太小且不清楚。商業開發無特色,古城兩側商鋪都為小商店。基礎設施不完善,整個古城公共衛生間只有一個。湖中心建筑更是無人搭理,景致別致但是無人打理。古城很多建筑的門窗都有待修繕。但是總體上,古城很多資源未被開發,目前開發多為“硬建筑”,而對古城所蘊含的“軟文化”卻很少宣傳,不為人所了解。
3.開發建議:首先,要完善基礎設施。道路、排水、公共設施等要完善。再次,重視文化的宣傳和開發。對古城歷史進行開發,可以借鑒其他城市古城開發的成功之處,結合自身特色進行文化軟資源的開發。第三,服務要到位。要使游客進入古城能感受到被以禮相待,留下美好的“古城印象”。最重要的,政府要加強管制,引起重視,加大支持力度,建設文明古城,傳承歷史文化[1]。
4.古城保護:古城在開發的同時,為了避免過度的商業化,要對古城風貌進行必要的保護,完成古城城墻、建筑的修繕工作;設置合理的垃圾回收裝置,保護古城的環境;政府在開發的同時,注意科學的維修,保護歷史原貌等。
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相關的補充、點評和總結,并倡導學生通過宣傳等為古城開發與保護盡自己的一份力,完美結束活動。通過鼓勵點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體驗對知識學以致用的樂趣和魅力,為實踐教學進入高中地理旅游的課堂、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參考。
[1]唐敦浩.鄉土地理實踐活動課設計——荊州古城墻損壞調查及保護[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04):76-77.
李慧娟(1993-),女,漢族,河南三門峽人,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2016級學科教學(地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課程與教材分析。
G
A
1006-0049-(2017)19-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