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楊發瓊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2
德昂族村寨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楊 敏**楊發瓊**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2
發展德昂族村寨經濟,保護性開放民族村寨,有利于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本文結合德昂族村寨經濟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有利于村寨經濟發展的優勢資源,從幾個方面提出促進德昂族村寨經濟快速發展的建議與措施。
經濟發展;問題;村寨
(一)德昂族村寨經濟發展現狀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是中國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他們跨境而居,主要散落在滇西南各州縣的山區或半山區。德昂村寨所處地理環境偏僻,呈現出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嚴重落后,教育文化條件差,村民整體素質偏低,生產方式落后,生產水平低,村寨經濟社會發展緩慢,貧窮問題比較嚴重。近幾年,在云南實施的德昂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程和上海對口幫扶德昂族發展工作的扶持和幫助下,德昂族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村民種養殖等勞動生存技能得到了普遍提高。但大部分村民思想守舊,經濟意識落后,安于享受政府的幫扶,對民族自身的長遠發展缺乏認識和動力。
(二)德昂族村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德昂村寨多處于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的偏遠山區,人口增長、不合理耕作方式、毀林毀草開荒等,使原本脆弱的生態進一步遭受破壞,陷入資源破壞、環境退化、貧困加深的惡性循環中,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的尖銳矛盾;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導致交通閉塞、信息不靈、教育滯后,科技普及率低,農業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等制約了德昂族村寨經濟的發展;村寨傳統思想根深蒂固,不重視信息交流,教育文化水平低下,商品經濟意識薄弱,缺乏市場經濟意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低,經濟推動能力不足。
根據實地考察發現,德昂族村寨獨特的優勢資源具有無窮的潛在經濟開發價值。
(一)特色民俗文化
德昂族多使用漢語和傣語;信奉小乘佛教;擁有豐富的特色傳統民俗文化,如民俗節慶有澆花節、龍陽節、進洼節、出洼節、推象節、燒白柴等;民間舞蹈有水鼓舞、龍陽舞、采茶舞、騎馬舞等;民間文學中有《達古達楞格萊標》反映了德昂族人對茶樹的圖騰崇拜的創世史詩。
(二)特色民族傳統手工藝品
德昂族有著豐富多彩、色彩絢麗、造型獨特的工藝美術傳統制作技巧,如雕刻、繪畫、刺繡、剪紙、編制、陶瓷、冶煉等都是他特有的文化手工藝術。其中常見的手工藝品有腰箍、銀耳筒、銀飾佩戴、銀煙盒、水鼓、三弦、二胡和服飾等。
(三)特色生態農業
德昂族被譽為“最古老的茶農”,從古至今還保留著具有較豐富和精湛的酸茶制作技藝。德昂族民間還流傳著各種與茶相關的故事與傳說:在資料《達》這部神話史詩中明確指出茶葉是德昂族的直系祖先。茶作為一種語言表達和文化符號的象征,在德昂族的人際交往中依然具有實際作用和文化意義。今天德昂族在婚喪嫁娶、探親訪友時都以茶作為禮品。
(四)特色民族建筑
德昂族村寨依山而建,竹樓則是德昂族共同喜歡的與自然環境極為和諧的傳統民居。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均用竹子為原料,房頂用茅草覆蓋,四面有屋檐,俗稱“四檐出水”。關于竹樓還流傳著諸葛亮與德昂姑娘阿諾的凄美愛情傳說。竹樓外形很像三國時諸葛孔明的帽子,據說是為了懷念孔明而建的。
(一)結合相關政策,全方面改善德昂族村寨基礎設施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引導下,繼續緊緊抓住云南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和上海市對口幫扶德昂族的機遇,精心為德昂族制定村寨經濟發展計劃,依據村寨經濟資源確定幫扶項目,加大對口幫扶力度,重點加強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早日落實安居房、道路設施、水電、通訊、教育、衛生、文化活動場所、清潔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進項目,推進德昂村寨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爭取早日實現“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
(二)結合德昂族優勢資源,培育和發展村寨特色產業
要充分利用村寨獨特的優勢資源,深挖德昂民族村寨文化,將民族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到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中,培育出獨具市場特色的村寨民族產業,如特色手工制品、特色旅游文化產品等,加大對村寨的包裝、推薦和宣傳,創新民族文化產品,打造出有競爭優勢的特色民族文化品牌,增強村寨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德昂族村寨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
(三)加強村寨教育科技建設,提升村民的整體素質
德昂族村寨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加強村寨的教育科技建設,提升村寨村民的整體素質,提高民族自身的造血功能,激活村民要求致富的強烈愿望。教育建設應完善村寨教育設施,實施雙語教學,保障雙語教學師資的配備和教材供給,提升村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加快村民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加深村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促進德昂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科技建設應加大科技宣傳力度,積極參與各民族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鼓勵引入科技保護和創新民族文化產業發展。
(四)創新德昂村寨體制與機制,走可持續化、生態化發展之路
德昂族村寨由于思想觀念陳舊,體制和機制落后,嚴重制約了村民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因此,政府應組織人員深入調查阻礙村寨體制和機制創新的主客觀因素,按照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要求,積極在用人制度、激勵措施、財經制度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為了規范德昂族村寨的保護與發展,應引入可持續發展,生態化發展科學理念,加強民族立法在村寨中的應用,制定出德昂村寨保護與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管理流程與執行程序,按照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要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依照自然環境、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方面的特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實現村寨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1]周燦,鐘小勇.文化傳承背景下德昂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
[2]李曉斌,楊曉蘭.扶持人口較少民族政策實踐的效果及存在的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6).
[3]李安輝.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政策探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4(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南陸疆邊境跨境旅游發展空間格局、機制及模式研究(41671147)。
K
A
1006-0049-(2017)05-0045-01
**作者簡介:楊敏(1983-),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經濟研究;楊發瓊(1982-),女,漢族,云南祥云人,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宏觀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