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璇
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43000
淺談學術文本中人名的翻譯
——以Assessment Issu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為例
李丹璇*
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 蘭州 743000
隨著翻譯市場的不斷規范,出版社對人名翻譯準確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名翻譯的準確與否,一方面會影響譯文質量,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譯者的職業素養。筆者在翻譯AssessmentIssuesin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一書時,嚴格遵守了人名翻譯兩大原則:“約定俗成”和“名從主人”。本文結合這兩個原則及具體的操作方法及參照發音規則、根據性別、取褒去貶等因素,以AssessmentIssuesin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一書中的人名翻譯為例,對學術文本中的人名翻譯作了進一步探討,力求不因譯名而造成譯文可信度降低。
人名翻譯;AssessmentIssuesin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翻譯原則
外國人名的漢譯問題一直為國內翻譯界人士所探討。早在20世紀初,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陳獨秀就在《新青年》1916年第2卷第4號寫了一篇探討譯名問題的文章《西文譯音私議》,把西方主要語言(英、法、德、俄等)中元音、輔音字母組合分門別類,總結其讀音規律,并給出相應的漢字音譯,意在統一譯名(王金波:2003)。隨著中國與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人名的翻譯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Assessment Issu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一書理論與實踐并重,涉及口譯測試與評估領域的諸多問題,涵蓋多種語言與地區、不同的職業背景和教育教學情境。因其涉獵地區廣泛,出現的許多人名都沒有約定俗成的譯法,成為翻譯過程中的一大挑戰。但是為了保證該書的翻譯質量,避免因為人名問題而降低該書翻譯質量的可信度,所以在翻譯過程中查找了許多平行文本,參考了前人的見解,并且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與領悟。
在翻譯人名的過程中,主要遵循了兩大翻譯原則:約定俗成和名從主人。
(一)約定俗成
約定俗成的原則是指未按從主原則翻譯的人名,即便有誤譯或不妥之嫌,但由于時日久遠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認可,依然維持原譯,不再更改(任文:2006)。諸如該書中出現的:Claudia V.Angelelli(克勞迪婭 V.安吉萊莉)、Jacobson(雅各布森)、Sawyer(索耶)、Shlesinger(謝萊森格)等等。
但是筆者在查找資料過程中發現,有些譯者不是不愿意采取約定俗成的漢譯名,而是因為查找不當,未查找到漢譯名,所以才導致了重譯現象。在此,筆者將翻譯過程中總結出的一些搜索經驗列出,與大家分享,以提升今后的查找效率。
1.查找方法
(1)直接輸入原名。一般遇到外文人名時,最常用的方式便是直接將其放在網頁中進行搜索,但是此種方法在小眾學科領域,難以搜索到理想結果。
(2)輸入原名(外文)+所屬領域(中文)。通過限定原名,可大大縮小查找范圍,提高搜索的準確度。以Jacobson為例。直接輸入原名后,只出現了愛詞霸給出的“雅各布森”一個結果。雖然出現了“雅各布森”,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判定“雅各布森”就是其約定俗成譯法,難以確定該譯名的準確性。筆者遂采取了第二種搜索方法,以“Jacobson 口譯”為字眼進行搜索,出現了許多學術文章,對美國語言學家雅各布森的介紹,經過綜合分析,確定與該書中所提到的Jacobson為同一人,便將譯名定為“雅各布森”。
(3)輸入音譯名(中文)+所屬領域(中文)。此種方法適用于雖已有約定所成譯法,但卻不太為國人所知的人名。
以Shlesinger的查找為例。試過以上兩種方法后,并沒有查找到想要的結果,筆者便想到了第三種方法。通過查找《世界人名大辭典》,根據音譯法將其翻譯為“謝萊森格”后,為了驗證譯名是否準確,便輸入了“謝萊森格+口譯”,搜到“第八屆全國口譯大會暨國際研討會主旨發言人簡介”一文,其中提到謝萊森格為以色列學者,曾為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研究委員會委員,并與弗朗茨·波奇哈克合編的《口譯研究讀本》。
(二)名從主人
名從主人原則是指遵從姓名本來的姓與名的排列順序、姓名所有人所在國家(民族)的語言的讀音、個人自行選擇的另一語言的姓名構成(任文:2006)。筆者在翻譯該書過程中,主要根據音譯原則,綜合發音規則、性別、漢語表達習慣——人名翻譯取褒去貶等因素,對外文人名進行翻譯。
1.發音規則
以Hanne的翻譯為例。Hanne為挪威人,女性。挪威的官方語言為挪威語,查詢挪威語音譯表后發現,在挪威語中,h發[h]音,n發[n]音,e發[e,]音,為了符合挪威語的發音規則,同時體現作者性別,便將其譯為“漢娜”。
2.性別因素以Dina Tsagari為例。由作者簡介可知,Dina Tsagari為塞浦路斯人,而塞浦路斯的官方語言為希臘語和土耳其語,通用語言為英語。很明顯,Dina Tsagari既非希臘語又非土耳其語,所以將其確定為英語;接著便根據英語發音習慣加上作者為女性,便將其翻譯為“迪娜·薩格瑞(Dina Tsagari)”,并在文中首次出現的時候,作了加注處理。
3.取褒去貶
以Roelof van Deemter為例。經查證,Roelof van Deemter為荷蘭人,而荷蘭的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和英語。從字面看,該人名屬于兩種語言的可能性都很大,因為荷蘭語跟英語的拼寫方式極為相似。便將其拆開,逐一進行了查證。英語中用“van”來作人名的情況很少,所以首先對該詞進行了查證。由搜狗百科可知,van,男子英文名字,意為“范”(源自荷蘭,同德語的“von”),為許多荷蘭名字的姓,意思為“XX家”的,遂將其確定為荷蘭人名;再接下來,查證了Deemter,搜索得出van Deemter為荷蘭人著名的科學家,范第姆特;而Roofer 的查找結果則有三種:羅勞夫、懦羅夫、魯樂夫。根據漢語人名多用褒義詞,少用貶義詞的習慣,及在轉寫外國人名時,應本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盡量不用我們自己起名時不愿意用的字(陳國華:2014),因而首先舍棄“懦羅夫”,采用了“魯樂夫”一詞,且荷蘭皇家菲仕蘭全球首席執行官魯樂夫名字的拼寫也為Roelof。因而,最后將其譯名確定為“魯樂夫·范第姆特”。
雖然“約定俗成”與“名從主人”的翻譯原則得到了許多專家的認可,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譯者還是會受到很多局限,如不懂源語發音規則、文化背景信息缺失等,給人名翻譯帶來很大阻力。有時查閱資料,會讓人有傻傻分不清楚且資料查找不全面的痛苦。所以,嚴格規范人名翻譯,提高譯者職業素養,仍然任重道遠,需要大家共同為之努力。
[1]陳國華,石春讓.外國人名漢譯的原則[J].中國翻譯,2014(4):103.
[2]馮瑞貞.再談歐美人名的漢譯規范問題[J].鎮江高專學報,2008(3):28-30.
[3]姜春香.外國人名翻譯失范的原因_弊害及其對策[J].東北師大學報,2011(3):255-256.
[4]任文.中西人名口譯談[J].天府新論,2006(5):157.
[5]王金波.談國內翻譯研究中的譯名問題[J].中國翻譯,2003(3):62.
[6]新華通訊社譯名室.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上卷)[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7]新華通訊社譯名室.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下卷)[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李丹璇(1992-),女,漢族,山西運城人,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翻譯碩士(英語筆譯)。
H
A
1006-0049-(2017)05-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