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飄飄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功能目的論視域下的商務致辭翻譯
王飄飄*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商貿(mào)翻譯在全球經(jīng)濟化的商務領域需求劇增,然而商貿(mào)翻譯的現(xiàn)狀卻令人擔憂。本文以翻譯功能目的論為指導,結(jié)合實例具體分析如何有效地進行商貿(mào)漢英翻譯。
功能目的論;商務翻譯
隨著全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強,語言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連接世界各國經(jīng)濟和文化的橋梁,翻譯需求不斷增加。然而現(xiàn)今翻譯市場譯文的質(zhì)量良莠不齊,尤其是商貿(mào)領域的漢英翻譯。因為商貿(mào)翻譯涉及的知識面廣,不但要求譯者懂商貿(mào)專業(yè)英語慣用術語,還要懂國際經(jīng)濟各個方面的知識。劉法公教授曾這樣評價商貿(mào)領域的漢英翻譯現(xiàn)狀:“約80%的譯文有小錯;約60%的譯文有中錯;約10%的譯文有大錯。所謂小錯就是指用詞不當,拼寫錯誤;中錯是指句法不對,搭配偏差;大錯是指有的譯文與原文嚴重失真或漏掉原文的重要信息。”(劉法公,2004:10)本文主要以功能目的論的目的原則為指導依據(jù),具體分析2016年9月11日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在廣西南寧舉辦的第二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推進國際產(chǎn)能和裝備制造合作論壇上的致辭的部分內(nèi)容翻譯。
德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凱瑟琳那·賴斯(Katherina Reiss)最早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Translation Critisim: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一書中提出,將翻譯目的論融入翻譯實踐中,形成了功能派翻譯理論的雛形。隨后她的學生弗米爾(Hans J.Vermeer)首次提出了目的論。目的論的三大原則是: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
弗米爾認為目的原則是最重要的指導思想,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確定了一個文本到底是該直譯、意譯還是二者中和。連貫原則(the coherence rule)認為,翻譯必須符合邏輯,符合譯入語國家的文化,符合譯入語國家人民的表達習慣,能讓譯文讀者理解。忠實原則(the fidelity rule)認為,譯文不能違背原文,譯文和原文存在某種聯(lián)系但是不要求兩者在內(nèi)容上一字不差,譯文的忠實度由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來決定。(李長栓,2004:10)三大原則中,目的原則是最重要的,忠實原則從屬于連貫原則,后兩者都要服從目的原則。
商貿(mào)翻譯中存在大量難點問題,尤其是商貿(mào)漢翻英,以《劉振民在第二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推進國際產(chǎn)能和裝備制造合作論壇上的致辭》為例,探討的翻譯難點是中國特色詞匯。
例(1)方興未艾
譯文:in the ascendant
評析:在中國“方興未艾”指事物正在興起,尚未完結(jié)。多用以形容大好形勢或新事物正在蓬勃發(fā)展,沒有止境。(向光忠、李行健、劉松筠,369-370)在目的原則的指導下可以翻譯為in the ascendant,指to be or become powerful or popular(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19),與成語“方興未艾”意思相同,讓英語國家的人能更好的明白中方的意思,所以“方興未艾”譯成in the ascendant。
例(2)產(chǎn)能合作是中國—東盟合作的重點領域,也是中國與周邊國家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應有之義。
譯文:As a key area of China-ASEAN cooperation,production capacity cooperation is also an inherent part of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
評析:在中國“應有之義”指應當包含的義理,“義”在《古代漢語詞典》里的意思是意義,道理。如果把“義”直接翻譯成意義或道理,就會變成中式英語,英語國家的讀者就會看的云里霧里,甚至產(chǎn)生歧義。因此譯者根據(jù)目的原則把“義”翻譯為部分,把“應有之義”翻譯成an inherent part,英語國家的讀者就對意思一目了然。
例(3)握住了中國—東盟關系發(fā)展和互利合作的脈搏
譯文:grasps the k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ASEAN relations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評析:“脈搏”有兩個中文意思:1,心臟收縮時,由于輸出血液的沖擊而引起的一種可用手指接觸察覺的規(guī)律性波動;2,比喻最能體現(xiàn)某種事物的主流、精神和發(fā)展趨勢的東西。(龔學勝,950)這里應該是第二種意思,指的是中國—東盟關系發(fā)展和互利合作的關鍵,所以此處的“脈搏”有比喻的意義,是喻體,譯者在目的原則的指導下,刪除喻體,翻譯為key,讓讀者更加明白。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翻譯功能目的論的目的原則對翻譯的指導作用是以譯入語讀者為導向。在處理本文的中國特色詞匯時,最好的辦法是根據(jù)中文的意思,充分結(jié)合譯入語國家的文化,轉(zhuǎn)換成譯入語國家的表達方式,只要意思不變,可以更改句式和喻體,翻譯功能目的論指導下的翻譯能更好的讓讀者明白文本的意思。
[1]李長栓.非文學理論翻譯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2]劉法公.商貿(mào)漢英翻譯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向光忠,李行健,劉松筠.中華成語大辭典[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4]漢代漢語詞典編委會.古代漢語詞典(第一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2.
[5]龔學勝.現(xiàn)代漢語大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5.
[6]Reiss Katherina.Translation Critisim: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7]Vermeer Hans J.Skopos and Translation Commission[M].Heidelderg:Heidelberg University,1989.
王飄飄(1993-),女,漢族,浙江東陽人,浙江工商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口譯。
H
A
1006-0049-(2017)05-0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