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麗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學,河北 沙河 054100)
縱觀當前時代,以高科技、重創新為主流的社會體系中,高素質人才的定義是能夠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進行雙向深入、雙向突破的開拓者。作為中學音樂教師,教導學生了解喜愛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尊重進而欣賞世界音樂文化,是社會賦予我們音樂教師的神圣使命。
因為創新,人類社會文明點滴啟動;因為創新,各類各樣的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生存生活環境,我們在逐步創新中形成抵御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建設大自然、與大自然親密相伴的良好循環。創新教育培養的是學生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出學生創新的意識。音樂方面創新的原則事實上遵循了樸素的法則——“因材施教”。在此基礎上,深入探尋學生內在潛能,激發他們大膽的改革出新,就可以在音樂這個領域開拓出無限可能。
當前音樂教育由于觀念的陳舊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學生的探知心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體,以學生為教學主體。
課堂上過多地進行技能培訓或者長時間的講授枯燥樂理,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同時也折損了學生的主觀思考能力和創造性。中學階段的音樂教育主要就是強調學生能夠參與到音樂的美好之中,從而找到音樂的創新基礎與可以使音樂跳躍飛騰的踏板。集體授課方式的學習,使中學學生對音樂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應用。通過多維度的練習,我們的學生已經參與到其中。學生參與音樂授課的程度與學生音樂學習的效果密不可分。增加學習音樂的機會和音樂訓練的條件,教師可以通過多方途徑。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該保持旺盛的感染力,來吸引學生深入到方方面面音樂的訓練之中。在學習過程當中,尤其要注重交流與感受的體驗。
音樂教育與其他學科不同,更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主要的教學目標。為獲得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對自我的認可、對教學地位的認可,音樂教師應以學生為教學主題,建立自主學習和探索性學習方略。傳承與發展是音樂的必然之路。教師應更多地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使學生們達到自已會學的目的。
對音樂創新的教導,是音樂教師教學的主要內容。中學生已經有了對音樂技能基礎的掌握,中學音樂教學內容和形式同時具備了多樣性和挑戰性的特征,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態與創新萌動。
音樂教材林林總總,可供選擇眾多。音樂教材的選擇直接影響到音樂教學的效果。正確選擇適宜的教材才能有利于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沿襲很多年前的教學內容,已遠遠不適應現代音樂教學理念。我們應該對傳統教材適度更新,構建出不同特色的、受到學生喜愛的并且參與度高的教材,從而改變學生對傳統音樂教材一些內容感到距離遙遠且乏味的狀態。
比如,我們的音樂課堂上,嘗試增加一些現代影視歌曲曲目欣賞與講解,相信學生學習音樂的氣氛相應會濃厚。
學生學習的目的在于不斷地自我完善和不斷地自我提高。中學音樂教育面對傳統教學模式應該重新進行梳理。高標準高素質的人才培養,一定是拋棄了過去那種一邊倒的灌輸方式。由于教師過去是統一制定教學計劃與教學結果,所以忽略了音樂的藝術屬性。對于音樂,不同的人會擁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與感觸,當然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觀點。正是由于這種多樣性的思維,音樂才能得以追隨歷史的進程,跟隨人類蓬勃發展。教材外給予學生寬闊的課余舞臺,多組織靈活多樣、主題鮮明的音樂活動,并且使之具有易參與性。活動中,學生不僅音樂素養得到提升,同時,組織能力、管理能力也得到發揮。
音樂的民族性在教材的體現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尤其是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如果能夠從更多渠道汲取到本民族音樂的滋養,也是適宜的教學改創方式。
素質教育也一樣重視考核。制定考核機制才能研究出來中學音樂學習的方法與途徑??己藱C制與素質教育理念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兩者充分結合,才能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激勵。
考核評價分可為三個部分:認真程度、成績分數和進步的速度。用這樣的方法來評價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被充分調動起來,這符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深入和具體的素質教育教學,重在創新。音樂學科存在著不可比擬的特殊魅力,為創新提供了有利的先決條件。中學音樂教育應在意識上推陳出新,對教學內容勇于改良突破,考核制度也應在實踐中不斷優化,這樣才能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從而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
[1]丁蕾.數字音樂技術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藝術教育,2017(16) .
[2]李文文.對流行音樂與中學音樂教學的結合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