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藝文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淺談如何聆聽與感受音樂
——類比“聽風”而論
夏藝文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風,飄蕩在世間的每一個角落,它是屬于自然界的一種氣流。我們雖然看不到它,但是我們能夠體會到它帶給我們的感受。在我們對待音樂的時候,我們追求的也應該是聽“風”的這種境界。本文用聽“風”的心境來比喻說明在對待音樂上,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與態度去理解,去觸摸音樂中的美,繼而通過先秦時期儒道兩家的一些音樂美學思想以及自己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感觸,并主要結合道家學派老子所提出的“大音希聲”來共同說明,我們在對待音樂上,要學會用自己的心去真真切切的聆聽音樂,從而去發現音樂中的大美。
大音希聲;心;聆聽與感受
在中國古代的音樂美學觀念之中,有提到“行風”之說—音樂不僅要與陰陽之氣,四時之風相同,而且要能夠作用于氣和風,將人對世界,自然的理解通過風傳揚開去。
在《老子·第四十一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在這里,我要說的是“大音希聲”。從字面意思來看,最大的聲響,反而聽起來卻沒有聲音。包括一些學者對于“大音希聲”的解讀——傅佩榮:“最大的聲音幾乎沒有聲響”(《傅佩榮解讀老子》);陳鼓應:“最大的樂聲反而聽起來無音響”(《老子今注今譯》);任繼愈:“大聲音,反而希聲”(《老子譯讀》)。這從表面上來說,就會顯得很矛盾,可是當我們拋棄音響這個物質外殼,而從道上去把握音樂,一切也就明了了。道家學派主張能夠體現出回歸大自然,與天地同在的音樂,而且音樂形態的組合方式也不要復雜激烈,主張簡單,追求淡和;音樂不要具體表現在某一種事物上,要留有余地,講究言外之意,話外之音。同樣的道理在道家學派的莊子所提到過的“至樂無樂”中也有體現—“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據?奚避奚處?奚就奚去?奚樂奚惡?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這是用我們生活中的種種追求來描述我們對待外在事物的態度。正如所講的那樣,如果我們活著只是為了追求吃喝玩樂,豐衣足食,那么這樣的生活便會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它沒有了靈魂,就算存在,也只是一副空蕩的軀殼。類比到我們對待音樂上,當我們面對著音樂,但卻只是關注到這個音樂的演出有多大的規模,這個音樂的構成有多么的復雜,那這樣的音樂欣賞對于我們來說,就只剩下時間上的浪費,并不會帶給我們任何觸動心靈的意義。
此外,在莊子《齊物論》中也有談到與音樂、聲響有關的“人籟”、“地籟”、“天籟”。所謂“人籟”是指人所發出的聲音;“地籟”是風吹大地,大地上各種孔竅所發出的聲音;而“天籟”則是風吹萬物所發出的聲音。與“人籟”、“地籟”相比,“天籟”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它泛指自然界的各種聲響,比如風聲、鳥鳴、泉涌等等。這種種聲響,凝聚天地與日月的精華。我認為,真正的音樂其實就是“天籟”,它是大自然中最本真,最空靈的聲音,只有我們進入這大自然或者說進入這音樂之中,用心去感受這其中的風吹草動,泉涌鳥鳴,我們才能夠真正地被觸動。
表面上來看,“風”無色無味,無形無態,無聲無響,如何去聽?可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我們會感受到,“風”在穿過我們的指間,“風”在撥動我們的發絲,“風”在親吻我們的臉龐,“風”在撫摸我們的心房。“風”,其實就是音樂,當真正懂得音樂的妙趣,何必去糾結于它的聲響?聽“風”不就是這“大音希聲”。其實,為什么會選擇“風”去聆聽,因為我認為“風”不像水,不像山,不像樹那樣,會讓人看到它們大致的形態,從而會使自己的心對他們產生固化的認識?!帮L”的形態是多變的,每個人心中的“風”都是不同的,也正是每個人對待音樂的態度,也是不同的。道家有過這樣的表述:“鼓角則喪商,揮宮則失徵,未若置而不鼓,五音自全”。就是說,要保留音樂發展的多種可能性,而不是具體表現在某一種上,要留有余地,講究言外之意。所以,這聆聽音樂要像聽“風”般,去尋找與這“大音希聲”之間的和諧。
在我們平時生活的環境中,“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音樂也是一樣。大自然中處處都有音樂,無論是什么類型的樂聲,總會有觸動到我們心中最深處的音樂。當作曲家創作出一部作品,我們去聽,去演唱,去演奏時,音樂中便會有了我們自己的理解,有了我們自己的感情。這種理解與感情,如果只是記住了音樂的旋律與節奏,那是肯定無法產生的。聽“風”也是聽心,美的音樂是有它的靈魂的,用聽“風”的感受去觸摸音樂的靈魂,“大音希聲”的含義我們自然會懂得。
音樂這條道路對于學習音樂的人來說,永遠沒有盡頭。對于真正愛音樂的人,他的心一定是和音樂緊緊的連接在一起的。音樂之美,要用心,去體會!■
[1] 鄒元江,李昊.論老子音樂美思想的本質——對“大音希聲”的辨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1.
[2] 陳艷.略論老子“大音希聲”的音樂審美觀[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
[3] 軒小楊.“大音希聲”的樂妙之門——老子美學思想之一解[J].社會科學輯刊,2011.
[4] 吳海燕.淺談情感體驗在音樂欣賞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17.
[5] 彭鈺.淺論道家音樂美學思想對我國音樂文化的影響[J].滁州學院學報,2003,02.