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淺談法院調解制度的合理性
張 悅*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所謂法院調解,是指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就正義的實體權利、義務,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主持下進行協商,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法院調解不僅是審判人員行使案件審判權的過程,同時還是案件的雙方當事人行使權利義務處分權的過程,是審判人員與訴訟雙方當事人之間共同努力解決糾紛的一種訴訟活動。作為一種審判模式,一般而言,法院調解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在人民法院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的法院調解,從而區別于在訴訟程序開始之后和判決之前,雙方當事人自愿通過相互協商,就所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達成協議的和解制度。
其次,法院調解是訴訟終結的一種方式。訴訟雙方當事人在法院主持下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終結訴訟程序的法律效力,法院制作的調解書一旦生效便具有同法院生效判決同等的效力,當事人事后不得就同一法律關系重新提起訴訟。
法院調解作用的發揮,以合意這一調解的本質要素決定。與第三者做出有拘束力的判決,無論當事者意愿如何都加以貫徹的審判不同,調解因為給了當事者拒絕的權利,因此可以不必在通過證據的審查逐一認定事實和法律規范的辯論解釋上花費時間,也可以不用花錢請律師來處理復雜的程序,當事者能夠一下就進入所爭議問題的核心,謀求糾紛的圓滿解決。此外,與審判必須要嚴格依據法律規范不同,調解中的合意是以當事人個人關于利益得失、有理與否的評價作為基礎,由于更恰當地考慮當事人的主觀意愿,從而能更貼切的反應當事人所處的實際情況,使其達成較為滿意的結果。
我國現行的法院調解制度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長期的實踐逐步發展完善而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法院調解根據組織形式的不同劃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由輕微刑事案件和承辦民事案件的審判人員先行調解;另一種是在法院內與民事審判庭平行的建立調解處,一般輕微刑事案件和民事糾紛在征得當事人同意之后,先由調解處調解,如果不成立,再由民事審判庭或刑事審判庭進行審理。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勝利,法院調解制度至今仍在我國民事審判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關于法院調解制度的存續,我們可以從其歷史合理性以及現實合理性兩方面來探究。
(一)歷史合理性
法院調解從傳統的調解制度發展而來,不可避免的具有調解的屬性。在古代社會,調解被稱為“調處”,從形式上可以分為民間調處、官批民調以及官府調處三種類型。鑒于古代并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院調解制度,相對來說,官府調處更類似于現在的法院調解,所謂官府調處,是指由州縣官員主持,對民間發生的民事案件或輕微的刑事案件進行的調解,官府調處受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目標是追求建立一個理想的和諧社會。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復雜而又脈絡清晰的人情網,傳統文化要求社會成員在待人接物上忽略權利的享有和劃分,追求和諧、安定、統一,在糾紛的解決上,注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學者孫隆基將之稱為中國人的“和合性”。這種和合性表現在傳統的忽略自我、貶抑自我甚至犧牲自我的做人方式和以保持安定和諧為最高目的的人際關系模式上。此外,在自然經濟模式下,即便發生了民事糾紛,由于雙方當事人被限制在共同的生活范圍下,且糾紛的內容多集中于戶婚、田土、斗毆以及水利之爭,這些糾紛往往在鄰里鄉親的說服下適合用調解的方式解決以維持和諧友好的社區關系。
其次,由于民間糾紛多集中于以宗族自治為主要方式的鄉村社會,古代社會經濟較為落后,交通不便,因此國家權力很難滲透到較為偏遠的鄉村,在矛盾沖突發生后,當事人大多繞開法律,訴諸鄉村的權威人物或同族中的長輩根據民間習慣予以解決。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諧具有極高的價值,因此在發生爭執后,一方對原則的堅持往往被認為攪亂和諧的行為而遭人厭棄,在對方已經做出讓步的情況下仍固執主張自身權利的人會承受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最后,中國古代文化追求“無訟”,自漢朝以禮入律以來,厭訟、息訟便深深的扎根于百姓心中,百姓潛意識中就認為訴訟是對和諧的破壞。
(二)現實合理性
在現階段,我國的法院調解具有兩層含義。審判人員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當事人講解法律政策和進行思想疏導是其第一種含義;第二種含義是審判人員主持引導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達成調解協議。
首先,受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法院調解制度具有濃厚的職權主義色彩。法院在受理案件之后,征求雙方當事人的調解意愿,憑借自身代表國家所擁有的強大公權力自行充當訴訟雙方的調解人。從調解開始到結束這一過程中,雙方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需要法院進行最終肯定才會具有法律效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調解協議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便于協議的執行。
其次,相較于訴訟審判而言,法院調解制度具有經濟、靈活、省時、高效等特點。相較于判決,調解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以爭議雙方的合意為重點,在實體上并沒有成文、固定且具有強制力的判斷標準,更多的依靠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觀、道德觀以及處理糾紛的慣常性做法。
最后,法院在調解過程中,與當事人并無利害關系,表現出中庸無爭的精神。這就在客觀上使雙方當事人能夠回避法庭上的爭鋒相對,盡可能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協商糾紛處理的解決方式,尤其在婚姻家庭案件中,調解甚至可以達到修復雙方已經被破壞的感情。
法院調解制度作為我國民事訴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歷史合理性,同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方便性、有效性、注重隱私等特點,既節約了司法資源,也便利廣大人民群眾。是我國法院審判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張悅(1992-),女,漢族,天津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碩士。
D
A
1006-0049-(2017)19-00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