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淺談巴洛克時期合唱的發展與風格特征
楊 琳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巴洛克時期(1600—1750年)是屬于音樂史上最多彩的時期之一。大致始于蒙特維爾第,止于亨德爾和巴赫。西方合唱藝術成熟以及發展的時間指的是巴洛克時代開始到19世紀末。本論文將以《淺談巴洛克時期合唱的發展與風格特征》為論題,通過論述巴洛克時期合唱的發展脈絡,展示巴洛克時代合唱的風格特征和巴洛克音樂的魅力。
巴洛克;合唱風格特征;合唱發展脈絡
合唱藝術始于歐洲中世紀的宗教音樂。巴洛克(baroque)來自葡萄牙語baroco,指的是形狀奇特的珍珠,最初是用于17世紀的意大利建筑。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均衡、偉大而富有魅力,與此同時,合唱也很迅速地發展。
1597年,歐洲歌劇誕生了。其標志性的代表作,就是田園劇《達芙妮》。這是由里努契尼和佩利合作的歌劇。隨之而來的是,合唱在歌劇中受到了重視。17世紀,蒙特威爾第作為該時期最重要的歌劇作曲家,作有《奧菲歐》等歌劇,為早期意大利正歌劇作出了巨大貢獻。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的作曲家代表有呂利和拉莫。并且,英國和法國歌劇的興起與繁盛,促進了合唱的興盛局面。伴隨著歌劇的發展,歐洲出現了許多聲樂體裁,如: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樂等。
清唱劇開始于16世紀的羅馬,包含了重唱、獨唱、合唱等。清唱劇又稱為“神劇”,是宗教性的大型聲樂套曲。17世紀中期,清唱劇廣泛興起,歌詞多采用拉丁文。后來出現了用意大利文創作的清唱劇,又稱通俗清唱劇。清唱劇沒有表演和布景,合唱在其中的作用是用來渲染故事情節,大多以《圣經》為題材基礎加以創作。
巴洛克早期的清唱劇可以認為有兩類:一類是使用拉丁文;一類是使用意大利文(又稱“通俗清唱劇”)。
巴洛克中期的清唱劇創作進入發展與成熟期。最重要的作曲家是被譽為“清唱劇之父”的卡里西米,代表作為《耶夫塔》。合唱以應答的方式重復旋律,有時采用二重合唱或三重合唱的寫法。
巴洛克晚期的清唱劇創作可謂是走向了前所未有的頂峰。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則是亨德爾和巴赫。亨德爾的清唱劇,一般是把《圣經》內容當作創作基礎。其代表作有《彌賽亞》和《參孫》。與此同時,《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也是非常杰出的作品,作曲家則是大名鼎鼎的巴赫。
康塔塔于17世紀初誕生在意大利。它的初期形式從卡契尼等人的單聲部歌曲演變而來。17世紀,意大利作曲家、音樂家們大都熱衷于創作康塔塔這一聲樂體裁。17世紀后半葉的康塔塔已被定型。其音樂模式是由宣敘調、詠嘆調、二重唱與合唱構成。康塔塔創作的內容可以為宗教題材或世俗題材。
最初的康塔塔是一種專門為獨唱和以通奏低音為基礎創作的歌曲。17世紀后期,康塔塔與之前有了一些改變:其構成部分大多是返始詠嘆調,可以是兩首,也可以是三首。這成為18世紀世俗康塔塔的標準形式。18世紀時期,康塔塔的代表作曲家有斯卡拉第、亨德爾。并且,康塔塔發展成為更適合劇院演出的音樂。
受難曲的內容是以耶穌受難故事為基礎而譜寫的一種音樂體裁。歌詞多以《圣經》的四部福音書為主。14世紀的受難曲,也叫做“素歌受難曲”。這是因為人們開始使用單聲部齊唱形式,從而使之體現了“素歌”的特點。
15世紀,受難曲中的合唱部分運用了經文歌中的的復調手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16世紀,作曲家們的創作大多以素歌的素材作為定旋律。歌詞采用拉丁文。17世紀形成了與清唱劇形式相似的受難曲。它以數字低音伴奏的宣敘調作為基礎創作。用樂隊伴奏,由合唱隊演唱開頭和結尾。著名作曲家舒茨的創作采用意大利的宣敘調,與古老的素歌有相似之處,令人感受到古老的圣詠音樂風格。
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富于戲劇性的,多姿多彩。資產階級的興起和歌劇的成型,宮廷音樂的盛行,對本時期的音樂創作有極大的影響,各種古老、保守傳統風格與各種新的激進型創新風格同時并存。
(1)保守傳統的法蘭克,巴洛克時期的典型代表——弗萊芒學派風格。成為當時的一種國際性教堂音樂,這一切來源于帕萊斯特里納對其的調整。
(2)反對弗萊芒學派的“學究式”保守風格。比如,意大利地中海地區作曲家們就非常推崇比較自然并且能夠直接表現旋律的風格。
(3)意大利人文主義所倡導的音樂與非教堂詩詞之間關系的風格。
(4)威尼斯實驗性風格。有較多的雙合唱團和復合唱團的作品。
(5)第二原則性風格。是蒙特威爾第所倡導的,強調音樂與唱詞之間,音樂為服從地位。
第一,建立在大小調上;第二,使用了數字低音;第三,主調音樂逐漸鞏固;第四,劃分強弱拍,可以由小節線來完成;第五,感情加深,裝飾變化增多。綜上所述,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由復調音樂走向主調音樂,為下一時期交響性作品的發展奠定基礎,在音樂史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筆者認為,要想探索西方合唱的音樂,首先要探究在音樂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因為這一時期產生了偉大的作曲家,如巴赫、亨德爾和偉大的作品,如《馬太受難曲》等,給往后的音樂發展帶來了重要的影響。由此得知,巴洛克時期的合唱音樂多姿多彩。巴洛克音樂是音樂史中無比珍貴、當之無愧的瑰寶。■
[1] 侯錫瑾.西方早期合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
[2] 孫從音.合唱藝術手冊.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1.
[3] 劉波.合唱藝術概論.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4] 毛凱,楊秋儀.合唱藝術.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
[5] 田曉寶,石一冰,文思隆.合唱藝術.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
[6] 馬克·伊萬·邦茲.西方文化中的音樂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